《做最好的家长》 作者:李镇西
自序:家长也是教育者(1)
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误要打要骂随您,我决不袒护!”家长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绝对是真诚的。还有的家长,常常到学校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控诉”孩子在家里的种种“罪行”,末了往往说一句:“您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时,我会为自己能被他们真诚信任而感动,但同时也会感到不安: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够成功吗?我毫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是的,家长也是教育者!
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你的孩子!”也正是在这第一次家长会上,我总要朗读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们的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作为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出类拔萃者——不仅仅是考上名牌大学,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事业有成。但我从来不在任何场合说自己如何如何“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不是因为我谦虚,而是我清醒地知道: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因此,我对一些教师爱把自己班上考上大学的学生仅仅作为自己的教育成果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提出素质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曾有一位年轻教师对我说:“现在教育上种种弊端是明摆着的,我很想进行一些改革,但我怕呀!”我说:“怕什么呢?校长不是很支持你的工作吗?”他说:“我怕家长呀!我想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少给学生布置点作业,家长有意见;我想取消星期六的半天补课把时间还给学生,家长有意见;我想让学生每晚看《新闻联播》,家长有意见;我想叫学生每天吃完晚饭后洗一顿碗,家长反对……”他的话让我沉思:是呀,教师是为孩子好,家长也为孩子好,可为什么这两个“为孩子好”竟然“打架”了呢?问题就出在这些家长不是教育者——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是他们对教育却一窍不通。
而我是幸运的。我的历届学生进校,我都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校访接待日、家校联系本等形式与我的“同事”——学生家长们探讨教育,不仅仅是探讨某一个孩子的具体教育,也探讨比较宏观的教育话题。尽管我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长的本职工作并非教师,但经过一学期或更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或多或少懂得教育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自觉从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角度进行审视。我们有家长委员会,这个家长委员会绝不仅仅是帮班主任做一些琐碎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和我一起开会研究班上的工作。我的学生家长还常常出席我的班会,有时也来听我班上的课(不仅仅是我的课也包括其他老师的课),我的确常常情不自禁地把他们真当成我的同事了。这使得我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学生家长的反对。因此,每当我的学生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或者我自己教育上获得了新的成果,我总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学生家长。
自序:家长也是教育者(2)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从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的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分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为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
我的身份很特殊,因为我既是许多学生的老师,又是一个女儿的父亲。但我无论是教师还是父亲,我都是教育者。
正因为我这双重身份,让我比起非职业教师的家长来说,可能多了一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所谓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我在做父亲之前就完全具备了,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换句话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有一次,我到书店去买书,看到一位中年女士在找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当时书架上正有关于天才儿童培养的书,也有把残疾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的书,可她抽出这些书翻了翻便放下了。她叹息道:“我的孩子既不是神童,也不是残疾儿,谁来给我出主意,如何教育普通孩子呢?”
那一刻,我心里一动:我的女儿也是很普通的孩子,我和她的故事也许更能代表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既非天才又非残疾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特点。
我女儿的确很普通。200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在网上给女儿搞了一个她的“成长画传”。在序言中,我这样写道——
许多朋友都认为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畅销书《爱心与教育》,其实,他们不知道,在我的心目中,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女儿——晴雁。
之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女儿是神童,不,她智力平平,从未参加过“奥赛班”什么的;而且,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她喜欢跳舞,但老师说她骨骼比较硬;她也喜欢画画,但老师说她没有什么培养前途,她更不会钢琴之类。总之,她的确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孩子中的一个。
但她当然不是弱智,她也有着和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的“中等智力”,更重要的,她和所有孩子一样:纯真、善良。
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而什么是快乐呢?我告诉女儿——
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瑕,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十八年来,围绕这个理念,我和女儿之间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体现了女儿的成长,也折射出我的成长。
我女儿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所以,她的许多苦恼、挫折可能比较有代表性,而我和她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可能会对和她一样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有一些参考价值。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因为我回眸女儿成长足迹的时候,也看到我由一个不会做父亲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还算受女儿认可的好父亲的经历。女儿在学习我,我也在学习女儿;我在教育女儿,女儿也在教育我;我在培养女儿,女儿也在培养我;我在成就女儿,女儿也在成就我;我让女儿成了好女儿,女儿让我成了好父亲。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着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我们还将继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培养,互相成就。我给了女儿以生命,女儿则延续着我的青春,然后我们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长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燃烧。
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引言(1)
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一“包办”的苦果
一位学生家长请我看一封她刚收到的儿子来信:“爸爸、妈妈:我到北航快两个月了,可我心中没有片刻的宁静,有伤心,有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时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失去了目标。……再往后更是不堪设想:尽学些电路、机械,和电工差不多!我是作了什么孽啊,竟要遭这样的报应!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将来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终生遗憾,倒不如干脆退学算了,明年再考同济或浙大的建筑系。我才18岁,用一年的时间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值得。不知你们是否支持?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理解我,帮助我!……”写信人是我几个月前才送毕业的学生。想当初填报志愿时,他一心想学建筑,可他的父母却硬要他学机械制造,拗不过父母之命,他只好屈从。现在,不少人都在羡慕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他却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今天,他母亲叫我看这封信并请我出出主意,我首先便直率地对她说:“这就是你们‘包办婚姻’的苦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这样具体的“苦果”,但是,父母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子女意愿所产生的类似的家庭痛苦却绝非个别现象。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并未意识到用自己的大脑取代子女的大脑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子女服从(而且是绝对服从)家长是天经地义的,而子女如果不听父母的话则是大逆不道。这才真正是问题的严重所在!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专制型家教”中长大的。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位家长都有意识地在家庭中以绝对权威自居(相反,不少家长还很注意自己在子女面前的“仁爱形象”呢),但是,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君王意识”的。在中国,体现封建伦理的“三纲”首先便是“父为子纲”,紧接着便是“君为臣纲”,由此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国家化,国家家庭化”的人伦关系和统治格局。著名话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周朴园在逼迫繁漪喝药时说:“你即使不愿喝,也应该给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便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君王”。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封建专制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与扫荡,但其积淀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不少现代家庭——做家长的习惯于主宰一切以体现对子女的“关心”,而做子女的则习惯于唯命是从以表示对父母的“孝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