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清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非主流清穿- 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鲁特氏有点儿不安,太子妃在家里就是这样,平常做事不哼不哈,真要动起手来……“您可千万别做什么傻事啊。”

“放心。”

温都氏等三妯娌是一句话也没插的,这种时候,她们当布景板就好。

这个新年过得与往年并没有太多不同,顶多就是皇帝又病了一回而已。帝国的肌体已经渐生病变,虽不严重,作为皇帝,康熙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不由更耗心神。

对于东宫来说,与他们相关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几样:皇帝病了几天朝会上还咳嗽了、东宫四小姨子入宫次数多了、皇帝要南巡了、皇帝在给太子打基础……

出了正月,康熙眼看着胤禩把侧室娶进了门儿,才心满意足地带着大队人马杀奔江南。

皇帝的记性,从来都是可怕的。

十三阿哥这一回倒是带了嫡妻兆佳氏同行,可是在太子妃眼里,两人还真是“相敬如宾”。忍了几回,淑嘉还是没说话。

这一回南巡,就没有明珠和索额图了,然而李光地还是过来朝见了。见康熙面前又添了一个很是眼生的少年,李光地看了一下衣服,又比了一下年龄,想着之前收到的消息,这是东宫二阿哥?

明珠没跟过来,他儿子揆叙倒是来了。东宫奉行的法则就是,老子不好意思去结交的人,放任儿子去卖萌。揆叙同学掌管翰林院,呃,叫揆叙老师或许更妥当一点。翰林院里才子多,皇太孙找上揆老师,请他帮忙回京后寻字好的翰林写写帖子,也在情理之中。

揆叙对这样的示好要是还没有积极反应,那他就不是明珠的儿子了。胤礽给了弘旦一个“干得好”的眼神。

康熙是个用功的皇帝,淑嘉从来都不否认这一点,在路过山东的时候,万民感恩的场面还是很震憾的。山东遇灾,康熙截漕粮以赈,山东人民很是感激。唔,客观地说,康熙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已经力所能及能做到了历史条件下的最好了。

淑嘉倒有一件想了好久的事情,终于在圣驾再次驻跸江宁的时候可以开口了。

到了江宁,要是曹家人不见驾,那就不正常了。曹寅见驾,被康熙问了很多政务上的问题,说完了正事,康熙不由又问一问曹寅家中的情况。曹寅的母亲是要被问及身体的,曹寅当然答一“好”字。

曹寅元配无所出,姬妾也是如此,后来娶了继室,才有了一子两女,继室所出,当然年纪会小。康熙倒也关心曹寅的后嗣情况,曹寅如实回答:“奴才有两女一子,儿子尚在读书,长女渐长,将到入宫伺候主子们的年纪了。次女比长女小上三岁,前年圣驾南巡,次女福薄,竟是病了。”

康熙沉吟了一会儿:“知道了。”

扭头回去,他就通知,要给曹家的女儿抬旗、指婚当然,明旨未发,他只是把打算跟太子说了一说。身体渐渐不好,康熙这是担心万一遇到个什么不测,他告诉太子了,太子总要把这件事情给执行下去,也不枉了他与曹寅君臣一场。

胤礽转脸就跟淑嘉说了:“汗阿玛想给曹寅之女抬旗,指婚讷尔苏,回京后就有旨意下。”撇撇嘴,不予置评。

淑嘉对这门婚事不惊讶,她惊讶的是:“回京就办?今年?那姑娘有十三了么?”仿佛记得前年见她的时候年纪还小?十岁左右吧?唔,那也差不多了。

心中一动,那件事情正事借机说一说了。所以他对胤礽道:“有件事儿,你还记得么?那一回我说的,想叫孩子们晚些儿成婚。”

胤礽当然记得了,这是件大事儿:“怎么?”

“弘晰也长大了,再过后年就是大挑了,曹家女儿明年十三?讷尔苏年纪也不大,汗阿玛这就定了这门婚事。我怕汗阿玛来了兴致,这一路再给弘晰定一门亲事,要催着办事儿。”

胤礽会意:“我与汗阿玛说去。”铁帽子王都能有包衣岳父了,这事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胤礽把过于年轻的人血气未足、身体尚未长成这样的理论基础先搬了出来,说这样对身体不好,孩子也容易早夭。

康熙不是傻子,听了胤礽的说法也是吓了一跳听着满像这么一回事儿的。

“依着你,就是要弘晰下回大挑之后再等三年?你是怎么想到的?”

胤礽一顿:“要不是弘晰年纪渐长,我也想不到这上头来。汗阿玛知道的,这些事情,我咳咳,不是太上心的。弘晰快要长大了,太子妃给他备着诸事的时候,从成婚所用之人、物,想到了婚后有了孩子要怎么照顾的事儿,头生子要用什么例,拿不定主意,过来问我。我们想总要比他叔伯们的孩子次一等,一来二去说出来的名儿都是……已经去了的孩子的,这才吓了一跳……”

不用想了,你年轻时死了一串的儿子,你哥哥、弟弟家排行先前的儿女夭折了一串儿。皇子里除了胤禔,胤礽长子长女,胤祉长子长女,胤禛长子长女……都挂了。再往下,也是各种死孩子,老五老七好一点,老十开始又是死了长子。

这折损率超过了六成。

淑嘉要是没把握也不会撺掇着胤礽去说这个了。

“那一年,弘暘去了的时候,我们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多少天,度日如年。做父母的吃过的苦头,总不想儿女再尝一回。弘晰到下回大挑,也就十四,身子还没长开呢。若是有合适的,留中了也没什么。早早相看,好好调…教,晚点儿过门,叫他们好好生养,少受点儿搓磨不好么?”太子妃原话。皇太子略作变动,跟康熙汇报了。

康熙听进去了,胤礽说的话,甭管有理没理,是有事实作依据的。何况他还找出了一点医学上的道理呢?

胤礽回来长出了一口气:“成了。”

“真的?”

“没有十分也有七八分了。”

“那就好,弘晰是个好孩子,要顺顺当当的才好。”

还有啊,他十五叔比他大一岁而已……皇子首要的是开枝散叶,但是过于年轻时不易生孩子,更要保养身体,要等,一等到了时间,那就要急着结婚生孩子。若大年纪了,娶的就是嫡福晋,哪怕由于皇室的古怪规矩,先纳了侧,也不可能比嫡妻早进门多少,夫妻幸福指数就会高很多。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姐姐,太子妃真是尽力了。

往远了想,如果在康熙这里开始施行,到胤礽手里做成了惯例,淑嘉也有把握能影响到弘旦,那就真是嘉惠众人了。

各人自扫门前雪

知子莫若父,这句话放到康熙父子身上或许不算太过贴切,然而康熙对太子性情确实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比如,他就知道胤礽对于子女婚姻上的事情不可能这么细心,康熙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对于这种年纪与生育的关系啊什么的家长里短就不会很关注。他只是关注一下谁家没孩子了,估计是妻妾有问题,再塞两个过去。

想了一想,康熙就有了八分的数:大约是太子妃想起来的吧?

人就是这样,对一个人印象好的时候,做什么他都能给你想出个理由来,对一个人印象不好的时候,做什么他都要怀疑一下。太子妃在康熙这里的案底非常清白,印象也很好。所以得了一个关心庶子的考评。

同时,康熙也在认真考虑这个结婚时间的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皇室还是宗室,到了胤礽这一辈的时候,正式结婚的时候都已经比较晚了。康熙本人就是十三岁大婚的,但是头几个孩子死伤惨重。由不得康熙不考虑。

太子妃说得有一定有道理,而且,不单是父方的问题,如果母亲的年纪幼小,恐怕于子女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妨碍的。

康熙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家公主下嫁,都是十八以后成婚的,那是考虑到蒙古条件不好,担心女儿年幼嫁过去撑不住。现在看来,不但是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要晚婚以提高存活率,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同样要注意呢。

这样一来,就有了另一种难处:为配合繁衍后代的需要,八旗选秀的年龄是十三到十六,十五岁以上的还好,十三、四的女孩子,确实也小了一点。

皇子娶妻,耗时会长些,除非经逢大丧,最长不过两年而已。地位越低的,程度就越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更短,如果把个十三岁的姑娘指给一个贝子,可能十四岁就过门了,这样看来年纪仍然很小。如果是侧室,不管是指给谁的,耗时只会更短,当年指婚当年过门都是正常的。小爹小妈,生下来的孩子能活过几岁?

作为一个皇帝,康熙考虑的还有整个家族的利益问题。旗人少啊,繁衍是一大任务,光生得多有个P用?生了活不下来还不如不生呢!生十个死八个,与生五个活五个,哪个更好?

康熙在这些事情上头并不是个冷血的皇帝,没有那种“尽管生,活几个都是赚的,长大了存活率就高了”的想法。毕竟男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身体不能掏空了。

那就要改参选的年龄了?康熙有些头疼,下限从十三提到十四还是十五?下限改了,上限也得改。旗人是流行早婚的,从选秀的年岁就能看出,最迟到十三岁姑娘就要议婚了。让人家把女儿留到十几算合适?

康熙的太阳穴一抽一抽地疼。这下问题从宗室扩大到了整个旗人阶层,不慎重都不行了。

然而婴幼儿的存活问题光看经验就知道需要改进,又不能一刀切,粗暴下令,这让康熙很是为难。揉揉额角,康熙决定循序渐进地来,下回大挑,指婚先尽着年纪略大些的秀女和宗室来,十三、四岁的秀女让她们先回家,许其参加下一回大挑。要不两回,底下的风向就要开始变了,那个时候再下旨,大家也有心理准备了。一次也不要提太多,把选秀的年龄变成十四到十七岁的在旗女子就行。

就这么办。

打定了主意,康熙一个字也没漏,只是按部就班地巡他的江南。

康熙与太子妃隔着太子过了一招,本局太子妃胜。

康熙在没有完全弄明白太子妃的意图的情况下,达成了太子妃的目的。太子妃那是在给自己妹妹扫路障呢,也是在为自己的儿子的家庭幸福、身心健康作打算,私心还是有不少的。康熙只看到了太子妃大义凛然的一面,看到了这个对皇室人口繁衍的好处。

太子妃还抓住了康熙心理上的一个盲点:石家要出十五福晋,这个主意一出,就代表着四姑娘成为十五福晋的日子要推迟,易生变故,倒像是为了夫家考虑而没有偏袒娘家的样子。康熙哪里知道太子妃是剑指侧室呢?这就是专业领域不同了,康熙的主修专业在朝堂制衡,太子妃的长项在后宫后宅杀人无痕。

太子妃这是典型的把人卖了,还让人帮她数钱。

从康熙接下来的举措来说,他还真吃这一套。

今年康熙的生日是在南巡途中度过的,东宫从去年置办年货的时候就准备的万寿节礼只好在北京城上缴了。淑嘉留了个心眼儿,除行带了几样精品,尤其是如意不能少。又取了些锻料,一路行来亲自动手缝了几件衣服并荷包等小件儿。又指点十三福晋早作准备。

绣花这样的精细活是不要想了,上好的衣服做一件要熟练绣工花费几个月的功夫呢。她是择了原就带着福寿图案的料子,这样就能借着料子上的图,少绣些花纹。身边又有帮手,做起来也不算吃力。

论做针线的本事,太子妃算是熟手,却是在小件物品上,大件的衣服等自有针线上的人来做。这万寿节的针线,胜在“亲自动手”四个字上。

康熙人在外地,自然就免了京中筵席,只作书给皇太后请安便罢。在这外头,也没有大肆铺张,小宴而已。喝得高兴了,见到了太子妃进上的针线,狠狠地夸奖了一番,什么“孝慈友爱”、什么“不辞辛苦”、什么“贤良淑德”……

夸得淑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老爷子,其实我对您意见挺大的。

皇帝还于太子妃生日赐席颁赏,更让太子妃浑身不自在。

回京途中,康熙继续他的“栽培东宫计划”,再一次给有东宫背景的官员进行升迁:升内阁学士兼詹事府詹事穆丹为户部右侍郎。

淑嘉的心快要沉到海底了,近年来皇帝不断地提升东宫在朝廷中的影响力,看似好事,实则隐患甚大!如果康熙还有七年活头,那这是个好现象,问题是他还能活十七年,剩下的十年,你就让皇帝看着皇太子党羽遍朝野?

哪怕不存了废立的心思,他也要刁难一下吧?大家一看皇帝刁难太子了,那朝臣会有什么举动,还就真难说了。

康熙这能当六十年皇帝的命格,克的是他家太子。

皇太子夫妇能做的,就是小心再小心,认真讨生活。

将到京城了,太子妃与十三福晋的关系却慢慢好了起来。淑嘉提醒十三福晋万寿节礼的事情,纯是出于道义,倒不是对十三福晋有多少好感。十三福晋没有婆婆,往东宫走动得也少,太子妃没有什么与她结交的理由。

倒是这一趟出来,淑嘉是对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