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范蠡对穷困勾践的忠诚;欣赏范蠡在复兴越国中的作为;佩服范蠡能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勾践只是个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主。如果说范蠡只能做到如此,那他还不能晋升为神,真正让他成为人们心中神话的故事发生在离开越国后,凭着自己的勤劳在齐国发家致富,又一次的坐上了齐国的国相,再一次的功成身退。最后在交通便利的陶地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富翁的伟业。范蠡的人生充满着戏剧性,他一生历经三度“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商界美名远扬。
范蠡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入世却又淡泊名利的态度,令人向往钦敬。他晚年潜心烧制琉璃,其真金琉璃盆,在民间被奉为聚宝盆;他为官时手执的牙笏,也演变成财神手中的如意;他的岁末返利给“生意对象”的方式,早已成为民间的“利市”习俗。闲暇时,他还曾著有《养鱼经》,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清代李渔作《闲情偶寄》,搜罗了日常生活中的雅致奇巧,十分有名,怕也是要称陶朱公一声“先师”了。
再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范蠡真的与西施“泛舟西湖”了吗?如今已无确切的史迹可查,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汇总推断来看,范蠡如此通透之人,这样“浪漫的事”发生在范蠡身上,其可能性大吗?西施虽然有倾城之貌,她在吴国宫殿里待了十余年,出宫后也已年岁不小,即便仍然貌美如花,总难再“倾城”。不过范蠡是侠义之人,他与西施、郑旦,虽无儿女情长,却有恩义在。当初是他将她们从民间选出并亲自培训后送入吴宫,事成后,他不会像越王那样无情,只要有可能,他会用自己的智慧为她们铺垫一条生路。如此,再加上我们的百姓潜意识里希望范蠡这样完美的男人能够有一个绝色的美女相伴,一点心意加上一点传奇,自然而然纷纷扬扬为一个美丽故事,传唱至今。
书中的英雄,有勇者无谋,有谋者无德,智勇双全者无度,有度者无仁,有仁者不能决断,爱决断者不能成事,性情完美的人未必有机遇,有机遇的人又未必有通透的人性,惟有他一切都刚好。范蠡这个书中的完美男人,令春秋末年的血腥霸业多了些人性的气息和欢欣的味道。他的天赋人格越过岁月沧桑,至今依然活灵活现在我们的心中。那些蝇营狗苟的钻营小利,那些纷纷扰扰的争斗是非,他都不放在眼里。他如此冷静,却不做自命不凡的世外高人,热切地参与政治,为自己效力的国家谋求最大的胜算。一旦事成便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他有雄霸天下的胸襟和能力,他有为人臣子的隐忍和忠诚,他也有为朋友的古道热肠,还有做一个普通人的热闹亲切。谁人能如此兼收并蓄?天地间,惟有范蠡也!
结语 范蠡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他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陶朱公。他的一生,迂回曲折,扑朔迷离。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与浣纱美女西施的传说更是令人兴味盎然,情节跌宕有致,可谓是曲尽其妙。范蠡一生理性务实、浪漫传奇,堪称完美。
(江小林)
“连横之父”——张仪(1)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与当时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苏秦齐名,是连横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他擅长于战略谋划、游说和辩论,在运用具体技巧和策略时十分巧妙。当时合纵派与连横派的斗争最终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的胜利而告终。
出 山 受 挫早年,张仪与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研习合纵、连横之术,深得老师的真传。张仪出师之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如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那就不负平身所学了。
当他来到楚国后,楚相没有像别的国家那样把他赶走,而是让他留在了楚国,可以和楚国贵族一起聚会。有一天张仪和楚国令尹昭阳一块喝酒,凑巧,昭阳丢失一块玉璧。相府中有人觉得张仪很贫穷寒酸,就怀疑是他偷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捆绑起来,拷打逼供。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却死也不肯承认,令尹昭阳只好放了他。张仪出山不久,便吃了一记闭门羹,心中好不烦恼。
张仪遭此毒打,心中觉得十分委屈,跌跌撞撞跑回家来,对妻子诉苦道:“唉,想不到自拜别恩师下山以来,就一直倒霉透顶,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呢?”妻子一边给他擦洗着伤口,一边说道:“都怪你一心读书游说,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此时,张仪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一想到同窗苏秦如今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而自己却依然穷困潦倒,心中感觉很压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总有出头的一天。于是,他张开嘴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在不在?”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实际上,张仪的这句妙语是指: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事就还在,就能继续游说诸侯,就能翻身做官。后来,他果真如自己在这里讲到的一样,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巧施纵横之术,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计 破“合 纵”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同公子华桑一起举兵伐魏,结果大败魏军。张仪考虑到当时天下形势不利于秦,“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兵十倍于秦”,因此他为秦确立了一条外交方针:“远交近攻。”
后来他交替使用武力进攻与政治怀柔两手策略,集中力量打击近邻魏、韩两国,结交齐国。他劝说秦惠文王用一打一拉的策略对付魏国,将所占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另外,又派秦公子繇出质魏,谋求和好。张仪亲身入魏国,游说魏惠王,说道:“秦王对待魏国很是宽厚,魏国不可无礼于秦。”魏王慑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又看到秦国归还土地,入使通好,心中欣喜不已。为了表示友好,就主动献出上郡、少梁十五县给秦。没想到张仪略施小计,就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得到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连横之父”——张仪(2)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于桑。此会也是服务于秦国远交齐、楚,近攻韩、魏的总战略方针的。
早在周显王四十五年(前334年),魏国用相国惠施之策,东联齐,南和楚,共抗强秦。不料事与愿违,却迭遭齐、楚两国攻击。到了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魏惠王因联齐之策无效,便驱逐惠施,反要联合秦、韩,报复齐、楚。秦惠文王见有隙可乘,便与张仪精心策划一个苦肉计,罢免他的秦相国之职,却派他去魏国为相,想让魏国先臣服于秦国,破解苏秦的合纵之策。
张仪后来虽然做了魏相,魏王对他的话并不听从,不肯屈从秦国。他在魏国做了四年的国相,魏襄王死后,魏哀王继立,张仪又劝说哀王与秦国和好,哀王也不肯听从,张仪便偷偷告诉秦王###魏国。秦魏交战。
第二年齐国在观津大败魏国,秦王趁机再次出兵,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斩首八万,威震诸侯。魏哀王两面受敌,又是小国,怎能招架得住,便想依附一方,也好有个帮手。
张仪便借机游说魏王,他说:“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兵力也不过三十万,又是平原地带,没有名山大川这些天险可以依靠。而且还处在天下的中心,四周与各国接壤,你如果和楚国好,齐国就会从东面打你;你如果和齐国好,赵国就会从北面打你;如果不和韩国和好,韩国又会从西面打你;如果不和楚国和好,楚国又会从南面打你。
“六国听从苏秦的游说,合纵抗秦,各国都相约为兄弟之国,杀白马盟誓,好像真的能合成一体。可是同父母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事呢,六国合纵不能成功是很显然的事。大王在齐、楚、赵这些国家里难以相处,这还是小事,可是如果您不和秦国联合,祸患就更大了。
“秦国如果出兵攻魏国,赵国必然不敢南下救魏,赵国不能南下,而魏也不能北上,这样合纵之道自然就没有了。魏没有合纵国的支援,要想独立对抗强国,想不灭亡是不可能的。秦国如果挟持韩国攻打魏国,韩国害怕秦国,秦国、韩国合在一起,魏国的灭亡就可指日而待了。所以为大王着想,莫如与秦国联合。魏国和秦国联合,韩国和楚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国和韩国的威胁,大王就可高枕无忧了。还有秦国想要对付的是楚国,而能使楚国变弱的莫如魏国。楚国虽有富强地大的名声,实际上却很空虚,楚国的士兵临阵逃跑,不能坚持战斗。发动魏国所有的兵力南面伐楚,楚国必败。取得楚国的土地来增大魏国,这才是上策。如果大王不听我的话,秦国就会出兵伐魏,那时大王就算想和秦国联合也不可能了。”
这些话既有当时各国的形势作依据,却又把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夸大,至于利害关系更是颠倒是非,但张仪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非”说成“是”,能把“反”说成“正”,而且立论严谨,无懈可击,听上去更是头头是道。这也正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本色。苏秦靠这本领说服六国合纵,张仪也同样靠这手段来破解合纵,进行连横,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在张仪的军事诱降和隐含的武力打击的双重压力下,魏哀王便背弃了合纵,通过张仪和秦国达成“连横”协议,投向了秦国。张仪终于得以大功告成,便打道回府,又回到秦国任相国。如此数年,魏国对外方针一直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离 间 齐 楚秦国在威服东邻魏、韩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齐国和楚国。首先选择的打击目标是楚国。因为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尤其政治上腐败,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攻打楚国相对要容易一些。不过,楚国和民富兵精的齐国都是合纵国,而且关系很密切。所以要攻打楚国,就必须拆散齐楚联盟。
“连横之父”——张仪(3)
于是秦王便派张仪到楚国去游说,张仪又肩负重任,远道赴楚。楚怀王听说张仪到来,亲自接待他,并问道:“先生远来,有什么指教吗﹖”张仪对答说:“秦王和我最喜爱的是楚王而最憎恶的是齐王。大王若能关闭齐楚边境,并且和齐国绝交,我愿请秦王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然后秦女嫁给大王作妾。秦、楚互相娶妇嫁女,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楚国北面削弱了齐国,西面结交了强秦,可谓一举而三利俱全。”
昏庸贪婪的楚怀王一听此言,立刻眉开眼笑。楚国君臣上下都祝贺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开疆拓土,只有谋臣陈轸说破张仪的机关:“秦国的土地根本得不到,能得到的只是齐国和秦国联合的结局,那样楚国就孤立无援了。秦国现今所以看重楚国,无非是有齐国结为外援。倘若闭关绝齐,楚必孤立。秦岂能爱一孤国,而予之商於之地?等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食言,那样大王北面与齐国绝交,西面又再结怨于秦国,而两国一定会一同出兵攻打我们,楚国岂不亡在旦夕了吗?”楚怀王不听,竟然斥退陈轸,并以相印授予张仪,还送了许多珍宝贿赂张仪,惟恐得不到这六百里土地。随后他果真闭关和齐国绝交,又派将军逢丑父随他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卧病不朝。一直等了三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转告楚怀王。怀王以为是自己绝齐的行动还不够坚决,惹得秦国不满,便派勇士北行,去辱骂齐王,献媚于秦。齐王大怒,主动请求结好秦国。张仪见齐国转向秦国,齐楚联盟彻底破裂,这才上朝理事,并对逢丑父说:“你为何呆在这里,还不去取土地?”逢丑父问:“地在哪里?”张仪更改前言,说道:“我有奉邑六里,愿献楚王左右。”逢丑父愕然,固争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反赖他将“奉邑六里”误听为“商於六百里”。此时,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
巧 计 脱 险齐楚既已反目成仇,更助长了秦国征服天下的勃勃雄心。公元前311年,为推行连横策略,张仪又建议秦惠王主动割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