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知己好友,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啊!贺老高兴之余,当场就拉着李白的手去酒店把酒言欢,举杯畅饮。等到了酒店,贺老突然想起忘了带酒钱,他浑身上下检查了一遍,发现了腰际佩带的金龟,这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格带,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他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李白共饮。“金龟换酒”,后来成为朋友相交的千古美谈。
得罪高力士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并请他帮忙引荐,贺知章向唐玄宗交口称赞李白的人品和才华,直说得玄宗为之心动不已。等到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已经是十分仰慕,立刻便召李白进宫。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个待遇以前从没有人享受过。接着玄宗当场考察李白的学问,谈论时事,李白凭借自己的博览群书,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之官),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发挥他敏捷的诗才;赋诗助兴。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幸;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当时大太监高力士权倾朝野,是玄宗面前的大红人,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报高力士阅后才能进呈皇帝,一般的小事他就自己作主给办了。于是许多官员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李林甫、杨国忠等都得巴结高力士。可是李白素来笑傲王侯,蔑视权贵,对高力士更是十分厌恶,因此他也就得不到重用,只能奉旨做诗助兴。
据传说,有一次,玄宗找李白草拟诏令,李白喝醉了酒,看见身旁的宦官高力士,心里很不舒服,欲借此机会奚落奚落他,就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着答应了,高力士无奈只好照办。李白非常高兴,飞笔疾书,顷刻间就拟好了诏书。高力士觉得受到了侮辱,心中十分忌恨李白。 当宫中牡丹盛开的时候,唐玄宗带了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新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李白请玄宗赐酒激发灵感,又请杨贵妃帮忙磨墨。几杯酒下肚后,李白提笔就写,一下子写了《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唐玄宗和杨贵妃高兴极了。杨贵妃爱吟李白的《清平乐词》,有一天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说:“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对他恨之入骨,汉想到您这么喜爱他的词!”杨贵妃吃惊地问道:“他怎么会侮辱我呢?”高力士赶紧把李白前日所作《清平调》中的第二首背给杨贵妃听:“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高力士说:“诗中不是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吗?”杨贵妃说:“对呀!”高力士又说:“汉朝宫廷里的赵飞燕,出身歌女,后来虽然立为皇后,但作风不正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他把赵飞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贱了吗?”杨贵妃听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后来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而且玄宗对李白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他知道是谁在从中作梗。后来李白又受到了张坦等佞臣的诽谤,他对李林甫、杨国忠把持的朝廷失去了信心。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恳求还归故里,玄宗赐金放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诗仙”——李白(3)
李白高歌吟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次踏上了漫游之旅。
仙游访名山李白在长安三年怀才不遇,后来又遭到谗毁,只得自请还乡,离开了长安。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心中的忧愤。失意而归的李白忍不住仰天长啸:“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满腔的报国热情遭到无情的打击,李白作饮酒诗来宣泄心中的苦闷,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就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他说自己:“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蜀中时期,李白访过不少道教名山,还结交了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东严子等。尤其是元丹丘,后来成了李白终生最要好的道友。李白二十五岁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这位年届八旬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受到这位道界高士的赞许,颇为欣喜,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一首,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以大鹏自许,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李白在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游金陵、扬州期间,他也虔诚地游仙访道,采药炼丹。四十四岁的时候,李白在山东接受“天师”高如贵传授的道箓,正式加入了道士的行列。李白的道家情怀,就是自由的“漫游”──“游玄”、“游仙”、“游山水”、“游酒”。经过道法自然洗礼的李白毫无尘土气,飘然不群,超凡脱俗,活脱脱一个下凡的神仙。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喜欢游访名山尽人皆知,他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游峨眉山,庐山等等,甚至连做梦都在游山。“余尝学道穷冥泉,梦中往往游仙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千古名篇。他访名山除了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风景的热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寻仙。寻仙白云间就是一例。相传,唐时有神僧称轿顶山下为“活龙宝地”,便在此结庐修行,喝龙溪山泉,吃“轿顶”野果,焚檀香,拜白云,吟经诵诗,自称“山僧”。李白听说神僧的故事后,就前去拜访山僧。当他酒醉路过百梁厅时,见龙溪飞腾而下,蔚为壮观,便在溪边一棵高大的千年鸡爪树下歇脚,蓦见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鸡爪果,香气扑鼻。这鸡爪果药名“金钩树”,是一味醒酒的特效良药。李白惊喜万分,采一捧吃了,酒意顿消,便匆匆赶去拜访山僧。李白见了山僧,相谈甚欢,又领悟了不少玄机。他和山僧结庐而居,一起修行,并应山僧之请为其茅蓬命名。李白见山谷白云缭绕,欣然命笔,写下了“白云寺”三个字,后来“白云古刹”成为天下一奇景。 。 想看书来
“诗仙”——李白(4)
两娶相门女李白一生四婚,其中两娶相门之女,她们分别是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和中宗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开元十五年(727年)的秋末,李白游历到湖北安陆的时候花光了身上的银子,正在饥饿困顿时赶上了故宰相许圉师的家人为其孙女招亲。相门之家,招亲给出的条件竟是博学多才,好像专门为李白开出的条件。李白略施所学就荣幸的入选许家,娶了许夫人,开始了在安陆的十年隐居生活。婚后五年生女平阳,又四年后生子伯禽,许氏卒于公元737年底。公元738年夏,李白在剡越结识一刘姓美女,二人开始同居,并且举家迁安徽南陵定居,刘氏天宝元年(742年)与李白分手,李白进京求官。公元745年春李白辞官离开长安,在山东任城结识鲁地一女子并结婚,生子颇黎,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公元750年李白路过宋城梁园时,和杜甫、高适饮酒赋诗。李白酒醉后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鬟来到这里。白衣女子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过来都未能觉察。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作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宗氏是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而宗楚客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叔伯姐姐,因此李白和武则天是亲戚,算起来李白应该叫武则天“太姨奶奶”。但是宗家经韦后之变后家道大不如从前,早没了当年的排场,可是两人仍过了一段美好平静的日子。宗氏和李白一样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公元761年,宗氏入邝山学道,此后李白不复再婚。
诗作冠天下盛唐诗人首推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冠杰天下。“铿金锵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极富感染力。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我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诗仙”之名恰如其分。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魏宏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醉吟先生”——白居易(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在今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他的诗歌现存的有2800多首,比其他唐代诗人流传下来的都多。白居易的诗流传极为广泛,他的好友元稹曾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刻板)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居易的诗文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嵯峨天皇,曾大量抄写吟诵;鸡林(新罗国)宰相出重金搜求白诗,一篇一百金。自从有诗以来,其作品为外国人士所珍视,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在如今的白居易墓园,日本人曾立碑一方,称白居易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日本文化的恩人”。
初露峥嵘: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应该算是“神童”类的人物,相传他说话时就认识“之”、“无”两字,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当然白居易也是很刻苦用功的,他自己曾叙述:“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当时,长安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人名叫顾况,他是朝廷著作郎,大诗人,很有才气。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这些人不是名流就是显贵,顾家门前鞍马不断。白居易听说了顾况的名气,就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看到白居易孤身一人,年未满弱冠,心中不悦。就疑惑地问:“你家住那里啊?”他连忙答道:“晚生姓白名居易,从符离家乡来冒昧拜见先生。”说完就恭敬地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忍不住打趣地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说的满脸通红,仍然低头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