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我们得知牛奶浴即将应市时,我们愕然而愤怒。我们首先想到牛奶是一种高尚的食物,是我们许多人童年想喝而喝不到的富有营养的食物,也是现在贫困乡村的孩子们听说过却没见过的食物,想到浴室经营者们将把雪白香酽的牛奶一桶一桶地倒入浴池中,想到许多散发着汗味和体臭(甚至长有梅毒和尖锐湿疣)的身体将浸泡在牛奶里,想到那些被人体污染的牛奶最后将从下水道里汩汩流走,我们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我们不得不承认,以皂荚和劳动肥皂沐浴的时代已经过去,慈禧太后的香草浴盆也已显得寒怆而缺乏想象力,我们如此糊里糊涂地迎来了一个牛奶浴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既然南京的牛奶多到无法倾销,经营者们把它倒入浴池中收取一份昂贵的浴资又何尝不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许多人在这个商业时代里显得心胸狭窄而又大惊小怪。
我们心胸狭窄是因为我们自己掏不了一厚叠钱去洗牛奶浴,还因为我们在家打开煤气热水器用力士香皂洗身用飘柔香波洗头时错以为自己进入了“小康”,而这种错觉被牛奶浴彻底地纠正了一下。从此我们这些“小康式”洗澡的人将不敢洋洋自得。
我们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古典的良知或者顽固的大锅饭观念,我们会说,那么多的牛奶为什么要倾倒在浴池里?为什么不运到那些贫困的地区让那些半饥不饱的老人孩子喝个够呢?但是牛奶浴的经营者们会说,那是希望工程和扶贫救灾的事,跟牛奶毫无关系。你们所说的是无穷无尽的道义和援助,而他们所做的是无穷无尽的投资和获利。
况且牛奶浴的经营者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他们用以牛奶浴的牛奶是一种只对人体皮肤有益的牛奶,假如喝到肚子里却营养价值不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一种牛奶,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是如今常见的商业口径和宣传策略,但我情愿相信那是真的,想到那是真的,想到那牛奶并不怎么好喝也没什么营养,我的心里就舒服一些了。
我舒服不舒服其实无关宏旨,牛奶浴说不定也会像桑拿浴、冲浪浴什么的一样风靡一时,我去不去洗同样也无人过问,总有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欢呼雀跃着跳入那池牛奶,总有雪白香酽的牛奶溅到地上,却溅不到你的身上,更溅不到你的嘴里。 。 想看书来
No。2 完美主义者(2)
虽然我们小时候喝不上牛奶。
我又想起广东的那几张金床,不知买了金床的人是否瞧得上牛奶浴,但我认为洗完牛奶浴再上金床睡觉可以称得上丝丝入扣。
()
从超市说起
∷∷ 孟湄
现在的北京人都承认,要说出门买东西,真和过去不一样。北京有了各种各样的超级市场:连锁的,不连锁的,中资的,合资的,小型的,大型的,几天不见,不知那条街就新冒出一家。前些时候意外地发现,连法国人发明的那种占地几千平米,柜台有上百个收银机,商品从婴儿出生用的奶瓶尿布到人死了埋到地里用的墓碑石和装死者像的大理石像框,人一辈子可能用的东西都摆在货架上的超超级市场(Hypermarket)也在北京三环路边开了门脸儿。
对于超市,我的第一态度是非常拥护:不用跟售货员求爷爷告奶奶,简直太好了。一向我最怕的就是商店售货员给脸色。求他等他费得那功夫就别提了。不过如果将心比心,也可以理解:常常为了点儿针头线脑,让人家售货员一次次把东西拿给你看,碰上顾客挑鼻子挑眼的,一耗就是半天。这种事儿,谁长了谁也烦。如今有了超市,东西摆在那儿随便拿随便看,到时候收银机结算,买和卖之间的那一层麻烦都给省去了。
再有,超市带给人的方便也是没的说,上了一天的班下来,够累的了。有了超市,省得为日常生活的一点儿东西走好几家店,只需逛一次超市就买下一个星期的食品、日用品,省下来的时间多和孩子家人在一起,或出门会朋友,或看电影听音乐会,或干脆待着什么都不干。总之方便。
方便,和快、省事,这几个词一起,已经成了今天消费社会里人们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词。几乎是社会各职能部门与服务部门的宗旨。本来也没错。
不久前,和公司的法国老板在国内出差,坐飞机,坐汽车,南来北往。法国人的爱说话和北京人的爱侃是一回事儿。行路中,饭局上,工作下来喝一杯的时候,法国人有无穷无尽的话题。聊的也都和咱们中国人差不多,总之都围着人和事转圈儿。一回就说到了超市,我说超市发展快得如雨后春笋,换到法国人,人家的形容是像片片蘑菇。真逗了:都用和吃有关的来形容。难怪不只法国人(知名的有罗曼·罗兰)称,在所有的文化中,中国人的跟他们最近,最早熟悉洋人的中国人比如辜鸿铭也说了差不多的话。
这回说到超市,法国人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他不喜欢。超市的优点他也承认,但是他从一个我没有想到的角度说,超市的出现把小商店小商贩挤垮了,这是很糟的事。他津津乐道地对我说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如何有意思:“我的面包铺”,“我的菜铺”,“我的药铺”,“我的肉铺”??初听之下,这法国人真是老板作惯了,占有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细听下来,一门之见倒也独特。
法国人说,他始终留恋他住的那条街过去的面包铺、肉铺、菜铺,没有超市的时候,一条街上从吃到穿,到日用杂货,到药店,一应俱全。尤其让人喜欢的是:人人交往中的那种关系和那种情趣。每天早上去喝咖啡。挤在酒吧台前说说早上的新闻;孩子下午放了学,大人领去面包铺买个刚出炉的牛角包,孩子们吃,大人们聊;菜铺的老板熟悉咱们家,常告诉说什么新鲜菜上市了,什么菜味道好;干洗店,鞋店,小餐馆,大家都认识,街上碰了面都打招呼。哪家的孩子今年高中会考,谁家的狗新下了一窝崽,对昨晚的某个电视节目有什么议论,今夏的休假有什么旅行打算,话题多了。想起来,是很亲切的回忆。
No。2 完美主义者(3)
老板的一堆小店铺的故事让我从一个平常又不平常的角度认识他。一个每年至少1/4时间坐飞机旅行坐头等舱住五星酒店的世界大公司经理站在地上的时候有这样平凡的心情,喜欢隔着柜台和面包师傅搭话,大概还是有点可亲的味道。
归纳一下这个法国人不喜欢超市的理由:其一,超市之大使人缩减为一部大机器的工作目标,去掉了交流情趣的可能。其二,超市给人灌输一种荒谬的消费观念: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注意!”法国人说,“别丢了你自己!”
我们真有可能丢了我们自己。不仅仅是在超市太多的商品面前忘了我们到底要什么。为了快,方便,省事,我们忽略了滋味儿趣味儿,我们少了短了记忆,我们不自觉地瞧着最快的最新的最时兴的,我们不再守着惦记着,我们最后经常丢掉了一些平凡但却应该永远保留的生活价值。结果开着好车,住进大宅,出门都是靓女靓仔,人却没味道平庸了。
平常的日子里有一点儿味道,也不必多,该有多好。眼前的大老板对街里面包铺的留恋甚至执著(他还说他宁肯多走路,多花几个生丁,舍去家门口的超市的面包而不顾,专程到街区里仅剩下的唯一一家小手工面包铺去买每天吃的面包)。让人想到法国人的某些让人欣赏的东西,尽管他们的毛病有些像中国人的毛病一样讨厌。记得在巴黎有一回在左岸的一个咖啡馆。正好刚刚买到一本昆德拉的书。为了延续心里头的那份高兴,我在酒吧台前给自己要了杯咖啡享受享受,手底下顺手翻阅着还带着纸香的新书。“喂,你认识那女士手里那本书的作者吗?”想不到竟是酒吧柜台里面的中年老板娘在跟她的一个伙计聊起了话题:“那个昆德拉先生呀,他每天在我这里喝咖啡吃早点呢。他就住咱们这条街里,想起来吗?那个很和气很好的人,好像是捷克人。”老板娘的对话让我又惊喜,又感动。巴黎,这种穿流在普通人之间的普通而又绝不凡俗的味道和它带给你的愉快和感动是你在世界任何其他大都市所不可能找到的,我相信人之间有那么一种联系,那么一种情趣,不是靠坐汽车飞机,看电视听广播,入Internet网络能得到的。隔着柜台和面包铺或咖啡馆老板搭话,望到隔壁茶座咖啡座上一个姑娘咬着铅笔头独自对一本书沉思的眼神,清晨收到朋友寄来的几行字(绝不是电脑上写出来的),一个说雨后春笋,一个说片片蘑菇,两个人在俗里俗气的饭局上互相努力地去读一读对方,这里面没有什么却又有点儿什么。
不能说得太远,还得扯回到超市。其实我真地不反对超市。只是希望它别反对掉了小的,慢的,不起眼儿的,简朴的,平常的那些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又叫不出来。
()
人们为何不说话?
∷∷ 刘齐
第一次逛美国的超级市场,我的心情相当喜悦。几十个小时以前,我还在人头攒动的北京农贸市场跟饶舌的小贩讨价还价,突然间置身于清洁优雅、妙不可言的异域购物环境,我完全被征服了,脑海中刷刷蹦出一连串的美好词语:文明、上帝、现代化、物质的极大丰富??于是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想随便跟什么人聊聊。可是一见大家都行色匆匆,默默无言,也就不忍心侵占他们的时间。
在美国待久了,我发现,默默无言竟是人们逛超市的常态。因此厅堂里格外宁静,除了清幽的背景音乐,一般听不到别的声音,而背景音乐又像空谷鸟鸣一样,使超市显得更加宁静。我就想,“闹市”这一古老的中国用语恐怕得改改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No。2 完美主义者(4)
人们逛超市为何不说话?因为几乎用不着说话。超市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千百年来一直夹在货与顾客之间的那个中介——卖货人给省略掉了,顾客进了超市便见物不见人,如入无人之境,直奔主题,用肢体与货直接“对话”。为了有助于这种新颖的“对话”,超市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美国超市大多是连锁的,讲究整齐划一、方便有效。不论你在A州还是B州,只要是同一个超市,格局和货位就永远一致,顾客每次的购物路线也跟着一致起来,该拐弯就拐弯,该直行就直行,一切皆意料中事,说话遂成为多余。
各类商品也是质量上乘,应有尽有,不应有也尽有,叫大家无话可说。超市超季节,超自然,超生态。春秋交替的迹象无从捕捉,时令瓜菜的概念也陈腐不堪。不论寒冬酷暑,货架上永远是一样的红,一样的绿,一样的水灵,一样的芬芳。如果你拍拍一个人的肩膀感叹说,太好了朋友,苹果上市啦。人家一定认为你的脑袋缺碘。自然也没人跟你搭讪说,抓紧吃点茄子吧,快罢园了。
价格更是没的说。超市是大资本、大工业的产物,一般都有自己的加工厂和进货渠道,产运销自成气候,各地分店又多如烟囱,不难形成黑烟蔽日的规模优势,*体格单薄的弱小商号。扣除丰厚的利润之后,超市的价格依然低得让顾客默默地、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价低时默默,价高时默默,不默默也枉然。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老板算。一介现代小民,不去超市还能去哪儿?去菜地?去鸡场?
顾客默默,守在超市门口的店员话也不多。除了谢谢、白白等套话,具有超市特色的用语大概只有一句,那就是在为顾客装袋之前问一声:“要塑料袋还是要纸袋?”语义简洁明了,一如计算机的0101。
我没见过超市总店的大老板,但我想他对顾客可能也无须多言,他的话已通过越滚越多的超市无声地表达出来了。他肯定希望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默默无言的超市上帝。能伺候或统率这么多的上帝,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神圣呢?
初进超市像进花园,时间长了我的感觉渐变,觉得不像进市场,倒像进工厂,进流水线,进仓库,一个满满登登而又空空落落的仓库。甚至像进笼子,一个自由自在而又绊胳膊绊腿的笼子。
美国的中青年终日拼搏,无暇说话。老年人闲来无事,便怀念旧日时光,不时还念叨几句小菜场的亲切温馨。我在纽约、巴尔的摩、芝加哥等地听不少老人愤愤地说:“我恨超市。”用语相当一致,像超市的货位一样一致。
()
假如明天世界变成“超市”
∷∷ 韩毓海
如果你差不多一句日语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