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Ⅱ·以身相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慢Ⅱ·以身相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回办公室的途中,我看见开南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的学生,灵光乍现,开南会不会有仪仗队?我立即开车转到开南商工,找到教官,感谢老天帮忙,他们真有仪仗队,我又使出浑身解数,请教官帮忙,再附加每个学生两件休闲衫,教官外加一块西装料,教官终于同意,并在第二天召集学生操演,第三天晚上如期在中华体育馆上台表演。每一次我都是在这种惊险中一关关突破,这练就了我超强的危机处理能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准备与陷落(3)
在业务单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种窍门,也让我对媒体经营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广告部1年7个月后,我决定重回编辑部当记者,在广告部总经理的引荐下,我回到当时如日中天、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中国时报》,在第一大报的招牌下,我开启了与所有知名企业家请教与学习的机会。
  大量学习强化创业的认知
  在台湾中时报业我负责采访经济新闻,路线是“企业界”,这是无限宽广的路线,全台湾各种产业、数十万家企业都是我的辖区,我要如何采访呢?
  我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找答案。我从最大的行业着手:纺织、石化、水泥、汽车、家电……我再从最大的公司下手了解:台塑、台泥、裕隆、大同、声宝、统一……我找各种机会采访这些大老板们,看看他们如何创办事业,如何经营事业。
  (创业陷阱:创业是学出来的,也是摸索出来的,一方面下决心创业,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搜集资料、信息,是创业的必须过程。千万不要一头栽进某一个行业中,而不知道观察外界的变化。我努力观察台湾这些大老板们的经验,以强化我对创业的认知。)
  对每一个大老板,我都有多次近身采访的经验,每个人都表现了不同的特质:台塑的王永庆精明、朴实、执行力超强;台泥的辜振甫温文儒雅,毫无铜臭味;裕隆的吴舜文理想远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气质;家电业的老板则普遍较本土而苦干,大同的林挺生、声宝的陈茂榜、歌林的李克峻等都类似。我把握了做记者的机会,努力探索他们如何创业。
  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赶上了台湾经济起飞成长的潮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出口替代政策让台湾经济快速成长,而这些大企业都在这波浪潮中,把握机会茁壮成长。
  而他们的壮大也与台湾当局主管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台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车也受到主管部门的长期保护,而所有的出口行业也都在主管部门出口退税的奖励下,加速发展。所以了解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是另一个成就事业的关键。
  苦干实干,努力不懈是这些大老板的另一个共同特色,除了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个创业家都有一段非常艰辛的创业起步期。
  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同,这让我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要你努力。
  从世界潮流中,学会经营之道
  近身观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尤其当我又是有心探索时,我看尽了每一个大老板的奥妙。不过,让我学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难,他们的经验对我而言最可贵,也最可学习,因为大老板的层次早已不是我这个小毛头能想象的。
  (创业陷阱:大企业家、大老板们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有时会让刚起步的创业者消化不良,因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观察同样是刚起步的创业者的经验,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实务的参考价值,就算是摆地摊的小贩,有时候也会有启发。)
  在这一段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经济的专业素养与管理知识。
  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释,台湾从国民党迁台以后,先发展本土农产品,再进行进口替代,让本土工厂生产简易的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品;再推动出口政策,然后逐步升级,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这是台湾经济的轨道。

准备与陷落(4)
而这其中创业家会历经机会大转换,早期的台湾富豪如陈查某等是农产品贸易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成制造业当红,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都快速致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转向高科技,这又是另一个大转换。
  我学到的是体会潮流变动,比自己努力埋头工作还重要。
  在赵耀东任台湾“经济部”部长时,台湾面临第一次的石油危机,那段时间,全台湾笼罩在企业转型、内部整顿、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的大浪潮中,而我却学到所有经营上的基本知识。
  在经营困难中,所有的企业开始检讨策略,检讨开源、节流,检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经济部”的自动化服务团、节能服务团、生产力中心,这时候都变成企业改造的火车头,我在第一线的采访中,渐渐理解企业经营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而认识许多本土的管理学者,也开启了我探索管理的大门,许士军老师、王志刚老师、司徒达贤教授以及许多企管名师,他们的课程、演讲也是我工作之外的一种学习过程。
  (创业陷阱:许多创业者从来不读书,因为忙在工作中都已经来不及,这是绝对的错误。书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资产,会从书中找答案的创业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
  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获则是看尽人间的冷暖,在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台湾都发生了企业倒闭风潮,我看到许多大老板在一夕之间崩塌,我看他们如何应对,也看世界如何对待失败者。
  “经济罪犯”是当时的流行语汇,经营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债务逃至国外,这是最不堪、最无耻的做法,当然也有人愿意负责,努力面对债务,但大多数也无法东山再起,徒留遗憾。
  我学到经营事业不能有丝毫懈怠,一犯错可能从此冤沉海底。
  一直到我离开报社,我虽然领别人的薪水,但都在看这些老板怎么做,当时虽没有明确的创业决心,不过心中澎湃的思潮从未停止。
  深陷地狱门……创办台湾《商业周刊》
  如果这个世界有舒适圈,那我在《中国时报》当记者的最后3年一定是舒适圈,那时我是财经新闻的主管,带领7个人的团队,以当时《中国时报》的声势,我是全台湾企业都需要公关的对象,所有人对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让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烂生活中。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应酬,知名企业期待你多了解它们,多写些好的,吃饭变成理所当然。到了下午我会找个地方洗“三温暖”,傍晚才到台湾“经济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采访单位,晚上回报社、看稿、发稿,下班后又是吃消夜,深夜才回家。
  (创业陷阱:舒适圈对个人成长是个大麻烦,安逸的日子过久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如果你现在不到40岁,更应该知道舒适圈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创业最大的障碍也是要突破舒适的限制。)
  这真是消磨志气的舒服日子,所幸在34岁时我做了明智的抉择,离开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我没有一离开报社就创业,我选择一本财经杂志担任总编辑,但很快迎来了媒体开放的大时代,我也投身众声喧哗的洪流中。
  离开《中国时报》的第二年……1987年,这是台湾过去数十年历史中最关键性的一年,也是蒋经国逝世的前一年,在蒋经国临终前,他为台湾定下了自由、*、开放的制度,一连串的剧变在这一年发生。

准备与陷落(5)
远离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1987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6月正式宣告每一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努力赚钱,累积巨富,但出不了台湾的金钱,从此可以在全世界流动,台湾变成经济自由的地方。
  同年3月,几个《中国时报》的老朋友,在“党禁”、“报禁”开放的鼓舞下,创办了《新新闻周刊》,并喊出“自由报业第一声”,我深受鼓舞,大丈夫当如是,只是政治非我所长,所以并没有加入。
  (创业陷阱:顺着趋势潮流做事,事半功倍,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观察趋势的变动。1987年台湾发生了三大剧变,可是很少有台湾人记得,说明大多数人对环境变动的无知,这也是创业者第一个要克服的盲点:对环境冷淡,不知自己面临的机会与危机。)
  可是当五六月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时,我知道我的时间到了,因为全台湾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而财经商业的剧变也将从资金的自由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台湾的变动已经不够,一本商业性的周刊时代来了。
  6月底我就辞职,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资金是我自己及共同创办人金惟纯、孔诚志、詹宏志及几位企业界的老朋友一起筹措,新台币1200万元很快就到位,但筹备工作很费时。
  本来说好4位共同创办人全力下来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时,孔诚志继续开他的公关公司,随后又去了《联合报》;而詹宏志则继续在远流出版工作,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位。我们决定让詹宏志负言责,担任发行人;让孔诚志负财务风险,担任董事长;而我则担任总编辑,负责最费时费力的内容生产。
  (创业陷阱:创业伙伴的选择极重要,选伙伴首重信用、可靠,不会让你所托非人;其次要注意与你的互补性,最好是他的专业为你所缺;第三,他要是真正有能力的好手,不要因为他是你熟识的人就呼朋引伴,熟识的人有时像亲人一样,让你无法理性对待。)
  我下定决心,要在1987年底前创刊,因为1988年1月1日“报禁”开放,我要在开放前抢头香。
  可是筹备的人才问题让我痛苦不堪,除了两三位当过月刊编辑勉强算有经验的编辑之外,我全部重新招聘,我不放心用拜师学艺的记者,一切从头开始教。
  就在团队记者生疏的经验中,我在10月底勉强编出了一本试刊号,封面故事是“汇率巨掌背后”,我兴奋地找一位老伙伴给试刊号一点意见,在餐桌上这位老友一语不发,只吃饭,禁不起我再三催促:“好歹给些意见,我禁得起打击。”他看看我说:“趁有饭吃的时候,多吃一些吧!”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杂志有多粗糙。
  不管怎样,《商业周刊》还是在1987年的11月底正式创刊上市,我没对外说,那是我35岁的生日前夕,这是赌上我一生,真正创业的开始。
  周刊的节奏,快到我不能想象,虽然我做过多年每日截稿的报纸,但那是大集团作战,我只是每日出刊的一个小团队负责人,所以应付裕如。可是周刊人少事繁,每天都在截稿的压力之下,我忙得连如期出刊都不可得。
  我没办法想任何事,每天就是工作、工作、工作,而截稿又要弄到三更半夜,我陪着所有的小朋友(记者编辑们)做完所有的事才下班,此时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只剩出租车,而他们多数是年轻女孩,我不放心,只好开车一一送他们回家,当时我的口头禅是:“桃园以北都顺路!”真的,淡水、桃园、基隆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是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休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准备与陷落(6)
(创业陷阱:创业初期非常辛苦是很正常的,这是创业过程中必经的考验,这时候的紊乱也是必然的,好的创业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混乱稳定下来,找到明确的工作规则,如果超过3个月还继续混乱,你的创业就很不乐观。)
  辛苦的日子,却没有换来好的工作成果,一年下来1200万元新台币的资金很快就赔完了,平均每个月要赔100多万元新台币,只好增资。第一次的增资很容易,因为大家还处在创刊的摸索中,所有的人也看到我们的努力,所以所有的股东都继续增资,我拿到第二个1200万元新台币。
  在增资的过程中,我仔细反省了一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找到了最大的原因:编辑部缺乏能力强的好手,自己训练的新记者没办法提供足够精彩的内容。
  于是在增资之后,我努力招兵买马,找来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组成了一个军容壮盛的团队,当时我底下共有3个副总编辑,都是从报社挖来的,绝对可以完成好的内容采访。
  只不过事与愿违,第二年《商业周刊》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改善,稿量还是不足,质量还是有待改善,我也还是忙乱不堪,原因无他,我不会管理,不会排难解纷,坐令几个有经验的副总编辑们互相斗争,互相掣肘。
  有经验的人各有脾性,也各有坚持,因此指挥调度、沟通协调上更为困难。而我这个主管因为没有经验,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