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乡间大道-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我有一个想法,也提醒大家关注,我们在关注宫学斌先生这样辉煌事迹的时候,还要关注农民的整体状况,宫学斌先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他必定代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是个重要的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路,还有很多条路。我带来一个数字,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公布的数字,说这几年我们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也是城乡差距加快扩大的几年,去年农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比扩大到比1,其中农民年均收入4140元,城市人均收入13786元,也就是说农民的收入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时还公布了一个数字,2007年农民工总数亿,我算了一下,平均每个农民工月收入1千来算,农民4140块收入中有3725元是来自农民进城打工收入,也就是农民90%以上的收入来自进城打工,农业收入占10%。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出现,但是即使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问题,即使有很多宫学斌先生涌现出来,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十倍,也才四千块,还不足以赶上城市居民的收入。我认为现在农民的收入90%以上来自进城打工,我们政策还有各方面,应该把90%的精力用在解决农民的城市化问题。
  此外还有土地、金融,农民平等的金融权利,比如说城市居民可以贷款买房子,贷款利率非常低,20%左右的首付,贷款利率年利率可能在7%左右,但是农民确没有这个便利,农民要把很多积蓄,甚至几代人的积蓄去盖房子,盖房子就没有钱创业了,创业资本可能要一分五利息甚至更高,还借不到,如果农民也有跟城市居民差不多平等的贷款买房子的权利,可以省下很多钱创业,我想农民自发创造性,把农民进一步解放出来的话,我想会涌现更多的宫学斌先生这样的企业家。
  主持人:德平部长在不同场合提出宫学斌现象,在各位发言时,德平先生还不停做笔记,请德平部长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德平部长:谢谢主持人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我和宫学斌同志认识有三年,时间不长,但是我特别愿意与他接触,和他接触感觉很亲切,他的山东话我觉得听起来也有味道。我觉得宫学斌先生他是极力阐述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民企业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回头想想,我们改革开放之前都是中国公民,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依靠对象,为什么城里人和乡下人差距就这么大,在衣食住行上,城里人吃商品,乡下人就不能吃商品,另外户籍制度把大家卡的死死的。住房国家可以给城里人很多福利,农民的房子就是自己盖。但是我们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还有农村先进人事,在改革开放把城乡,小乡镇建立起来,华西村一个村子人的生活比城里人生活好很多,这些人已经是上千上万,我觉得宫学斌先生也是这个队伍里面的一个模范人物,一个典型人物,我觉得他在做出铲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鸿沟。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习以为常的事,但是不合理,对于这样的人物应该更加尊重。来了这么多新闻记者,来了这么多朋友,应该宣传。
  那么现在是不是铲除城乡二元结构就很顺利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说城市像欧美,农村像非洲,这很难让人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不是全民所想,本来我们应该大张旗鼓,但是也有问题。刚才说我们应该刺激内需,鼓励生产,哪怕给低保人加点钱都好。但是你加钱的人,有一些在北京吃劳保的人还养宠物,你说这合理不合理。现在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出现很多改革家、企业家,像南方周末这样宣传新思想的人物要出来,这才能让我们改革开放更加符合人心,在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的时候,绝对不能城市欧美化,农村非洲化,这太讽刺了。
  所以三十年后的三中全会很有必要开,敢于决战,敢于胜利,迈出更大的步伐,这是我说的一点。
  第二点,这书我看了,确实很纯朴的老百姓,农业取消了国税,我想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交所得税,这样国家的财政才能发展,老是种这么一块地,交公粮皇粮,我们想想,几千年来搞的财政制度,我们维持了几十年,现在除了中国之外好象就没有了,这富裕不了,应该发展农业,让农民把所得税交上,增值税交上,农业加工还要增值,你收这方面的税,真正种地的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但是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会想到用白菜萝卜去赚外国的钱,一斤萝卜卖到日本多少钱?卖的高是有机食品。 。 想看书来

《乡间大道》速记(9)
温州企业家有一点非常好,有些企业家从做实业开始,他们有钱想搞点投机,然后炒房子,炒资源,炒棉花、炒大米,但绝不炒股票,他们不相信以钱可以赚钱,他们想要用钱变为资本,资本买了固定资产,然后招募工人,产生出可以交换的商品,商品的利润是我真正获利的财富。现在美国出问题也是这样,把一个业务包装一下再卖出去,卖个差价。我们股市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是套利,有剩余价值的创造吗?这点真不如搞实业,但是搞好实业必须要有资本市值,必须资本市场开放,必须银行支持。我们要走一条与美国、欧美不同的路。
  宫先生要赚外国的钱,你去以钱赚钱去?一定要通过产品,实际的财富才能赚外国人的钱,我觉得今天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时候,我觉得中国青年出版社,还有我们的作者,还有当地莱阳市市长,我们改革开放要永远记住,我们衣食住行问题。各位来看这个会很好,希望以后还能与宫总与公司多接触,也希望你的普通话学好一点,要不然有影响。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下面请评论家、《文艺报》评论部主任石一宁发言。
  石一宁: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汇报一下我读《乡间大道》这本书的感想。我觉得夏仁胜先生的这部传记文学,这本书成功我概括出这么几点,第一是作品主人公宫学斌先生奋斗的人生、辉煌的成就对读者的震撼和启示。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连地主都没有的贫穷小村庄里,祖祖辈辈是农民家庭的宫学斌先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带领莱阳梨乡乡亲们,用智慧干出了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年利税数亿元,成为农业部龙头企业的龙大企业这么个大事业,走出了《乡间大道》,赚外国人的钱养活老百姓,宫学斌提出的口号震撼人心。
  宫学斌先生的成功实践更激励人心,龙大以加工出口为链条,形成龙头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加工一条龙型。龙大不仅改变了昨天还是农民的上万员工的生活,还改善了山东省内外数十万的生存状况。像夏先生书里说的,宫学斌先生不仅改变了村庄,还影响丰富了周围的城市,一拨又一拨的乡下农民正在品尝着全新滋味,也包括着城里人市场议论的自由和尊严。
  我从宫学斌的成功里面看到了他为国分忧的远大抱负,看到了顽强的意志,艰难的拼搏,看到了勤奋工作、善于学习的精神,敢于创新的气魄,看到了脚踏坚实的大地,找准个人在时代的位置,以聪明才智和扎扎实实的奉献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宫学斌先生在乡间从事他的事业,在我们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存在,宫学斌先生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自上个世纪以来,一些能人志士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实验,比如杨秀宁先生的运动实验,曹先生在南京小庄示范区等等,他们着手进行改革和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的实验注定要黯然收场。如何根本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这个问题无论在上个世纪还是今天,都是未解的难题。作为一位企业家,宫学斌先生不是用理论,而是用实践解答这个问题。以加工出口做大做强,做好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进而改善农村面貌,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和竞争性的方案。他立足于离乡本土,放眼并进军全球市场,成千上万的农民因为龙大企业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形成了团队精神和诚信守约的商业经验。这些变化必然扩展辐射开来,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广大农村和农民,影响和改变着几千年落后小农经济孕育着农村社会和文化,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起着不可低估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宫学斌先生开辟出的这条乡间大道,给予了读者很多的启发,极大拓展了读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思考与想象空间。
  第二点,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学习价值,阅读这本《乡间大道》,读者能够获得许多关于加工出口、种植养殖、国际市场、企业管理、营销战略、商业竞争、人才培养和广告策划等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感受,当然作品是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和事例将这些知识和感受提供给读者,位读者开阔了眼界,关注三农,了解国情,认识时代,积聚了大量丰富材料,展开了生动形象的画卷。

《乡间大道》速记(10)
第三点,我觉得宫学斌先生的人格和性格对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本书不仅展示宫学斌先生的耀眼光环,还对宫先生的人格性格做了充分描绘,宫先生重情重义谦虚谨慎的人品等等,散发出人格魅力,使人读来很亲切。我们会发现,传记像一面镜子,读者可以看到学习的榜样,还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如果说军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和平年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英雄,《乡间大道》对宫学斌先生的人格表现,对我们急需重建道德诚信的社会无疑树起了标高,对读者具有相当高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对传记的研究还表明,传记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一般文学功效,我说的这三点是着眼于这本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和效益。但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还需要接受艺术尺度的衡量,接受美学的评判。这部书在文学性方面也堪称一部出色的人物传记。第一它是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传记是个人史,但是个人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传记由于它的可读性,被分为文学的分支,也被分为历史分支,《乡间大道》将历史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作者以尽可能丰富的文学手段,将人和事真实用艺术呈现。
  我们看到作者往往采用戏剧性的手法叙述宫学斌先生的事件,如果从审美立场来说,只能是艺术比生活更精彩,因为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升华。这本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作者善于用抒情的文笔,比如窑厂十年显身手这章,这里面的情景非常生动,语言读起来很有感染力。本来是小场面小事情,但是文字很有气势。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里融入了大量的胶东方言,还原表现了人物事件,也给作品图上幽默生动的色彩。第二点是时代和个人孕育的双重记录,作者既从时代大趋势演绎传记个人事迹,也对于时代进行了把握,作者所说的,一个人生命其实就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缩影。作品别写了宫先生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的个人遭遇,通过对宫学斌先生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志难伸,在改革开放事后思想得到展放,才能得到发挥,令人信服证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通过一个人的传记来隐现时代,这使《乡间大道》的文学价值正大而厚重。
  第三点,这本书是作者的主体性与主人公主体性相互交融。应该说面对着宫学斌先生,《乡间大道》既很容易做,也很难写,容易做是因为第一手材料容易收集,真实性更有把握,难写是因为会产生情面障碍,一些事情记不记写不写会成为再三拿捏的问题,这实际是如何对待作者的主体性和主人公的主体性问题,如果作者失去了主体性,作品会写成歌功颂德。传记这种类型文学发展到现在有各种类型。传记不仅仅是记载,还变成了发现和解释。《乡间大道》这本书的类型我想称之为综合型,它里面既有英雄化的表现,也有日常生活的景象,它既让主人公个性在行动中展开,也对主人公的举止进退做理性评析。记载、发现和阐释。
  作者的议论往往发出的是警言哲理,理性的思索对于作者尊重主人公主体时也遵守个人的主体性。作品既写了主人公先生的光荣成就,也写了他的狼狈,比如一些决策失误、用人视察,这也都写了。这样的写法是主人公主体性是经过作者思考和把握,与作者主体性的交融,所以读者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为全面客观的传记。当然所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