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滑入辛亥年: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滑入辛亥年: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谭嗣同听了双方的意见,道:稍缓几日发动,也不打紧吧?如果此事能有唐才常这样的英雄人物参与,那就更有胜算了。
  听了谭嗣同的话,梁启超就评价道:
  毕君沉毅,唐君深鸷,可称两雄。
  但就这么两句迷魂汤,却是灌不倒毕永年的,因为大家要求他的事情太大了。
   。 想看书来

17 皇帝也是挂科生 
毕永年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太悬,就于9月17日去找康广仁商量,康广仁一听他打了退堂鼓,顿时勃然大怒,斥责道:
  汝等尽是书生气,平日议论纵横,及至做事,却又拖泥带水。
  毕永年辩解道:不是拖泥带水,康先生想用我,必须说清楚办法。我一命虽微,但不能糊涂而死。凡事贵深谋熟虑。康先生既然令我同谋,何以不能让我置一词?而且,康先生命我领百人行事,尤不能冒昧。我是南方人,初至北军,率领彼此互不相识之兵,十数天中,我何能将他们收为心腹,又何能得其死力?我八岁即随父叔辈来往军中,深知军中弊端。我不过是一个有母丧在身的拔贡生,统带此兵不独兵不服,同军各将,也会奇怪。
  听了毕永年的解释,康广仁更加不高兴,冷笑着走出房间。
  当晚七时,毕永年得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光绪皇帝的密诏已经下来了,是给康有为的:
  朕今命你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的苦衷,非笔墨所能尽呀。你可迅速出外,不可以延迟。你的一片忠爱热肠,朕深有所知。你爱惜身体,擅自调摄,将来还可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啊。特谕。
  看着圣上的亲笔,可知这光绪皇帝的学习成绩肯定不是太好,属于挂科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光绪皇帝写这封秘信的时候,已经哭成泪人了。
  这封别别扭扭的信翻译过来就五个字:
  老康快逃命!
  于是毕永年急忙去见康有为,再次陈述上面的理由。康有为听了后大不高兴,斥责道:你以拔贡生领兵,也很体面嘛,有何不可?此事尚未定,你先不用多虑。
  又过了一天,杨锐终于打开了光绪皇帝三日前颁发给他的救命密诏,给康有为拿了过来,于是南海会馆,哭声一片,众人都在思谋如何营救光绪皇帝。
  哭声之中,一个叫钱惟骥的客人忽然问毕永年:康先生要谋弑太后,怎么办?
  毕永年大吃一惊:你如何得知此事?
  钱惟骥笑道:是梁启超告诉我的,梁启超说,康先生的意思是这样,奏知皇上的时候,只说是废掉太后,但等到兵围颐和园的时候,就将太后捉住杀掉,梁启超担心你不敢干,让我来试试你,怎么样,你到底是敢还是不敢?
  毕永年嘟哝了一句:……你先等着吧。
  当晚,毕永年发现同住在南海会馆的谭嗣同彻夜未归。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 北京法华寺 
谭嗣同是去了北京法华寺,袁世凯的寓所。谭嗣同来的时候,袁世凯正在起草奏章。
  两人是第一次会面,但一进门,谭嗣同就要求袁世凯屏退左右,说是有秘事相告,袁世凯挥挥手,房间里别的人就消失了。
  只剩下两个人了,就见谭嗣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袁世凯:袁公相貌不凡,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仪表堂堂,气势不凡,真是大富大贵之相啊—原话是:初次见面,不想公如此相貌堂堂,有大将格局。
  替袁世凯看过面相,谭嗣同单刀直入:皇上方有大难,非袁公无人可救。
  袁世凯:但不知皇上难在何处?
  谭嗣同:荣禄要废弑帝君,袁公难道不知道吗?
  袁世凯茫然:不会吧,荣禄没跟我说过这事啊。
  谭嗣同冷笑:袁公,你别犯傻了,如这种话,荣禄怎么可能当面对你讲?你可知道荣禄其人外忠内诈,袁公忠心为国,却晋升如此之缓慢,何故?就是荣禄这个人在掣肘……
  袁世凯拍案而起:这个荣禄,真是太不像话了,我饶不了他!原话是:杀荣禄如杀一犬尔!
  谭嗣同大喜:那行,咱们就说好了,你马上回天津,带兵入京,先封禁邮电局和铁路,一半人马围颐和园,一半人马围皇宫,则大事可成。
  袁世凯大诧:围颐和园干什么?
  谭嗣同:这你别管,你只要照着做就是了。
  袁世凯:恐怕这不成,我训练士兵的时候吩咐他们要忠君爱国,现在突然带着他们兵围皇宫,只恐部下不会答应。
  谭嗣同急了:袁公放心,我已经召集了数十名江湖好汉,事在必成,请袁公务必答应我,否则我就死在袁公面前,现在袁公的命,在我的手上,我的命,也在袁公的手上,请袁公一决。
  袁世凯:你就算是杀了我也没用,这么大的事,没有皇上的圣旨,我凭什么相信你?
  谭嗣同:圣旨有,有有有。
  谭嗣同拿给袁世凯的圣旨,却是他自己刚刚写的:
  某谋废立弑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袁世凯初五请训,请面付朱谕一道,令其带本部兵赴津,见荣某,出朱谕宣读,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为直隶,传谕僚属,张挂告示,布告荣某大逆罪状,即封禁电局铁路,迅速载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宫,大事可定。如不听臣策,即死在上前。
  袁世凯:这哪是什么圣旨啊,这是你自己写的吧?
  谭嗣同:不是我写的,是杨锐写的……不对,是杨锐照着圣旨抄的,这个可恶的杨锐,圣旨已经下了三天,他却不打开,只是封在那里猜谜语,猜来猜去,把事情都耽误了。
  袁世凯:可这上面也没写让我们兵围颐和园啊,更没写杀荣禄。
  谭嗣同:袁公,你就别推三阻四了,报君恩,救君难,立奇功大业,天下事入袁公之手,公如果贪图富贵,告变封侯,害及天子,也在于公,由公自己裁决吧。
  袁世凯长身而起,凛然道:姓谭的,你以为我袁世凯是何许人也?我袁家三世受国恩深重,断不至于丧心病狂,贻误大局,只要有益于君主和国家,必以生死承当。
  谭嗣同大喜,长身拜倒:谨谢袁公,告辞。
  回到南海会馆的寓所,谭嗣同正在梳头,毕永年已经急不可耐地闯了进来,询问究竟,谭嗣同有气无力地说:袁世凯还没有答应我,但也没有坚决地推辞,办法还得慢慢地想。
  毕永年的心沉了下去:那么袁世凯到底可用不可用?
  谭嗣同叹息一声:这个问题,我也跟康先生争论过多次了,我是不同意用袁世凯的,可是先生执意用他,真叫人无可奈何。
  毕永年又问:昨夜你是否将密谋全都告诉袁世凯了?
  谭嗣同道: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都说了。
  毕永年仰天长叹:事情完全失败了,完全失败了!这是何等样的事,能说出口而停止不办吗?公等恐怕要有灭族之祸了!我可不愿意跟你们同罹此难,我现在马上搬出南海会馆,住到别处去。我劝兄也该自谋,不可与他们同归于尽,无益呀!
  当天,毕永年逃离了南海会馆。
  

19 北洋大臣也有副职 
毕永年逃至上海,得知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逃了,唯有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斩首。毕永年琢磨了好半天,才寻思出不对劲来。
  菜市口砍头的不应该是六君子,应该是七君子!
  少了一个袁世凯!
  袁世凯是知道维新党人的全部密谋的,知道就意味着参与了,可是朝廷怎么偏偏就是不杀他?
  于是人们推测:这袁大头肯定是死定了,只因为他手握兵权,朝廷投鼠忌器,不敢轻动,定然是先升其官,削其兵权,再缓缓杀之,下一步,铁定是让袁世凯进宫。
  果不其然,当年十月,朝廷有诏书下来,命袁世凯进宫。
  这个消息传来之日,袁世凯的兵营中一片混乱,“众心惶惶,逃之夭夭”。
  10月25日,有圣旨曰:
  候补侍郎袁世凯,著在西苑门内骑马,并乘坐船只拖床。钦此。
  这袁大头又升官了!
  这个官叫“护理北洋大臣”,大概是“副北洋大臣”的意思吧。
  这道圣旨引发了袁世凯兵营的再次混乱,许多翻墙逃走的士兵又翻墙逃了回来,好家伙,朝廷对袁世凯可真够意思,谋弑太后是何等的重罪,等闲人物听到就是罪,可袁世凯跟着康有为一块干了,非但没砍头,反倒被提拔重用了。
  全乱套了。
  由是人们相信,这袁世凯铁定是告了密,否则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运气?
  但是当事人如毕永年却是知道的,就算是袁世凯想告密,也根本没有这个机会,事实上,后来的史家多方查证,也证明了老袁确实是没有告密,他知道的这个消息比较晚,等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慈禧太后那边已经动手了。
  没告密就没告密吧,毕永年才懒得管这事,他逃往日本,到了日本先写诗:
  日月久冥晦,川岳将崩摧。
  中原蝎虏沦华族,汉家文物委尘埃。
  又况惨折忠臣燕市死,武后淫暴如虎豺。
  湖湘子弟激愤义,洞庭鼙鼓奔如雷。
  我行迟迟复欲止,蒿目东亚多悲哀。
  感君为我设饯意,故乡风味俨衔杯。
  天地澄清会有待,大东合邦且徘徊。
  短歌抒意报君贶,瞬看玉帛当重来。
  这首诗的意思很是浅显,无非是斥骂慈禧太后贪权误国,但是最后两句中的“大东合邦”之语,却隐藏着一段几欲湮灭的历史。
  这个大东合邦,是康有为谋弑慈禧太后之前,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的一个约定,双方约定,取消日本国及大清国的两个国号,两个国家合并为一个国家,合称为大东合邦,从此两国一统,不分彼此。从这个计划看起来,这个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的脑子也有点不清楚,两个国家合而为一,这是多么大的事情,连这事他都敢琢磨,实在是让人不知该如何评价。
  诗成,雄心勃勃的老毕与康有为会合,准备带领十二万的哥老会兄弟,于湖南、广东各省起事。这件事情还没个头绪,大清国却在一个神秘人物李文成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义和团!
  当最后的理性丧失之后,必然是群体性的癫狂。
  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
  这就叫历史的规律。
  

20 天龙出世红灯照 
说起李文成其人,他本应该大名鼎鼎才对,就算是不知道他这个人,也肯定知道他所创建的群众组织—义和团!
  也就是说,李文成本是义和团开宗立派的首任掌门人,是义和团的鼻祖,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先驱。但离奇的是,偏偏硬是没人知道这位掌门鼻祖兼先驱姓甚名谁,这岂非天大怪事?
  事实上,义和团的起因充满了神秘色彩,早在袁世凯逃离朝鲜,中日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时候,天津地区修河道的民夫就从地下挖出一座古碑来,这座古碑在地下也不知埋了几千几百年,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但却有二十个字,清清晰晰触目惊心:
  这苦不算苦,
  二四加一五,
  红灯照满街,
  那时才叫苦。
  ……
  这谶语究竟是何意,无人晓得,但是这奇怪的谶语却强烈地刺激了李文成的大脑,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李文成这个名字在江湖上彻底消失。
  李文成给自己改了名字。
  说起来这李文成原是江湖中人,绰号天龙,惯穿一条大红裤衩,头戴大红风帽,每日里率领和尚一群,道士一帮,社会闲杂人员无数,来无踪去无影,有饭就吃,见钱就抢……如此快活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李文成就开始琢磨:不成,这种短期经营的做法要不得,会把市场搞坏的……于是李文成就考虑,不能再叫李文成了,先改名,改成响亮一点的,能够具有品牌效应的……
  说到品牌,远一点的是前朝大明的朱氏皇族,近一点的就是红灯照满街了,于是李文成将这两个品牌凑起来一整合,就改名为朱红灯。
  朱红灯这个名字的灵感,主要来自他穿的那条肥大的红裤衩,该裤衩至少用了一丈红布,走起路来两腿兜风,气流顺畅,倒是凉快得紧……远远看上去,就像盏红色的大灯笼满地乱跑……
  李文成的意思是说,他不是李文成,他是前明朱氏皇族中一个有资格穿红色大裤衩子的人……
  连大红裤衩子都有资格穿,那么一统江湖,号令天下,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遂创义和拳,斩杀二毛子于大荒郊野之间。
  应该说,朱红灯还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他知道洋鬼子这东西中国人惹不起,也就不去招惹他们,但跟在洋鬼子传教士屁股后面信基督的“二毛子”们,这就用不着跟他们客气了,男的砍女的杀,不管宰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