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到他的优势智能。
⑶了解孩子的性格
据德国科学家研究,孩子的个性也是其天赋的“显示屏”。20年前,密歇根大学的专家对125名3~10岁孩子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孩子在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的态度予以性格分类,并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否决就哭的孩子,感情脆弱、敏感,日后大多数成为有艺术特长的人。专家的解释是:这类孩子不尝试解决冲突,因此长大后内心世界比较丰富。而那些显得自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了法官、新闻记者或律师。至于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为证明自己正确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日后容易成为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5)
一旦发现孩子的潜能,就要珍惜他的潜能,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而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耗费过多的心力。因为在这些领域,孩子往往缺乏天分,就连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更别说做到“卓越”了。
家教故事
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此后,父母只好根据瓦拉赫自己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不久又得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老师给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结果,化学触发了瓦拉赫的潜能,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这个文学、绘画方面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5。 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对于孩子来说,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
父母为子女所设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太容易达到,就不容易形成动力;如果太难达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有吸引力。
跟着目标走就不会迷路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比赛尔。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肯?莱文的人来到这里。肯?莱文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大漠。结果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肯?莱文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按照指南针的指示,从比塞尔村一直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可为什么比塞尔人不能走出大漠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这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也从来没走出过大漠。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让阿古特尔带路,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出发了。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大漠中找准方向。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他告诉阿古特尔,如何通过北斗星来找到正确的方向。肯?莱文对阿古特尔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也因为此,阿古特尔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跟着目标走就不会迷路。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6)
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一个人有了需要不断完成的目标后,就有了奋斗的动力。目标就给了我们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使我们能够一箭命中,而不浪费时间。
家教故事
许多年以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他们看见了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想,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们长大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发明了飞机。
引导孩子的梦想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保护孩子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如果父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梦想就是孩子未来的目标,就是孩子不懈奋斗的动力。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孩子天生都有梦想。当孩子有梦想时,父母应为此感到高兴,并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正说明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说明了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许多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其实都可以实现,这是因为梦想会使人心中产生激情,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这种激情可以令一个人产生“虽九死而不悔”的生活向往,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我们也不能奢望所有的梦想都能变为现实,梦想只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此,当听到孩子讲出自己的梦想时,父母不必轻率的嘲笑,不要去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带着不屑的表情说“就你那水平,那智力,还想未来当科学家呀?”这样的父母粉碎了孩子的憧憬,也粉碎了孩子的未来,是不合格的父母。
梦想就像人体成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与氨基酸,缺少它,大脑的营养就跟不上,思维就会迟钝,没有想像力、创造力。父母要学会给孩子以梦想,让孩子在无数个梦想中,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
梦想是孩子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鼓舞孩子奋斗的风帆,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基石。当孩子心中有了梦想,他会为了梦想的实现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矢志不渝地奋斗不息。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7)
父母从小就要引导孩子的梦想,送给孩子美丽的憧憬,送给孩子一个个热爱生活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积极地调动全身的潜能,主动地求知探索。对于孩子来说,一旦有了梦想,就会有了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久的。而如果没有梦想,就不知道自己学习有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有点阻力和困难,他们便会产生放弃心理,更不用说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
梦想还是改变孩子后进的一个很好方法。绝大部分后进孩子落后的原因,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稳定的方向。引导孩子的梦想,就是帮助孩子确定一个方向,使他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当孩子有了梦想后,父母要及时将孩子的梦想化为现实的目标,引导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目标不能过高,亦不能过低,要切合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实际,为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这只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因为一旦孩子达不到这个目标,或者认为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达到,便会泄气。这与家长替孩子制定目标的初衷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父母应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经过拼搏奋斗,梦想才不会化成泡影。
家教故事
徐霞客幼年时就有一个梦想,期望长大后能遍游祖国的山川,领略秀美风光,了解民族的历史。
成年后,徐霞客决定放弃科举,绝于仕途,准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恰在这时,徐霞客的父亲去世了,身边只有年迈的母亲,他实现宏愿的决心有些踌躇。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心意,便鼓励他身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能为了家庭的缘故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激励儿子,母亲还亲手为儿子赶做了一顶“远游帽”,让他戴着踏上了征途。
开始,徐霞客出游大都是在比较近的地方,行期也有一段间隔。每次游罢归来,徐霞客总要把异地的风光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母亲听。徐母总是为儿子的学识不断长进而感到高兴;后来徐母发现,既然远游,为何频频归来?当她知道徐霞客仍是为了照顾她时,便叫上儿子陪她去游览一次,而且一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
得到母亲的鼓励,徐霞客激动不已。他开始了对祖国万里河山的游历。50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艰险,徐霞客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17个省区,对大半个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特别是石灰岩地貌作了数百万字的游记记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异想天开”的过程。美国莱特兄弟小时候“异想天开”要上天,1903年,他们制成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首次机械飞行,真的上了天。人在几千年前就幻想过“顺风耳”和“千里眼”。1895年俄国波波夫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1925年美国贝尔?德明发明了机械扫描电视,人真的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看到千里之外的形象了。
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的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黑墨水滴了一个黑点,问成年人这是什么?答案几乎是一样的:一个黑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说这是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有的说是一只压扁的臭虫,有的说是一顶帽子,有的说是一粒黑芝麻,答案有很多。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更不能随意地加以嘲笑,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地想!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孩子动手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寻求答案,以发展其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下面这些方法也许对父母有所帮助:
⑴一个问题给出多种答案。在遇到问题时,家长要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