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小故事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用奖赏进行强化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加倍努力,取得的进步一定会积少成多,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立即予以重视和嘉奖,不要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视之。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这种经常的鼓励会增加孩子的正性行为、减少负性行为。这比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好得多,并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和自尊,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给予鼓励,进行强化。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对孩子改正错误也绝不要失去信心。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家长除了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导致积极行为的消失。
妈妈最近因为小伟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伟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边,既不卫生也不整齐。而且,最令妈妈气愤的是,每次当她指出小伟的错误时,小伟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边继续想自己的问题,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3)
有一天,小伟刷完牙后,照例正要顺手把牙刷往旁边搁,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于是他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并且还特意摆了摆位置。
不巧的是,妈妈根本没注意到今天这个小小的细节,她把儿子的行为看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小伟很没有成就感。
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小伟,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小伟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小伟。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与小伟母亲同样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有“突变”,产生“飞跃”。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飞跃”,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强化。
心理专家建议,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这样事情就能相对容易很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表扬。
家教故事
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用20年的时间,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创造了教育奇迹!
很多父母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往会让孩子写作文时去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
周弘认为: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女儿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爸爸妈妈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婷婷越来越爱写。只要孩子对写作感兴趣,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其他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运用手指最多的往往是食指。父母经常用食指指着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周弘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似乎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不同。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爸爸身边,爸爸的大拇指总要晃来晃去。在婷婷心中,大拇指就是“婷婷好棒”的意思,这就是一道射进孩子心灵的金色的阳光。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会渐渐消失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得不到强化,最终会逐渐消失。例如,很多孩子喜欢哭闹,他们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成人对他们过度关注造成的,比如孩子伤心时赶紧安抚,哭叫时立即迁就,激动时马上观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分关注,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怎么对待他还怎么办,或者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代完后,静观其变,耐心地等着。孩子见父母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最后就会照着做了,脾气暴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父母采取冷处理而逐渐平稳下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4)
有一位母亲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来消除孩子的哭闹行为的。当孩子开始哭闹时,这位妈妈会说:“宝贝,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这位妈妈会立即给予关注,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
家长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
家教故事
江民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儿子,为此头痛不已。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
后来,有一天晚上,江民和妻子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儿子。小家伙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江民和妻子都被彻底激怒了,但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一声不吭地继续读他们的报纸。
这恰恰是这个小家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他的父母,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江民和妻子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儿子。
小家伙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江民和妻子继续不理睬他。最后,小家伙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
从此,小家伙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
29。 路径依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习惯就像是走路,如果孩子选择了一条道路,惯性的力量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且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认识“路径依赖”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人。由于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道格拉斯?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
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认识路径依赖现象: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合米),这个标准距离是怎样确定的呢?
这要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时代,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因此,古罗马人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5)
当时的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因此,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车,而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成为了电车轨的标准。而早期的铁路又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因此,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又成为了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
原来是牵引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千年后的现代铁路铁轨的宽度。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要由铁轨宽度来决定。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由两千年前牵引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父母就有必要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不好的路径会对孩子起到负面的影响,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一个关于“路径依赖”的实验
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
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成败的重要关键。有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正如奥格?曼狄诺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