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自信心。
⑶指导监督孩子做事。父母在交给孩子任务后,要提前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提醒孩子一旦行动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给予激励。尤其在接近目标时,要给孩子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鼓励孩子把事情做完。
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以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家教故事
有一种名为“三分钟”的耐性训练法,是训练孩子专心致志的好方法:
张海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父亲给了他个沙漏,告诉他,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正好是三分钟。张海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张海很高兴地答应了。
张海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张海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张海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张海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父亲用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张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三分钟,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既能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试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 。。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18)
教育永远不要说放弃
成功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教育孩子。不论现在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多么不优秀,多么不争气,但是,永远不要放弃!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教育”。人各有其才,各有不同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即使我们一时未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别着急,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宽容、发现和等待。
要知道,即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天才,也曾经因为在学校表现平庸而被教导主任断言:“你将一事无成。”
和爱因斯坦一样早期“愚钝”,长大后成为“天才”的人还有很多:“氢弹之父”特勒直到3岁才会说话,别人都当他是弱智儿;小儿科医学家蒙斯克博士3岁了还不会说话,而且每次开口说话都是慢吞吞的,让人受不了;堪称最好学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情况更糟,直到9岁才会认识26个字母;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小时候被认为是低能儿;“发明大王”爱迪生13岁就被学校开除,老师说他猪头,校长说他永远一事无成;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孩子年龄尚小,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此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不能认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别的孩子差,就认定孩子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有的孩子交际上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父母期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而且,不同孩子的成长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孩子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则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成绩就有明显提高,甚至很突出。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对他从始至终的爱意和信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家庭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而不可拔苗助长。父母需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急是急不来的。
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因此,父母不要因为看到孩子说话晚,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不要看邻家孩子识字早,就埋怨自家孩子笨;看到孩子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陷入绝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更不能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特别是对孩子前途的“失望性”结论,因为,这样容易失却客观的判断标准,给你带来麻烦与遗憾。请记住,给孩子下不良定论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缺乏远见、最愚蠢的父母。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认识到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许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或许以后会有进步,对孩子要有信心,千万不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动辄训斥打骂或置之不管。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失成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犯过的错误,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轻言放弃。当一种方法不行时,父母要积极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你预设的目标进发。
家教故事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在上小学时却遇到了麻烦,枯燥的学校生活令他难以忍受,注意力很难集中,上了两个小学,却不知道二加一等于几。
在学校,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的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并经常在毕加索的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虽然时时要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并不能说明他是低能儿,儿子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父亲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在绘画方面却像个大师一样!”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为了安抚儿子受伤的心灵,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鸽子标本放在课桌上。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对别人的议论不再在意,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小毕加索的画技日益提高,他又再一次成为人们眼里的绘画天才。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1)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英国'培根
28。 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认识“强化定律”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天天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是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孩子和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赞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利用强化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要及进给予肯定,尽管有时只是说一句鼓励的话,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意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
孩子有时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例如,当父母要外出时,小薇薇也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孩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她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孩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薇薇的父母给她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薇薇父母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薇薇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她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定律上来说,薇薇父母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她的眼泪和哭闹。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2)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薇薇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她以鼓励,鼓励她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