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认为,时间还很富裕,几分钟的时间也没有什么用处。持这种观点的人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时间的价值有多大了。
据说贝尔在研制电话机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进行这项试验。两个人几乎同时获得了突破,但是贝尔到达专利局的时间比格雷早了两个小时。当然,这两个人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这120分钟而取得了成功,而格雷则因为晚到了120分钟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伯纳德?伯伦森是美国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在他9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最怜惜什么,他说:“我最怜惜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
据说,在瑞士,婴儿一出生,就会在户籍卡中为孩子登记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财产等诸项内容。特别有趣的是,所有瑞士人在为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都会填上两个字:“时间”。
时间是如此重要,时间又是悄无声息地流失的。浪费时间,是阻碍孩子未来成功的大敌,因此,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父母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重视时间的价值。要做的便马上去做,不为自己延迟进度找寻借口。同时,作好学习和工作计划,并注意更新项目,定期检讨学习效率及目标,使计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11)
为了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被动应付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了不浪费时间,父母要督促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孩子的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若摆得杂乱无章,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父母对孩子提出时间上的要求时,还要有意识地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但非常想出去玩的时候,他对于书本早已心不在焉了。这时如果还对孩子说“再写10分钟”或者“做功课做到4点为止”,这只会增加孩子对时间的焦躁不安之感,他会不时地看表而根本没把功课放在心上,就是在写作业也会是心慌意乱,错误百出。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把学习时间改变为学习量的方法,比如“再做一页练习”、“再背一段课文”,这就给孩子一定的读书量,使他把精力转向这个一定的量,于是对时间的注意也就逐渐淡漠了,反而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更好的完成任务。
小故事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给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去,多捡些小石子儿,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下腰,捡起几颗小石子儿。到了第二天,商人从口袋中掏出小石子儿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小石子儿原来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啊!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巴甫洛夫在讲完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我们这时也会为没有珍惜过去的时间而懊恼,因为我们学到的毕竟太少了!”
26。 甘地夫人法则:从容面对挫折的打击
小孩是需要关爱的,但物极必反,太多的爱与关注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软化孩子的生命力。让孩子直面生活,端正面对失败的态度,最好采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学会自控,坚强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个性品质。它能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战胜自我,从容面对挫折的打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及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地夫人的教育观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从吃药打针开始。
看着孩子满脸恐惧、浑身发抖、几近绝望的样子,听着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妈妈,妈妈,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针”。你会如何对孩子坦诚相告:人生的坎坷会远不止于打针吃药?你会如何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
先看看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怎么做的吧?
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对印度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所有做母亲的都很愿意愉快地为儿女分担痛苦。……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并不是迁就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随时约束和教育他们,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品行的培养。”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12)
有一次,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因病要做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拉吉夫12岁了,已经懂事了,那样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医生。随后,甘地夫人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拉吉夫:“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挫折。这一点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长大以后就无法更好地战胜挫折。
有不少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从小对他们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一些孩子离开父母后,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不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家长还陪同孩子上大学,当孩子的“保姆”。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孩子从小不但吃不得苦,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会沮丧、想不开,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或自杀等。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得:克服困难,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是孩子人生成长的必修课。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而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困难的挑战,以培养坚强的意志。
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父母应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小故事
有个号称船王的船长,他的驾驶技术非常高超,每次远航时都能按时归来,即使多次在大海上遭遇肆虐的台风,也能够平安逃生。在与大海和台风搏斗的经历中,船长的驾船技术日趋完善。周围常年航行的人都没有到过遥远的非洲岛屿,但是,船长却可以轻松自在地往来其间。
时光荏苒,船王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自儿子小时起,船王就把他带在身边,手把手传授儿子驾船技术,并把自己大半生的航行经验悉数教给他,比如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前兆、如何采取应急措施等。
儿子很聪明,没多久就掌握了扎实的驾驶技能,而且也学会了怎样识别台风前兆及应急知识。看到儿子有了丰富的经验,船王很放心地让他一个人驾船出海了。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船王的儿子在航行中遇到一次中级风浪而葬身海底。据说那次风浪是渔民们经常遇到的,并不可怕,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躲开。
面对儿子的死亡,伤心悲痛之余,船王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曾遭遇过无数次的台风,甚至飓风都能安然无恙,儿子又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出海经验和驾船技术,他绝对不比其他任何渔民的驾驶技术差。可是,儿子居然在一中级风浪中丧了生,究竟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了哪里?
周围的渔民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安慰他。这时,有一位老人问船王:“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13)
“是的,为了能让他学到更丰富的驾驶技术,我教得非常认真。”
“他以前出海,你是不是都一直跟着?”老人又问。
“是的,那样我能传授他更多经验。”
老人说:“看来,这其中更多的是你的过错啊。”
船王顿时迷惑不解。
“很明显。”老人解释说,“你只能传授他经验,却不能传授他教训。对于任何经验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很多现实情况下,教训所带来的意义远远要大于经验本身。”老人顿了顿,又说,“也就是说,教训比经验更重要啊!”
让孩子学会坚强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处处充当“保护伞”,这样孩子就容易变得娇生惯养,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正如英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说:“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曾有媒体报道,一个在家备受疼爱的小男孩,只因要吃几粒进口糖,而堂姐则让他留几粒给父母吃,于是就觉得大受打击,而上吊自杀;一个学生只因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跳楼自杀。
这些孩子的心灵竟是如此脆弱!一些小事尚且如此,假使他们长大后,遇到更大的挫折,又会如何?因此,过分庇护孩子,从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际上却是害了孩子,因为没有经过磨难和挫折的孩子,有可能永远长不大,当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时,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会为零。
孩子的坚强性格,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得来的。受挫越多,往往越能使孩子珍惜身边的幸福。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挑战的机会,哪怕孩子被羞得无地自容,你也要在背后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而不可人为地制造风平浪静的局面,让孩子失去受挫的宝贵机会。
尽管对于孩子来说,受挫经历的回忆是痛苦的,但是却可以从中悟出现实的道理,得到宝贵的经验,激发自身的潜能。每位父母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最终要在社会的摔打中不断成长。
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挫折,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性格坚强的孩子也有痛苦,但是很快就能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作。人生就是一场与挫折较劲的漫长之路,坚强的人会勇敢地面对自己不如意的一面,甚至是耻辱,而不会轻易被未来的挫折击败。
当然,让孩子经历挫折不是对孩子苛刻的批评,大声的漫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这种强行措施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培养坚强性格毫无益处。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克服由此带来的不愉快、沮丧等不良情绪,使孩子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向孩子灌输遭受挫折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给孩子灌输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父母要教育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要多给孩子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