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对待,对孩子表示祝贺,并鼓励继续努力。父母甚至还可以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话语权,而不要有想要操纵孩子的企图,更不要期望孩子根据自己所要的去做。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倾听之名,想要达到孩子用功学习的目的,结果孩子在感到威胁之余,不仅不会领情,还会表现出防卫的姿态。因为,孩子会很快就察觉到父母操纵的企图,认为父母想要改造他,即使父母不是直接的控制,仍然足以使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威胁。
  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或否定孩子的话。当孩子为某些观点与父母进行争辩时,父母千万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如果没有肢体的接触,父母也不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孩子有话语权,也有沉默的权力。当孩子不愿意谈他们的心事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不要强迫他立刻说出来,而应等他自己想说的时候再倾听。父母不要用唠叨去打扰孩子,在一段时间的沉默过后,孩子会主动把感觉说出来,父母不必操之过急。
  孩子在遭遇到比较大的挫折时,有时会用哭泣的方式来宣泄情感。父母应允许孩子哭泣,切忌要求孩子停止,更不能用打骂等方式来威胁孩子,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把心中的悲伤积累起来,时间一长,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而当孩子尽情的哭泣后,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
  不过,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表现悲伤的方式比较极端,如长时间烦躁不安,情绪出现异常,或者用过激的其他行为方式(如暴力)去发泄,那么除了要尽力安抚孩子外,还应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小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给我自己用”。
  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
  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这位主持人是一个善于倾听者,由于他的细腻,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9)
22。 章鱼心态:教育要避免钻“死胡同”
  个性固执的孩子会让父母头疼。但如果父母能够扬长避短,善于引导孩子,这种固执的个性就可以转变为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章鱼的悲哀
  章鱼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因其力大无比,而且残忍好斗,又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就是潜水员也要防它一手,有的大章鱼甚至能将整艘船掀翻。
  一只章鱼的体重可达到32千克,相当于一个小学女学生的重量。但是,章鱼的身体却是非常柔软的,它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因为它们没有脊椎,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章鱼有爱钻各种容器的嗜好,它们经常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破它们的头部,同时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
  章鱼身体柔软,且有钻各种容器的嗜好,人们便常常用瓦罐、瓶子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将各种形状的陶罐拴在长绳子上沉入海底。过上几个小时,渔民们将陶罐提上来时,章鱼还极为固执,不肯从舒适的房舍中钻出来。印度渔民使用的方法也类似,他们不用陶罐,而是用大海螺壳。他们将*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古巴渔民则用空螺壳来诱捕章鱼。突尼斯渔民更绝,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呢?是那些瓶瓶罐罐吗?瓶瓶罐罐不会主动捕捉,囚禁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狭窄的地方越走,越远,即便是一条死路,它们还是固执地往里钻,不肯回头。结果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瓶罐罐里的囚徒,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也像章鱼一样,钻牛角尖,那么固执的结果只有像章鱼那样——死路一条 ;如果我们也像章鱼那样没有学会放弃,那么失败的厄运将不可避免,甚至会像章鱼一样,把自己的特长,变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家教故事
  李宁是世界体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被誉为“体操王子”。
  最初,李宁的父亲并没有打算让他学体育。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一辈子幻想当音乐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家。父亲对年幼的李宁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经常有意让他听音乐,亲自教他练声学琴,甚至还经常为儿子举行家庭音乐会。父亲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熏陶孩子的音乐细胞。
  尽管费了不少工夫和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父亲失望地发现,李宁的音乐水平并没有多大长进,而且儿子的兴趣根本没有在音乐上面,学琴心不在焉,甚至有些厌倦,放学后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根本没有把学琴当一回事。对此,父亲感到很苦恼,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
  一天,父亲来到儿子读书的学校,看到李宁趴在体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转睛地往里看,然后又跑到操场的沙滩上翻起筋斗来。父亲看得很仔细,跑过去抱住李宁问道:“宁宁,你想练体操吗?”李宁用力点了点头:“是的,爸爸,让我练体操吧!”父亲看着儿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时,父亲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让儿子当音乐家的美梦破灭了。但他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既然儿子的兴趣不在音乐上,与其拉牛上树,不如放之青山。于是,他把大腿一拍,说:“好,我支持宁宁学体操。”。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20)
后来,在李宁获得巨大成功后,有记者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我的父亲。假如他没有放弃初衷,也就没有我的现在!”
  是啊,如果当初李宁的父亲固执己见,非让他学习音乐,其结果不但当不了音乐家,而且也埋没了一颗体操新星。
  让孩子远离偏执
  偏执是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的一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具有偏执性格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对人苛刻,喜欢挑他人的“刺”,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并抱怨不绝,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二是多疑,过分敏感,总以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时常带着“警惕”的眼睛准备发现“可疑的痕迹”,甚至把别人善意的规劝和帮助看成是故意在与自己做对。由于偏执性格具有这两个特点,这种性格的人人际关系很紧张,很不受周围人的欢迎。
  据统计,偏执型人格障碍多发于青春期,约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男女皆有,以女性为多。偏执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思想偏激、乱发脾气、爱钻牛角尖。这种表现在遭遇严重挫折或不顺心的逆境中愈发加重,甚至有些人发展成偏执型精神病。
  偏执型性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看上去挺强大,其实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弱者。原因很简单,因为偏执者内心的精神世界对外界充满了深度的恐惧,所以才会拒绝接受他人观点,他们所谓的强大是不堪一击的。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是错的。他们总是以某种权威自居,蔑视别人的观点,甚至蔑视对方整个人,所以,大多数偏执者的人际关系非常不理想。
  偏执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可能是父母对自己过分娇惯,使自己任性专横,慢慢发展下来就形成了偏执性格;还有可能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敌视,经常大吵大闹,使自己的人格未能得到健全发展。因此,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并且把孩子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切忌待遇过优,宠爱过度,避免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膨胀。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言行中有偏执的苗头时,要及时帮助孩子克服,方法如下:
  ⑴告诉孩子偏执的言行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
  当发现孩子开始钻牛角尖或坚持自己不正确的观点时,父母要及时的提醒和警告,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孩子仍然固执己见,父母要有耐心,讲道理、摆事实,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要用打骂的方式去制止。父母要告诉孩子,做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但也该充分考虑他人的意见,没有人的思想总是正确无误的。不切实际地固执己见,是一种愚昧和无知的表现,这种人将自讨苦吃。
  ⑵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思想。
  偏执的人往往多疑。多疑产生的根源是与他人缺乏沟通,对他人和事物认识不全面、不正确。因此要多与父母、同学谈心,经常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人的喜悦和苦恼,这样,与他人的隔阂就会逐渐减少。
  ⑶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偏执的人常常对现实很不满,经常被一种不安全的痛苦情绪支配,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就会时时责难他人,觉得他人一无是处。所以,有这种性格倾向的人应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朋友,这样就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培养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宽容的心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21)
⑷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偏执的人遇事时不做理性的思考,而是冲动地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处理,说话办事容易激动,经常鲁莽行事,甚至迁怒他人,很容易给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平时要教育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要爆发时,可以作深呼吸运动,在心中默念“1、2、3……”当情绪的激昂状态过去后,自己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还能进一步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喜悦。
  小故事
  有一位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青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他感到越来越累,身心俱疲无法解脱。
  后来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父亲,父亲没有对他说什么,只是让这位青年跟他上山。青年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父亲。
  在他们上山的台阶两边,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石子,父亲拿出一个口袋,让他捡最美丽的石子装进去。
  青年对这些漂亮的石子爱不释手,不一会儿就装了大半袋,他吃力地背着口袋向上走,看到更漂亮的石子,他舍不得丢下,尽数装到口袋中。不一会儿他就背不动了。
  父亲说:“我们的目的是上山,你说应该怎么办?”
  青年人想了想,果断地倒掉了一口袋美丽的石子。这一刻,他也领悟了父亲的教诲:当我们很累的时候,要学会放弃。
  父母要勇于放下架子
  “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这样告诫我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并不多。很多父母的思想就像“章鱼”一样,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不放,在与孩子相处时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的架子,结果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感甚至抵触、反抗。
  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妈妈发现,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而如果不蹲下来,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才会让孩子的心与你靠得更近。如果父母习惯了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那么永远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同一件事情,孩子看见的和父母看见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广告:有一个小女孩流畅地在钢琴上弹完一曲,大人纷纷鼓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