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千万别“贿赂”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很多父母倾向于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颇为认同,有些家长甚至说:“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刺激,远远比说教一百句管用得多。”在小学阶段,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给予孩子的多是一些“小恩小惠”,买些小玩具、给点小零食,而中学生,父母则多以金钱或昂贵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等作为诱饵。
  刚开始,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也确实颇为奏效,孩子一回家就好好看书,温习功课。可是,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变得不尽如人意了,有些孩子开始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有些甚至把学习做为交换奖赏的筹码,逼得父母只好不停地增加奖金的数目,但效果仍然不大。
  这种奖赏所以慢慢地失效,正是“德西效应”在起作用。父母如果让孩子养成为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出色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的激动与兴奋,单纯的求知的快乐可能会逐渐降低。而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了兴趣,做事的动机就会大大下降。
  如果学习活动本身令孩子感兴趣,父母再给孩子奖励,可能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原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欢画画,那么他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父母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说“你画得真棒,妈妈奖励你一个本子”,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厌烦——“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个本子呀?”这样反倒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8)
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还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沾染上自私自利和功利主义的毛病,滋生只图享受的心理,养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甚至学会了欺骗,通过在考试中舞弊、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高分。
  事实证明,物质奖励不是万能的,还可能会出现许多弊端,例如,孩子的学习没有进步,虚荣心、功利心却增长了。长期的物质奖励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的劳动都应该得到金钱回报。他们可能认为赚钱更多的父亲很伟大,而多做家务少挣钱的妈妈的价值却小得多。他们也不可能理解志愿劳动者和义务工作者,自己也不可能养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许下一些物质奖励的诺言,但说完后又立刻忘记,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例如,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向孩子许诺如果在期末考试能考到年级第一名,就奖励一台电脑。但当期末考试结束,孩子真考了年级第一名时,家长又以种种借口拒绝兑现承诺。
  承诺无法兑现,就成了谎言。这有点像“狼来了”的游戏,只会让孩子失望,同时颠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敬。一诺千金是爱和关怀的表现,因为一些意外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或直接向孩子道歉。要知道,父母履行诺言,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维护作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他学会诚信。
  小故事
  谭秋姣是一位高级女白领,在公司管理中驾轻就熟,深负众望。但她对自己的儿子超超感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原来,超超去年上小学5年级了,虽然很聪明,但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完全是随心所欲地学习,高兴的时候,看一会儿书,不高兴了,就想方设法地偷懒,学习成绩自然是处于下游。让谭女士特别烦恼的是超超对此不着急。
  对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谭秋姣显然非常难过。
  开始的时候,谭秋姣采用过说服教育的方法,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她发现孩子对许多道理似懂非懂,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后来,她从同事那里学会了奖励方法,很快,她给儿子制定了一个“各科成绩奖励条例”,例如,各科成绩达到了多少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谭秋姣制定得很认真、具体,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奖赏的设置。
  很快,谭秋姣苦心经营的“妈妈奖学金”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超超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仅态度变得认真了,而且也更加勤奋了,不再马马虎虎,也不再敷衍老师,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仅仅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谭秋姣发现孩子故态复萌,又开始对学习三心二意了。于是她制定了更加丰厚的奖励办法,但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越来越糟糕。
  奖励内部学习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有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源泉。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俗称“我要干”、“我要学”;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逼迫(包括金钱刺激)而引起,俗称“要我干”、“要我学”。与外部动机相比较,内部动机具有更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长远而有效的动机。例如,有些人喜欢写小说,即使从来没有出版过,他也乐此不疲,因为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乐趣。这就是内部动机在起作用。。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9)
既然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孩子的学习行为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内部学习动机则是孩子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这种动机下的学习不是靠外力的推动,而是自觉自动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更具有持久性。因此,能否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家庭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就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使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⑴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使孩子对新知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进而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意向的产生。例如,可以向孩子提问:“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放出?为什么热天比冷天冒的气泡更多?”孩子对这些现象充满了好奇,但对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却束手无策,父母可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⑵学习动机迁移。学习动机迁移是把其他活动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是把这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之中。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在孩子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父母不应消极地等待,而是应积极利用原有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利用游戏与学习的联系,把孩子对游戏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利用学好语文的意义与学好数学的关系,把对数学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学习语文上来。
  ⑶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很多时候,精神鼓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因为精神鼓励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激励方式,不要单纯在物质方面进行刺激。例如:父母在家人或亲友面前表扬孩子,使他产生荣誉感;如果孩子连续一段时间表现得好,可以带他们去看电影、旅游或吃一顿他喜欢的饭等等。父母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向着更高的思想境界看齐,使孩子的学习经常有一股动力。如果非要给孩子一些物质的东西,最好是一两本新书或其他学习用具之类,不要让孩子单纯地将物质因素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父母要努力使孩子更关注自己的成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良好行为,就要及时给予褒奖,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
  小故事
  有一位女教师,长得很美。她的学生,特别是男生,都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女教师十分喜爱班上一个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安排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词,并亲吻他,祝愿他走上成功之路。
  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一个比罗斯低一年级的小男孩的羡慕,或者说嫉妒,他对女教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20)
女教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我并不比罗斯差。”
  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一定会奖你一个吻。”
  小男孩说:“那咱们一言为定。”
  小男孩为了得到女教师的一个吻,发奋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发展全面。全校都知道这个小男孩越来越出色。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教师的一个吻。
  这个小男孩名叫亨利?杜鲁门。长大后,他的最高职务是美国总统。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当年那个叫罗斯的小男孩长大后也进了白宫,成为杜鲁门总统的助手,专门负责文字方面的工作。
  伟大的一吻,激励两个孩子成为杰出人才,其激发力远远胜过物质上的奖赏。
  16。 模仿效应: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也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人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了爱模仿的天性,例如孩子的咿呀学语,就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养育孩子,也应从培养模仿能力做起。
  认识“模仿效应”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模仿行为,就是有意或无意地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的行为。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等等。
  从心理学上说,模仿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或者说是一种本能。
  例如,在一个行人很多的路口,当人行横道的信号变为红灯时,大家都在等待红灯变绿。如果有一个人率先闯红灯走过路口,就有许多人模仿这种行为,大家纷纷不顾红灯,跟在那个人后面一个接一个地走过路口。
  大家都知道红灯时不应该过路口,如果没有一个人过,大家都会等待红灯变绿,但如果有一个人闯红灯,那么大家就会想“他过了我为什么不能过?他没有受到惩罚,那我过也没关系”。就是说前面的人给后面的人做了示范,后面的人就模仿前面人的行为。
  由于“模仿效应”,模仿者身上所出现的行为变化通常可分为四类:
  ⑴塑造效应。指模仿者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学会了以前不会的一些新东西。
  ⑵抑制…去抑制效应。指模仿者由于看到榜样受奖或受罚而抑制或不抑制某种行为。这种情况下模仿者没有学得新东西,只学会在适当条件下表现或抑制原先已经掌握的行为。
  ⑶引发效应。指模仿者表现出与榜样行为有关的行为。
  ⑷涟漪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