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来自后天的锻炼、获得与积累。而兴趣可以说是孩子培养学习能力最强有力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与积极性,就有了自觉学习的可能,就有可能持之以恒。并且从中体验到快乐,这时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7)
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兴趣所激发的创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他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家;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电脑,他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如果你的孩子爱做生意,有可能会成为精明的企业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未来的路,更容易走向成功。
  小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自己五岁的孩子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学家没有跟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他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
  第一次到实验室的孩子很兴奋,他好奇地看着林林总总的瓶子和装在里边的五颜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学家,看看母亲,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盛有黄色溶液的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原有的学习内容,他们很容易出现经常性的厌倦情绪,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喜新厌旧,一成不变而又需要不断重复的学习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厌倦,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深入学习。因此,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学习的乐趣,并且能长久地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例如,有些孩子对喜欢的课程肯下工夫,对不喜欢的课程则采取逃避的态度。因此,若想让孩子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功课,父母可以采取强迫孩子先将不喜欢的科目全部学习完,否则就不开始学习喜欢的科目,就如同驯兽一般,做完一个动作给一点甜头。逐渐地,孩子对那些原本不喜欢的科目也产生了兴趣,并且会主动去完成。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报酬效应”。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科目作诱饵,来诱发他们对不喜欢的科目的兴趣。
  此外,与孩子进行“抽签”也是一种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即当孩子面对要学习的太多科目无从下手时,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可以将准备攻读的科目写在纸条上,做成签,抽到什么科目就学什么,以此提升学习兴趣,这样做也是很见效果的。利用这种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完成动机”。
  对于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下几个建议可以供家长参考:
  ⑴教导孩子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⑵自信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⑶教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⑷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当地鼓励他们参加学习竞赛;
  ⑸肯定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诀窍就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不关心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并积极配合找到答案。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8)
有些家长和老师说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绝对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要趁着他们年轻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乐趣学习,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
  小故事
  寅次很讨厌上音乐课,经常跟父母吵闹,说是不愿意继续学习了。
  铃木老师(日本著名教育家)经过与寅次沟通后,了解到寅次不想去上学,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学习,而是单调的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练习使他失去了兴趣。铃木老师决心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练习同一首曲目的兴趣。
  一次,铃木老师和妻子一起去逛百货公司。当时,百货公司正在开展一个“抽签中大奖”的促销活动,参加的顾客似乎都非常踊跃。见此情景后,铃木老师忽然灵机一动:“如果在教育孩子时采用‘学习抽签法’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
  第二天上课时,铃木老师向孩子们宣布,上课前大家要先来做一个游戏。他把写好曲目的竹签放进竹筒摇一摇。
  然后说:“寅次,你来抽一支签吧。”
  十几双眼睛充满了疑问和探寻,它们注视着跑到老师身边的寅次,寅次则屏住呼吸抽了一支签,然后大声说:“是《巴赫的波尔卡舞曲》。”
  铃木老师说,“寅次同学,这是你抽到的结果,那么你是否同意今天就学习这支曲子呢?”
  寅次使劲点头:“我同意,我同意,抽签的结果哪能随便改呢。”
  原来如此,孩子们纷纷明白了,他们觉得这个游戏一定很有趣,于是一个个地举起小手,围着老师大声叫喊:“该我了,该我了。”“我也要抽!”“该轮到我抽了。”“老师,我有点够不着。”
  最后,所有的孩子都抽到了自己的签,他们无比热情地投入了练习。寅次也练习得很认真,因为他认为“这支签是我自己抽中的,如果练不好该多丢脸呀!”
  这个由铃木老师创造出的“学习抽签法”从此在音乐教室开始推广。实践证明,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进步非常明显。没过多久,寅次就已经能够极其熟练地演奏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
  13。 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很多家长都清楚地知道激励的作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度”。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适当掌控压力的增加和减少,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
  认识“倒U形假说”
  倒U形假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他的学生多德林提出的。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压力较小,工作缺乏挑战处于松懈状态;压力逐渐增大,压力成为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才会达到最大值;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力后,压力成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
  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贝克尔境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度”,中国人有“过犹不及”、“把握分寸”等类似的说法。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9)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倒U形假说进行求证:
  齐加尼克把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
  孩子的成长也符合倒U形假说。例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担过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家长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既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也要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学得愉快。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最佳点,并以此为标准:当孩子压力较小时适当增加压力,当孩子压力较大时缓解压力。
  小故事
  孔子有一次带弟子们到鲁国的祠庙参观。子路看到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容器歪歪斜斜地放在几案上,于是很好奇地问孔子:“这是什么器皿呢?”
  孔子说:“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它是用来警戒自己的。”
  见弟子们对其不以为然,孔子说:“子路,你往里面倒水看看!”
  子路好奇地把欹器摆在一个果盘里,然后从外面端来一杯水,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令大家惊奇的事情出现了: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歪斜在那里。
  孔子感叹地说:“哪有满了不倒的呢?”
  欹器没有装水时歪了,而装满水又会倾覆翻倒,只有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才会端正。
  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也说明了激励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
  给孩子适度的压力
  与一些由于“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而对孩子提出很高期望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想着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担心给孩子压力过多,所以就放松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正确的。绝对宽松的教育肯定会失败,诚如绝对高压的教育肯定失败一样。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难成器。”父母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给予孩子一定的压力,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一种鼓励,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对发掘孩子的潜力也大有益处。
  一般来说,孩子具有比我们所知的更大的潜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只有5%的潜能得到运用,95%的潜能未被开发出来,而它就像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一样巨大,适当的压力会使孩子更好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使他们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锻炼孩子发展和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当的压力会激发孩子无穷的动力,使孩子在张弛有度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关键是要掌握好压力的强度,这种强度是因人而异,并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调节。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0)
⑴家长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其实就是对孩子施加的压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毁了孩子。家长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的期望值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期望值过高,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能实现,会产生失望情绪,不愿意继续努力;如果期望值过低,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认为“我就只有这个能力”,由此造成孩子怀疑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导致许多其他问题。
  这就好比摘桃子一样,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会使人产生惰性,怎么跳也摘不着桃子会使人失望,努力地使劲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富有挑战意义,下次才会跳得更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如此:高不可攀会丧失信心,唾手可得会消磨斗志,富于挑战才会催人奋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以长短期望相结合:短期内根据孩子上次或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提出“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期望,一旦孩子达到目标后,家长一定要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与幸福之情,根据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关于远期期望可以根据孩子的理想与志向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远期期望分解到无数个短期的期望之中,孩子每前进一步都予以鼓励。这样孩子和家长就会有许多的成功、许多的希望、更多的努力、更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