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中小憩-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习压力,教育制度

  193

  ()

  就业压力

  121

  ()

  感情问题

  118

  ()

  自身心理问题

  216

  ()

  家庭因素

  39

  ()

  社会环境

  103

  ()

  其他原因

  46

  ()

  
  从上面的这份数据分析,自身心理问题是大学生选择自杀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可以说是潜在的动机。

  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只能说,对于生命,我们是由衷的敬畏。在这样一个倾向于自杀的弱势群体,我不相信他们的这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似秋叶之静美”的唯美宣言。

  “物以稀为贵”。*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人才,可以说是祖国建设之栋梁。其人生、社会价值在社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99年,全国高效扩招以后,中国的大学生,成倍的增长。再也没有了往日那种优势。加之,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传统定位在中学教育思想中的根深蒂固,与单一的教育模式渗透以后,必然就失去了他们独立健全人格信仰。这种结果难免让人感到心寒。

  从大学生自杀的方式来看,他们普遍的选择是跳楼。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当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但也有些大学生自杀的行为,的确值得人们去深思。

  2003年12月6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名男生,留下遗书后了,*跳楼身亡。

  2005年2月12日,北京20多岁的小彭大喊着:“死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从某高校的科研楼坠楼身亡。

  从*自杀到死前喊着死亡的口号,仿佛觉得他们的死法显得更倾向于理性些。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因心理障碍而选择自杀。

  对于年轻的生命,对于这些有梦、有追求的大学生们,从小就梦想着心中的那座象牙塔,拥有了,为何当拥有之后又选择放弃?

  大词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想,现在的大学生,在烦恼失意中,再也不会有那份惬意的心情去等层楼、强说愁了。高楼上,一阵呐喊之后,一片血迹,一具躯体。这能说明的仅仅是80后人张扬的个性吗?是他们的自私还是他们年少无知?

  人是为别人而活的,当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可喜的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健全的人格信仰。对于那些陨落的生命,是他们自己对生命的麻木,还是社会开始对生命的冷漠?谁为那些年轻的生命买单?

  海子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许海子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劝君莫恋书中颜如玉
近年来,青春网络小说风靡校园,备受当代大学生们的青睐。从被青睐的这些书中,通过仔细调查不难发现,这些书的种类不外乎是科幻、恐怖、悬疑的。要命的是这几类书中对于性、美色、暴力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鉴于此,请允许我下这样的结论:";书中自有颜如玉”。

  曾几何时,书生秀才们为求功名利禄、荣归故里,他们十年寒窗哭读,黄金屋与颜如玉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精神慰藉法而已。于今自问,今日我们这些大学生们在物质各方面都已充裕的情况下,我们读书的使命何在?

  若为红颜笑,敢情《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没有一个能看上眼的?对此,让人可悲的是,网络小说,这种低俗的文化就像鸦片一样麻木这些学生们,大学时代,本应树立起的健全的人格,然而这种低俗文化在校园的滋生蔓延,学生他是无力抵制这种诱惑的。无奈他们的人格就这样在沉迷中一步步“完善”。陈独秀在《警告青年》说过: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今天读来,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书当择其善者而读之,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自省,远者不谈读书为家报国,近者可说,如果这样沉迷下去,今后我们又怎能有立足于社会之地呢。

  青春易得不易,还是劝君莫恋书中“颜如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道是夕阳红,却是残阳泪
11月15日,行政新闻系学生会组织系学生会成员到南口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

  刚进敬老院,看到老人的身影,在院内的小路上独步徘徊,显得格外沧桑。老人看到我们,很热情,和大家打招呼,拉我们到屋里暖暖身子,又不停的拿水果给我们吃。在这样热情的优待下,总让我们感到有些木讷。

  人们常说,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单纯。与老人的接触,的确,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他们的单纯,却又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老爷爷,您家是哪里的?春节还回家过年吗?”

  老人收敛了笑容,沉思了片刻,最后摇了摇头。眼眶有点湿润。

  我意识到我的话可能伤害到老人,忙道:“爷爷您放心,春节有时间我们会再来看您的!到时候我们给您唱歌听。

  老人听后,连道;好!好!到时你们一定要来!

  离别的时候,老人帮我们送到了门外,还是依依不舍,连连嘱咐我们,有时间你们要常来这儿,到时候我给你们准备好吃的。

  就是这样单纯的老人们,让我们放下了去敬老院的那份尴尬。开始打算去的时候,因为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给他们准备东西,总是担心到时候会很尴尬。结果,是我们想得太世俗,太物质了!老人需要的不是那些。

  给老人最好关爱的是什么?儿女了表现自己的孝心,会给父母买很多昂贵的补品;一年不回家一次,电话中总让父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本以为这样就尽孝道,就能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就能给老人需要的关爱。可从此次的义务劳动中,我们得知,很多的命题都是一种假象。错的是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老人的内心。老人的辛苦,在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却被遗忘在陌生的角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却失去了与社会沟通的共同语言。老人的沧桑、无奈、渴望沟通与交流,在都无法满足的同时,他们只能沉默。望子成龙,是他们的心愿;看到儿女事业有成,他们当然欣慰。风雨之后,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更是无怨无悔。易安居士在《醉花阴》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很容易想到这位当年才女,在暮年所叹、所感的心境。最后还是抑郁离开了人世。老人,人口的老龄化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之最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从全国老龄办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得知,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万个;养老床位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这些数据和资料中分析,在这样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老年人口的生活、医疗设施及社会福利的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和谐发展,不仅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还要协调好老年人口的生活。

  最美不过斜阳红,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孩子一样,能有一个快乐的生活。这样他们才不会孤独、寂寞。在敬老院给我们的结论是,老人与老人之间的交流是辛酸的泪,而老人和孩子的交流能露出更慈祥的笑。

  夕阳虽好,近到黄昏,我们在笑问斜阳的同时,请不要辜负斜阳的那份曾经的美。

时代的烙印
时代的烙印 

  蔡元培的历史使命

  北大校园,在未名湖畔的小树林中,有一尊铜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周围的衬景丝毫显现不出这位伟人昔日的光彩。铜像前,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瞻仰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学术典范。无论从他的人格、学识还是他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对于这些,他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被定格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就是北后人尊仰的蔡元培先生。

  我们知道,五四前后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这又不能不让人想起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上的自由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知识份子在这一时期所履行社会使命是其创造的动力,而创造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要具有一个更为宽松的文化心态。这在晚清奄奄一息的社会背景下,新生的革命政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意思形态领域,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思想发生了剧烈冲突,大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成为那个时教育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在那个学术*、教育陈旧的岁月;明智的文人再也不相信什么那个时代的承诺。也正是清廷的顽固、垂死的学术体系注定了一大批学者的最终命运。就连大学者王国维也难于幸免。虽然蔡元培先生曾中秀才、举人、进士,被点为翰林院编修,有很深厚的儒学功底。对国学也有很深厚的感情,但以他的个性他是不会步王国维的后尘的。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出还有一个未了的使命。

  先生一生奔走于教育与革命之间,兼有多种身份,既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亦曾担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他还倡议成立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并被任为大学院院长。笔者认为他从政的目的并不在于他有什么样的政治抱负,而是在为他的教育理念付诸实际。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经在北大任教两年。他对蔡元培的评价是:“与牛津、剑桥、哈佛、哥伦比亚等顶尖学校的校长相比,蔡的专业知识比不过他们;可在教育上,他们比不过蔡。”

  1917年元月,天津《大公报》一月九日号外:蔡孑民先生于上午九时,慷慨向全校作《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这场演说中,他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他曾自述:“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思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某种意义上说,他让北大从一个专门培养官员的职业学校成功地转变为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综合大学,赋予了北大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名。人称北大之父毫不为过。

  1912年,他在就任教育总长时说:教育有两种:一是隶属于统治者的;一超越统治者的。前者的教育是纯粹依附于政治的,没有什么独立性与自主性可言。我们现在是共和时代了,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教育家应该立足于人民来制定教育方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对于教育的制度化、政治化蔡先生是极为痛恶的,他尝试着将还在襁褓中的新生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定位中给解脱出来,从而实现学术上的自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秉承了西方的“天赋*说”。但从他的思想内核中,我们知道,他一直把理论的思考和讨论归罪于政治,试图从自己的政治地位中来解脱那种新生的教育理念。在做北大校长期间,当时军阀百般阻挠,干涉大学教育,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在北大他曾七次要求辞职。《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他说:“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那里用呈,那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候他批准……,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他一直强调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这更鲜明地反映了他学术、教育思想中的那份纯朴的自由的特质。

  在教育方面,他明确了大学的宗旨,从古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到他所倡导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他都算得上一个十足的创新者。虽然他不是一个*主义者,但却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让*主义学说作为一门学问在北大盛行开来。在学术上,他亲身躬行了《礼记》、《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开创了大学即大师的时代。他破除年龄与资历的限制,广纳天下贤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