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朔埽嗍兜幕够岣糇湃巳捍蚋稣泻簦坝邢⒙穑俊薄懊挥校 卑诎谑志凸チ恕K锒啻燃性谌巳褐校蚰希呐坡ィ系窃破拢╇僦铮筛吒叩氖褰窒吕矗驼庋煌谱呸诺巧狭苏蚝C懦锹ァ
  出门时还是闷热的天气,结果站到高高镇海门城楼上时,风就带着寒意了。雨点从半空中飘落,落在裸露的臂膀上,有一丝沁凉。长江水很大,城外的街面上,漫有浊黄的江水,拉黄包车的车夫,赤着一双脚在水里跑,踩出的水花向上,车轮压出水纹往后。
  根本没有她安心作画的地方。
  往东的城墙上挤满了人,往西的城墙上也挤满了人。人群中,有长衫马褂的文人儒士,也有赤着胳膊的乡村野夫,身份不同,神色一致,个个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凝重。昨晚有人在城墙头上守夜,不少竹凉床还没有来得及收起来。城楼下的城门洞口,有许多的市民在那里把守,进城出城的每一个人都遭到盘查,奇怪的是,对那些衣冠整洁的中年男子,盘查得总得格外仔细,反过来,一些看上去就是劳苦汉子的人,基本挥挥手就放行了。更怪的是,不管是盘查的还是被盘查的,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对待眼前的事,既没有反感,也没有抵制。
  孙多慈正睁大眼睛好奇地观望这一切,束在脑后的小辫子让人给提起来了。回头一看,是父亲孙传瑗。“你这小丫头,不好好在家里呆着,跑到这儿干什么来了?”手伸开巴掌举在半空,似乎马上就要落下来。
  她并不慌张,傻傻地笑着,知道父亲疼她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把这一巴掌打下来?
  上世纪20年代安庆城热闹的庙会活动。
  果然,父亲低下身,拦腰把她抱了起来。看到她带的纸笔,便笑了起来,“嗬,我们家的小画家到这来画画了?来画画也好,把这难得的大场面画下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安庆是座什么样的城市,知道我们安徽人是群什么样的血性汉子。”
  1921年的安庆,注定就是多事之秋,先是为教育经费之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安徽省立第一师范一位叫姜高琦的学生,在去省议会就政府克扣教育经费一事请愿时,被持枪士兵连刺七刀,虽经抢救,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而身亡。接下来,北洋政府内阁总理靳云鹏收受倪道烺四十万巨贿,任命亲信李兆珍为安徽省省长。消息传到安庆,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最原始的做法,组织两千余人睡卧江岸,日夜轮守城门,不许李兆珍下岸入城就职。
  孙多慈眼前的一切,就是安庆居民守城的场面。
  本身就是浩大壮观的场景,在童年孙多慈的眼光中,又被无限地放大,因而给她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次写生经历,江南秋色没有画成,但另一幅现实的画,让孙多慈一生永远都记住了这座长江北岸的城市——安庆。

二、 安庆街头美少女(2)
事实上就在这一天,李兆珍悄悄乘利济号轮船来到安庆,不过他是在五里庙下的船,后又化装成农民,改坐小民船,在小南门上岸入了城。尽管如此,抗议群众仍不依不饶,商界罢市,学生罢课,码头工人还闹起了罢工。僵持了十多天,缩在政府大院的李兆珍也觉得没有意思,这鸟官,不做也罢,于是又一身苦力打扮,悄悄逃离了安庆。
  父亲后来和孙多慈在一起回忆,那个月的25日,安庆社会各界盛大###,大概有万余人吧,在黄家操场,庆祝安徽“驱李”运动的胜利。之后举行的环城大游行,场面那个热烈,场面那个壮观,在安庆城,旷古未有。游行队伍如潮水,涌到哪里,震天的口号喊到哪里,飞舞的传单就散到哪里。这个印象孙多慈是有的,因为当时她正在双井街口,游行队伍黑压压就过来了,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参加游行的人,每个手里都摇着一面小旗,长方形的纸,或红或绿或黄,贴在小木棍上。孙多慈眼尖,一下子看到妈妈也在其中,就拼命地喊。但妈妈没有理她,只是向她摆摆手,又跟着游行队伍走过去了。
  童年孙多慈对绘画只是一种爱好,也仅仅限于简单的摹仿而已。但这种在她看来非常简单的摹仿,却引起玩伴们的惊讶。有一次父亲无意中看到了,也惊奇不已,“这是我们家丫头画的?不会吧!多慈还有这种天分?”
  有这种天分的还有她的弟弟孙多括。
  孙多括小姐姐三岁,从小就和姐姐特别亲,无论孙多慈到哪里去,他总不依不饶跟在身后。与孙多慈亲密无间的小姐妹李家应总是笑他,说他是姐姐身后的小跟屁虫。看到姐姐画画,他也夹在中间凑热闹,关键是他的悟性极高,只要他拿起画笔,基本是画什么像什么。那时候家里刚刚装电灯,一只十五支光的灯光,吊在桌子上方,孙多慈和弟弟各霸一方桌子,画靠墙根长的葡萄树,画院子里悠闲踱步的大公鸡,画庙会时挤在人群中买的小风车。有时候姐弟还相互对画,不过画到纸上的姐姐方头大耳,弟弟也不知道像个什么怪物了。
  那时候是母亲孙汤氏最幸福的时候,倚在门框上,静静地看着他们。父亲在家时,她还把他喊过来,两人立在一侧,脸上淡淡浮一层笑容,一看就是半天。“想不到我们孙家,一大一小,还出了两位天才画家!”父母相互交流的言语中,始终有抑制不住的得意。
  孙多慈的母亲孙汤氏。孙多慈作于1935年春末。
  那时候孙传瑗在安徽省政府做秘书工作,母亲也在省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教书。父母对艺术,对文学,以及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深深印在孙多慈和她弟弟心中,并由此影响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后来孙多慈在《孙多慈描集》“述学”中讲到自己的成长,说:“吾自束发从受书时,以吾父吾母嗜文艺,故幼即沉酣于审美环境中;而吾幼弟恬,对于绘画音乐,尤具有惊人之天才。姊弟二人,恒于窗前灯下,涂色傅采,摹写天然事物,用足嬉憨。吾父吾母顾而乐之,戏呼为两小画家。初为天性趋遣,直浑然无知也。”
  父亲见她有兴趣,还专门为她请了个教授美术的家庭教师。当然也是名家,姓阎,名磊,字松父。阎松父是江苏扬州人,讲话快,碎,不太容易懂。他自称自己是青湖旧主,住的地方叫半耕草堂,半间破屋做画室,却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啸凤楼”。那时候阎松父在培德女中任教,组织了一个丁丁画社,专门研讨中国画。他对孙多慈的接受能力赞叹不已,但认为她的笔风太野,倒像个有血性的男孩儿。孙多慈也参加过几次丁丁画社的活动,但始终觉得没多大意思,渐渐就放弃了。
  有年秋天,孙多慈大概十一二岁吧,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姓萧,是北京来的一位画家。后来父亲与客人在席间喝高了,非要孙多慈把平时画的那些画作拿出来,让客人给点评点评。萧叔叔还真看了,看得挺仔细,关键是看了后还说好,口口声声叮嘱父亲,说如果千金以后真有向这方面发展的想法,就去北京找他。
  孙多慈并不当真,撅着小嘴,满脸不屑的神态。
  父亲就批评她:“你这丫头,不知天高地厚,在北京,在安庆,有多少人想跟你萧叔叔学画,他理都不理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安庆街头美少女(3)
父亲的这位朋友,是安庆东郊杨桥石塘湖人,姓萧,名愻,字谦中,别号大龙山樵。在北京,他可是出名的大画家。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还把萧谦中请到家,专门为自己作画。萧谦中山水喜用重墨,故有“黑萧”之称。又因长期居住北京,画坛便把他和萧俊贤并称为“南北二萧”。萧谦中回安庆时,身份是北平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与孙传瑗一见如故,聊古,聊今,聊国学,十分投机。一高兴,孙传瑗就把他带到家中来了。
  后来孙多慈看到萧谦中的山水画作,但并不喜欢,认为灵秀有余,大气不足。她把这个感觉说与父亲听时,父亲哈哈大笑,“你这个丫头,什么也不懂,还乱评价人!”
  于是父亲把孙多慈叫到身边,如同老朋友聊天一样,深入浅出地与女儿谈起诗,谈起词,谈起文,谈起史,谈诗词文史与绘画的关系。孙多慈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似懂非懂,但一字一句都听到心里去了。在《孙多慈描集》的“述学”中,她非常感谢父亲对她的这种诱导式教育。
  稍长,吾父授吾以《毛诗》,曰:“此诗也,人间之至文也;然亦画也。”授吾以《离骚》、《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诸篇什,曰:“此辞赋与诗,人间之至文也;然诗也,亦画也。”更进而授吾司马迁之“史”,如:易水之别,博浪之椎,鸿门之宴,垓下之骓,田横之岛,曰:“此史也,然亦诗也,画也。汝其识之!”吾于是憬然有悟于文艺领域之广,与夫地位之崇。
  孙传瑗虽对女儿喜爱画画持肯定态度,但并不支持,在他看来,历史上以画出名的女子不多,如果能著书立说,成为一个作家,那就不一样了。这也与他相识的两个年轻作家有关。其中之一的韦素园,安徽霍邱人。1920年转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正好“六?二”###,年轻人情绪激动,也投身于其中了,好像还是省学生联合会的头。在相关协调会上见过两面,给孙传瑗的印象,一是白,二是瘦,有一种病态,就记住了。离开安庆后,经鲁迅推荐,韦素园去《民报》做了副刊编辑。后又与李霁野、台静农等组建了未名社,相继创办《未名》半月刊、《未名丛刊》、《莽原》半月刊等杂志,名气一下子就大了起来。另一位女作家庐隐,曾与妻子孙汤氏共事,两人私交也不错。庐隐在安庆呆的时间不长,本名叫黄淑仪。后来也写小说出了名。省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校长舒畹芬,还被她写入书中,作为《海滨故人》主人公兰馨的原型。此外,当时在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书的郁达夫,两人也有过两次交往,他对这位教授的印象不怎么样,对他的文字也不感兴趣,但他在安庆创作的几部小说,如《秋柳》、《茫茫夜》等,却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反响。
  这时候孙多慈已经在省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了,看到父亲对作家的这种羡慕,一脸不屑之色。不就是写两篇破文章吗,当真还有多大了不起?那段时间,逢星期天,孙多慈就背着写生本出去,在城西的鸭儿塘,在城东的皖江公园,在城南的江岸,看到好的景色,或水天相连,或楼阁相依,或树木婆娑,便一屁股坐下来,一呆就是半天。也不全是观察景色或提笔写生,而是让思绪变成文字,在脑海里无言流动。后来她把这些文字记录下来,用稿纸誊了,投给安庆的几家报馆,其中有两篇,居然被报纸副刊发了出来。
  父亲就笑她是脚踩两条船,对于今后的发展,是当作家,还是当画家,自己也不知道该上哪一条。但父亲的倾向十分明确,绘画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爱好,那是无论如何也当不得饭吃的。
  小的时候,孙多慈一家居所并不安定,在四方城也住过,在大墨子巷也住过,在近圣街也住过一阵子。但从她有记忆开始,就一直住在汪家塘一所叫“方家大屋”的老宅子里。
  方家大屋西头的巷子,叫府西巷,起先不知道“府”为何意,爸爸牵着她的手说,这个“府”,就是安庆府的“府”。安庆府原先在谯楼之后,后来安徽布政使司从南京迁到安庆,就把安庆府给撵到这个地方来了。孙多慈住进方家大屋时,安庆府已经不存在了,原先的衙门大院,先是开六邑工艺厂,后来改为省立第一甲等工业学校,以后学校换名,又叫省立安庆高级工业学校。这个名字太长,市民们嫌它拗口,就简称它为“高工”。高工的大门对着宣家花园,宣家花园的两头的街巷,都与井相关,东是福泉街,西是双井街。府西巷之西有一片水,叫汪家塘。孙多慈就生活在这一片水中,长得如水一般灵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安庆街头美少女(4)
在安庆,汪家塘方家大屋是有名的老宅子,其旧主方晴庵,光绪帝在位时,曾做过湖南布政使。方家大屋前后只有三进,但占地面积八百平方米左右,大大小小的房间也有五十余间。其中前进明五暗七为厅堂、书房和大会客室。二进同等规模,过去为主人起居之所。东西相对是明三暗三的厢房,早年是管家、仆役等居住的地方。后进还有两间精致的平房,主人闲来无事,就在此处养生。
  与一般老宅子不同,方家大屋的“大”,大在前后院子和花园上。方家大屋大门向南,宅前大院四周砌以围墙,东西各留一门供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