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总统奥巴马--无畏的征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人总统奥巴马--无畏的征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黑人的美国总统梦(1)

  美国白宫是一个白色的宫殿,也是白人一统总统职位的象征。但是,2008年11月4日,这个延续了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象征被一位祖先来自肯尼亚的非洲裔美国人打碎。
  巴拉克·奥巴马,47岁,民主党人,一个充满传奇的“美国梦”代言人。他叫过巴利·索托洛,因为他的继父是印尼人。他在“亚洲丛林”中接受过四年的东方教育,对印尼有着田园诗般的美好回忆。直到大选,人们还有意无意地称他为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因为他的肯尼亚祖先信奉###教,而他本人在印尼的穆斯林上过学。一些美国人选他为总统,理由是来自中东的恐怖分子失去了袭击美国的理由。
  他2000年竞选国会众议员遭到失败,但是八年后,他竟然突破重围,先击败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获得民主党提名,然后又以较大优势击败获得过多枚勋章的“越战英雄”、共和党人麦凯恩,一跃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以及少数最年轻的总统之一。
  幸运与传奇并不能划等号。奥巴马的经历是一个艰难创业、克服困难、不断进取、自我反省和塑造的旅程。他初到印尼时语言不通,但仅用了四年就融入到了印尼社会,而时隔四十年后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印尼语;他受到过种族歧视,并一度为身份烦恼而“自我毁灭”,但是,他迅速从书本和运动中找到了答案;他志愿到社区和教堂从事底薪职业,因为他坚信自我救赎依赖于集体救赎,他要为底层民众服务;他是《哈佛法律评论》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主编,但是他放弃了高薪聘请和优渥条件,到一家低收入的民权律师事务所工作,为民众申冤。
  在参加政治竞选和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与国会参议员期间,他看到了活生生的“抹黑政治”及其对国家的危害,认识到了美国信仰、价值观和政党的分裂。因此,他牢记林肯“分裂之家不能长久”的格言,立志要通过努力消除这种弊端。不管他是否能够改变这种局面,他的“改变”口号都给了处于经济危机的美国人以极大的振奋。
  为了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既要与政治现实做斗争,也要不断地学习妥协的艺术。民主党人站在他一边,共和党同事也视他为可以合作的伙伴。他判断问题的是非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一般美国政治家不同,始终注意考虑对方的想法。即使对于美国政客避之唯恐不及的前“恐怖分子”,他也呼吁要慎重考虑他们的想法。为此,他被对手攻击为不爱国。
  改革口号,远离华盛顿政客的行为方式,对竞争对手的宽容精神以及体恤民生的生活经历,是他赢得美国人民喜爱的最根本原因。而这就是“美国梦”得以实现的根基。
  贯穿全书始终的是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中探讨的“救赎”和“孤岛”思想。他始终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离开集体而自我救赎的,没有一个人的孤岛是安全的。他的重视草根思想和团结国家的理念体现在他的全部求学、职业和从政生涯中。
  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描述了奥巴马的青少年时代和早期政治生涯,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帮助读者理解奥巴马从黑人小子走向美国总统的早期思想变化以及他的“完其父愿,缮其父过”的理念。
  第三章描述了奥巴马作为一个国会参议员的工作,他的继承肯尼迪衣钵的心路、竞选总统的思想根源。
  第四章至第八章则描述了奥巴马在党内初选中挑战希拉里、在大选中挑战麦凯恩的经历。在此过程中他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他的心路历程,制定的对策以及美国的政治百态,这是本书的重点。
  美国于2008年1月展开总统候选人初选,民主党人奥巴马与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展开了难解难分的厮杀,共和党人麦凯恩则早早脱颖而出,并选择阿拉斯加女州长佩林做副总统候选人。民主共和两党的“驴象之争”一直打到11月4日的总统选举投票日,演绎了一幕以“黑人、女人和老人”为主角的大戏,而这幕大戏的背后,则交织着美利坚民族219年以来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种族紧张关系的消解与反复、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争论、两党政治的成熟与改革。在这幕大戏中,不仅能够看到男女“主角”们的“爱恨情愁”与“勾心斗角”、三十六计与唇枪舌剑,还能清楚地窥见民主共和两党作为“导演”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利益集团作为“投资方”的政治献金及交换条件。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个黑人的美国总统梦(2)
在这场政治大戏中,美国公民承担着旁观者、群众演员以及评委的三重角色。作为旁观者,他们观摩政治明星们的表演,有人认为手中一票无足轻重,个人一票决定总统的概率甚至远低于前往投票站被雷电击中的概率;还有人认为比起投票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不愿意付出机会成本。另一部分人则不愿意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到选战行列之中。成为选民的公民加入了演员行列,只不过他们注定是群众演员,配合着政治明星们的表演,用掌声或嘘声予以回应。
  当然,不管是旁观者还是群众演员,不管是选民或非选民,公民都是总统候选人的评委,他们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指不参与投票)决定了最后的胜局。虽然并不确定当选总统会“有诺必践”,但四年以后,他们或许会持一纸契约审查谋求连任的总统及政党的诚实信用,以再次决定是否投票以及票的归属。
  “我投了你一票”是美国公民面对议员或总统的一句政治口头禅,它反映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已经渗透到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治文化,并非只有诈欺与金钱,而无诚信与文明。
  美国的民主立根于多元的民族与种族文化、悠久的地方民主与区域自治历史以及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力,因此对于一元文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普世借鉴价值。美国高昂的总统竞选开支居各国元首选举之首,“金钱政治”是美国民主的典型特征之一。但是,仅就民主的成本而言,“金钱政治”应当更多地被看做是一个中性词。
  在一个斯巴达时代已成为人类遥远的回忆、大多数民众没有高尚到舍弃小我、投身国家政治的时代,没有金钱,就不能组织和动员民众参与,而公民参与是民主大厦得以维持的根基;即使立法强制民众投票,没有金钱,竞选者则不能将自己的个人形象、竞选主张较为完整地传达给民众,民众投票的前提也不复存在。通读本书,相信读者会对“金钱政治”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
  如果就民主的成本而言,“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算是一句真理,那么,包括2008年在内的历届美国总统选举同时也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有钱不是万能的。历数美国历史上的总统选举,共和党筹措资金的总量以绝对优势胜过民主党,但最后当选总统却平分秋色。即使竞选者家财万贯也无济于事。例如,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1964年和1968年都参加了总统竞选,但分别败给戈德华特和尼克松;同样,1996年和2000年,美国传媒巨头福布斯大撒钞票希望获得共和党提名,却最终未能如愿;而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身家微薄的奥巴马胜出家缠万贯的希拉里,同样说明了这一道理。
  发达民主政治造成“金钱政治”错觉的同时,也带来了并非毫无意义的政治产业副产品。观察美国总统大选,一切似乎都完全职业化,职业化的政治家、职业化的媒体、职业化的竞选班子以及职业化的竞选公司,职业化的政治活动塑造了“竞选商业产业”,大量为竞选活动服务的商业企业应运而生。正如同军备竞赛带动了科技进步、军队通讯产生了民用CDMA,美国大选带动和塑造了出色的民意调查机构、反应迅速的传媒以及广告和政治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也许只有竞选产业一片繁荣。
  希望通过本书,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奥巴马的“传奇经历”和美国2008年的政治大戏。然后,当我们闭目养神之际,请记住奥巴马这个名字以及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以另外一种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成熟的政治民族,企盼中华民族的伟大政治振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重申“美国梦”
巴拉克·奥巴马有一个国际化的大家庭,父亲是肯尼亚人,继父是印尼人,母亲是美国白人,并且具有欧洲血统和美洲印第安血统。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遍布非洲、亚洲和欧洲。因此,他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联合国”。
  他年轻才俊,思想敏锐,体谅民情,被誉为“黑人肯尼迪”;他口才犀利,倡导种族和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黑人都视他为黑人的骄傲、“年轻的马丁·路德·金”;他还被追捧者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林肯”。
  他在以一名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出访欧洲时,200多名记者跟随采访;在柏林,二十多万人顶着酷暑聚集在凯旋柱前,聆听他的演讲;在欧洲,美国大选尚未结束,网民已经将他“内定”为美国总统;在加拿大,他的网上得票率甚至高过现任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他的父辈祖国肯尼亚,以奥巴马命名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在中国上海,美国海外公民聚集在一起,与他电话交流,为他捐款;在中国深圳,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追踪到他的肯尼亚同父异母弟弟马克,为的就是要了解这位 “氪星超人”的真实故事。
  2004年,他的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占据榜首长达一年之久,并荣获2006年格莱美最佳口述专辑奖;2008年,他的思想大作《无畏的希望》朗诵录音给他再添一项格莱美大奖。
  他是继约翰·肯尼迪之后又一位青年人的偶像,娱乐界的政治明星,他在无数脱口秀节目和杂志封面上亮相,美国电视剧《威尔和格蕾斯》中的女主角称他为梦中情人。
  他为人谦恭不倨,平易近人,对家庭忠贞;在负面攻击泛滥的选举政治中,即使对政界对手,他也保持着有节制的抨击。
  他征服美国人不是靠他俊朗的外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身世和种族,而是他的理性和思维。“协商民主”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是他要将之贯彻到国家政治中;他抨击布什的单边主义,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就力排众议,反对伊拉克战争,认为美国打的是“一场哑巴的战争,一场轻率的战争,一场未经论证而凭一时冲动,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基于政治利益的战争”,而现在,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他是对的。
  他不讳言美国要为打击恐怖主义和国际安全负起责任,但是,他提倡无条件的对话和磋商,而不是“大棒加胡萝卜”,这是他对若干年以来美国外交思维的颠覆;他倡导“改变”,因此,他可能成为重塑美国国际形象的历史巨人。
  他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有争议和最没有争议的人物。支持者将他捧上云端,反对者将他与奥萨马·本·拉登相提并论,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奥巴马(Obama)与奥萨马(Osama)有一字之差。他的反对阵营对他充满了尊敬,许多共和党人纷纷易帜聚集在他的身边。
  他有缺点,对美国的“敌人”不够狠,对竞选对手太温柔,但是,《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却发表社论,称他是冷静和有魅力的领袖,堪当美国总统大任。
  他因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受到种族主义攻击而倍感失落。但是,他没有简单地和自己的导师撇清关系,而是冒着丢掉选票的极大政治风险为黑人申辩,对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和说理,呼吁美国各种族团结起来。
  而在几年以前,没有人知道奥巴马。仅仅在八年前,他只能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会场通过大屏幕观看实况,而无缘以代表身份参加;仅仅在四年前,当布什总统看到一名伊利诺伊州议会代表衣服上别着奥巴马徽章,茫然不知所解(以为是奥萨马)。
  这就是奥巴马,一个平民和现代版的“美国梦”代言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少年时代:行万里路(1)
生命的起点:夏威夷
  奥巴马于1961年8月4日出生于夏威夷。他出生的时候,夏威夷刚于1959年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他是黑白混血儿,具有亚、非、美三大洲亲缘关系,来自于典型的国际大家庭。因此,他经常反复强调,我的父亲来自肯尼亚,母亲来自堪萨斯,这样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
  姓名的困扰:奥巴马?奥萨马?
  如同复杂的身世一样,直到开始竞选总统,奥巴马的名字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