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国画大师:国画那些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垂千古国画大师:国画那些人-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代的人物画登峰造极,尚处于“陪侍”地位、相对薄弱的花鸟画,在五代十国迎来了喷发期,一方面它的未开发状态,给予了画家们驰骋的天然疆域,另一方面它的闲美怡情,亦契合了当时小国家、小朝代“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受型心态。在本文之后花鸟画一文中将要介绍的南唐徐熙、西蜀黄筌,俱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他们搜遍奇珍,绘尽妍丽,技艺精湛,万世垂花鸟绘画之范,又似乎只给后代的花鸟画家们,留下了一条奔向写意路线的崎岖小道。

五代画坛:山水无意怜花愁(2)

  山水画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开始了它的猛烈发展,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巨人,成为了后代人们眼中所谓的“南北”两宗的先导宗师。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宗,荆棘繁茂,波澜壮阔,大山大水,雄伟壮美。以董、巨为代表的南宗山水,风雨明晦,平淡天真,诗意淋漓,格趣高远。
  荆浩,字浩然,是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大约在唐末出生于河南济源,博通经史,长于文章,曾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此地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据说他经常携笔跑到山中摹写高木古松,因为爬得高,所以看得远,将高山之颠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画出,观者无不啧啧称道,以为奇观。有评价其画曰:“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从荆浩自己的一首题画诗中,也能窥到他的画风画意:“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荆浩还留下过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对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进一步阐发。
  荆浩的绘画特色,第一叫做“有笔有墨,水晕墨章”,他曾经总结道:“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第二叫做“大山大水,开图千里”,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到了他这里,眼界和力道都到位了。放眼广阔,空间雄大,危峰突兀,重岩叠嶂,林泉掩映,生机杂陈,山水之象,气势相生,一创“开图千里”之壮美格局。据说荆浩擅长描摹秋冬之景,肃穆而充满张力,寥廓而细节丰富,震撼视觉感觉神经,而又耐人细细品味。荆浩的作品在历代著录中可见不少,目前却只有一幅《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至于被世界各地收藏并传为荆浩所作的几幅作品,其真伪都存有争议。其实,所谓争议,亦是艺术作品富涵魅力的证明之一。
  荆关荆关,谈荆亦应谈关。关仝其人,大约生活在907至960年间,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他早年绘画,废寝忘食地学习荆浩,并用学来的笔法技巧表现自己眼中所见之风景,所以他的山水画颇能表现关陕一带雄伟的山川面貌。古来之真正好学者,学而出新,关仝的画从一开始就师荆浩而思变,极力想突破之,努力总有回报,终于显露出关氏独有之风格,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关仝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画风朴素真挚,形象鲜明突出,概写简括动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也喜欢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等的生活风景,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史经常把他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北宋人还将他与晚些的李成、范宽并列称为北方山水“三家鼎峙”。有意思的是,据说关仝不善画人物,或者说感觉自己画的人物对不起高超山水,所以他画中人物,经常请另一位画家胡翼代为绘制。
  三
  说过了荆关,再说董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江西锺陵(今江西进贤)人,大约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卒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关于南唐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江苏、安徽、鄂东、江西一带,这里社会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是闻名后世的大文人、大艺术家,对绘画都十分重视,建立了组织,朝中设置翰林图画院。

五代画坛:山水无意怜花愁(3)
那些喜欢忧世伤己、偏安一隅的文人士大夫们,身处动乱大时代,普遍趋向于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中表达抒情和感叹,在无奈的思绪里掩藏着某些不安全感,在迷蒙秀丽的云山雨水中追寻所谓高雅的隐逸、顿悟的解脱。董源正是将这种当世文人的复杂情感和审美追求在山水中加以表达,并以此在后来的文人画界、评论界引起了强烈共鸣,使他成为南宗山水的开山人物,也使他跨进了顾恺之、王维等人共同组成的文人山水祖宗级队列。
  经过了中晚唐的绘画发展,笔墨运用技巧已趋于成熟,探索笔墨之上的风格,成为了画家们的更高向往。与荆浩追求“图真”、“壮美”、“崇高”不同,董源追寻的是自然与心灵、文思和吟意在图画上的抒发和统一,并希望通过捕捉自然山水的神秘大美,用缥缈的笔墨图形,表达冷峻、深沉、廖廓、宁静的人生外境和心境,抑或还有那种“念天地之悠悠”、“江山无限入梦来”的宇宙生命观。当然,作为大师级画家,董源是个绘画全才,亦擅画山水,牛、虎、龙、人等,虽然后人宗其为南派山水大师,但他也能画出北派风格,李思训式的金碧山水,也能学得有模有样。他最终致力于南宗水墨山水,有独创风范,成就极高,所谓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所谓近看草草、远观粲然,所谓“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
  网友卢小平在一篇介绍董源的博客文章里曾经说:“在道禅哲学为宗的审美思想基础上,董源突破前人的笔墨规范,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语言系统,别具平淡、清和、宕逸一格,成为后世画学楷模。”当然,一个新气象的出现和被承认,总要经过一段时间。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在叙述山水画家时,推崇李成、关仝、范宽三大家,对董源并未特别肯定,说明董源在北宋初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遇到了清高孤傲的北宋米芾,好像突然发现了无价之宝,大力赞美董源的画为“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北宋沈括也慧眼瞧出了“江南董源、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画风绘格。明代董其昌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的提法,更无限抬高南宗,称董源为“画中真龙”、“无尚神品,天下第一”。从此,董源成了画史上开宗立派的里程碑式人物,并且成为后世山水画争相摹仿的风范,元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巨为师,如咏诗之学杜也”。清初四王之一王鉴更是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董源的传世作品有《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龙宿郊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行旅图》,现藏日本大坂博物馆;曾在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等。
  说过老董,再说老巨。巨然,生活在五代南唐、北宋年间,巨然是法名,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一说是董源老乡江西进贤人,一说是江苏南京人。他生来似乎就是做和尚的命,或者说“出家是一种生活方式”,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峰峦山顶,笔墨秀润,林麓卵石,玲珑剔透,疏筠蔓草,清晰润泽,危桥茅屋,野逸清静,备受文人喜爱,被视为董源画风嫡传,并称“董巨”。他的山水画,相比于董源山川木石造型的秀逸奇伟,特点是表现得更加疏朗率意、山川高旷、淡墨轻岚。
  巨然作为董源的门生,师徒二人混在一起的行迹,可惜没有文字记录。董源大约死在南唐被宋所灭的那年。否则,董先生一定也会像巨然,以及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大多数画家一样,被迫移师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图画院里继续作画。也许,这是做艺术家的“好处”之一,朝代的更替对他们的生存一般不构成直接威胁。身怀绝艺的巨然和尚,在开封画名鹊起不过是早晚的事。他没有给老师丢人,据说他曾经被邀请在北宋最高文化机构“学士院”大壁上绘制壁画,并被当时的文人们传为美谈,纷纷赋诗记之颂之。那时候所谓的南宗山水,并未像后世一般吃香,南来北地的巨然,为了适应北方的艺术形势,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结果既得北派艺术习惯认可,又保留了南画意趣,倒也独树一帜,新人耳目。
  北宋《宣和画谱》著录了皇朝御府珍藏的一百三十六件巨然之作,几乎都是山水。现存的巨然画迹,全无名款——这是因为在画上署款,起于北宋,五代时还十分稀少。事实上现存巨然所谓真迹,多出于后世的判断。由于巨然的艺术活动地跨南北,画风有变,更给判断其画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一般判断巨然的存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等。其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山问道图》,作品浓淡相间、枯润相生、笔墨秀润、气格清雅、意境幽深,名气很大,但由于无作者款印,并与巨然其他真迹差别较大,也有人怀疑是他人所作。无论如何,可以确信,即使不是巨然亲笔,那也是宋代高手之笔,或许还是董、巨画派的学人大作也不一定。
  山水画是传统国画之高城重镇,沈括有《图画歌》述道:“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李成笔夺造化工,荆浩开图论千里。范宽石澜烟林深,枯木关同极难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这几句歌,倒是可以帮助我们简单地领会和记忆那些人、那些画的不同魅力和风采。五代十国山水画的崛起,为后世山水画凸起高峰奠定了基础。以荆关为代表的北宗山水,一般来说更接近绘画“写行赋象”的原旨,却逐渐遭遇了令人扼腕惋惜的乏人问津之况;以董巨为代表的南宗山水,仿佛发现了山水绘画的一域“桃花园”,结果一代又一代的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们,争相“来此一驻”。孰功孰过概难评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后学者的成败得失,倒也于荆关董巨本人无关。
   。 想看书来

山水画:人生大梦指此归(1)
最早的超一流画家顾恺之,原有文集20卷,惜已失传。但其中某些篇章仍被后人摘抄下来。其中有《水赞》《风赋》《冰赋》等,光看名字,便有清冽透畅之感。估计顾老师文集里,一定是把天下神奇写了个遍的。且看他的《四时诗》: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岭秀孤松。
  他的《水赞》:
  湛湛若凝,
  开神以质;
  乘风擅澜,
  妙齐得一。
  有人总寻心胸开阔而不得,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会劝你:且入山水。苏东坡推崇做诗作画乃至做人——贵在“胸有丘壑”,翻译过来便是胸有山水。古人还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此类推,“心有山水境自宽”。一个人油盐酱醋满坑满谷,一定是俗得冒烟。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这些离我们很近的大画家,都爱说“山水是吾师”。仅是“吾师”还不够,笔者认为山水乃是全人类最亲爱之母。倘若该“母亲”一旦驾崩,即使你超人在世,恐怕也撑不了几天。所以环境保护很重要。医圣张仲景曾经表达过一个意思——妇人“小心眼”多,远离山水乃病因之一。还好,现在很多人喜欢游山玩水,衷情花鸟草木,痴迷山水画的也不在少数,这都是直接或间接热爱山水、亲近山水的表现。
  北宋画家郭熙说,春山如画,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道教老祖说,大仁如山,大智若水。现代诗人说,高山若男,细水如女。大家都知道唐诗光辉灿烂,山水精神竟是其中棱棱之骨,你能在唐诗里找到首无关山水的,得有点神探功夫。李白杜甫假如不会颂山吟水,估计至今无人识得他们。庐山因为李诗仙的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长享大名;泰山因为杜诗圣的一句“一览众山小”,傲视天下。现代热衷于发展旅游的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高招儿——请大诗人、大画家题诗、作画,刻之山石,雅事兴会,千古传诵,干吗只知道请那些满脸冒油的所谓领导,浪费红布剪个彩,半晌热闹后灰飞烟灭复归默默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