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蚕食-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了“不可救药”。无论如何“思想改造”,也揭不下来“指导我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教育!中国两千年前,就有“孟母三迁”。在小学语文课里,老师就给我们讲“孟母三迁”。根深蒂固!

  吉林四高校门(1942)

  吉林四高五期毕业生毕业纪念师生合影(1940)

  九、出类拔萃

  伪满洲国,大学是象牙之塔的顶尖,能考入大学者,出类拔萃!首要条件是家庭有殷实的财力和社会地位;第二是学子中的佼佼者,过五关斩六将,闯过一道道学业关口,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一路上都是学习尖子;第三有非常高日语水准;第四有良好的道德纪录;第五身体健康。比进日本大学还要难!最好的大学都设在“新京”,有法政大学、工业大学、医科大学、陆军士官学校、女子大学等。

  我的邻居有三位大学生。

  当时,我家住在吉林市通天街老电报局胡同2号,院里邻居是伪第二军管区军医处长梁国荣,上校军衔,这是很大的官。他的大儿子梁鸿飞,是国立新京工业大学学生。1944年,梁国荣退休,搬走。其后任刘子厚,住进。刘的长女,是国立新京女子大学学生。这位大小姐,派头更大。第三位是国立吉林师道大学美术系学生王冠安。他爸爸是张作霖时代旧官僚,奉天讲武堂毕业。伪满时,仍任官职,后因中风,退休在家。他家大门影壁书“忠厚传家”四个大字。不知“忠”谁?“厚”谁?

  “满洲国”大学生,非常神气!头戴四角大学帽,帽徽篆书“大学”;身着深蓝色毛料哔叽大学制服。(见图)

  “满洲国”大学生(1940年摄)

  “国立”吉林师道大学(1938年摄)

  吉林省立医院(1941年摄)

  1941年,吉林省立医院大楼竣工。占地7700平米,建筑面积10,628平米。医生都是新京医科大学毕业生。当时,无论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都是一流的;医疗设备也是一流的。大大改善了吉林市的医疗条件。

  我为什么讲这些?

  日本要尽量地把“满洲国”塑造成一个“独立国家”。能不能成功?关键是争取知识分子,要知识分子认同才成,这要给出路。当时,东北知识分子有什么“出路”?日本人抓教育,有人说“奴化教育”。这个问题,怎么看?不是当时的“满洲国民”,永远不会弄明白。你知道,当时我们脑袋里是怎样想的吗?旁观者可以无关痛痒地评头品足!可是,我们生活在那里的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办?是现实地生存问题。你们可以想得很浪漫,“搞地下抗日斗争”去。然而,当时我们没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出路。日本人要我们认同“满洲国”是个“独立国家”,靠什么?两条:一是政治统治;二是教育。硬的和软的两手。教育是建立在对“满洲国”认同之上,即除此之外,你看不到还有其他出路。对我们来讲,就是上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这是一条最好出路。认同了这个,我们就觉得有奔头,可以生活下去。参拜日本神社,去蹶屁股,对当时的东北老百姓,就不是什么“原则性立场”问题,也不是日本兵压着我们去的,而成了同学们打打闹闹、嬉皮笑脸的事。日本人不知道吗?既知道,也不知道。他们想,假以时日,会安于现状,甚至满足现状。他们开了一条更大的出路,留学日本。不能说,留学日本都是汉奸吧!经过“满洲国”的人,最反感的就是乱扣“汉奸”帽子。

  历史走向往往由少数人决定,好坏都如此。多数人是被历史卷着走,我就是被历史卷着走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其他人,如溥仪、郑孝胥、马占山、冯占海都不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被历史卷着走的。 。。

十、吉林市运动会  十一、春秋祭孔
十、吉林市运动会

  在东三省张作霖统治时期,吉林省督军张作相是张作霖的把兄弟,吉林市是省公署所在地。张作相在任时,进行不少现代建设,其中之一是建设了吉林体育场。体育场的位置,在牛马行北面老晋隆胡同一带,战地面积很大,是有八个跑道的400米标准体育场。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全市运动会,比赛项目颇具规模,凡田径、篮、排球,应有尽有。参加者有全市的政府、机关、学校、各行业代表队。吉林市运动会,在伪满时期被延续下来。下面是1936年吉林市春季运动会的现场。

  1936年吉林市运动会

  日本人喜滑雪,吉林市得天独厚,有很好的滑雪场,冬季雪非常大,有长达三四个月的滑雪期。当时我们在冬天都滑雪。滑雪板很贵,我们一般都买日本人的二手滑雪板。

  吉林北山滑雪场(1936)

  十一、春秋祭孔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太大了,影响二千六百年!《史记》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从此,尊孔子为“至圣”。唐玄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祭祀孔子的庙宇遍及全国,规模极大宏伟,称“文廟”。吉林市有东北最大的孔庙——文庙。

  下面一组照片是吉林市文庙。吉林文庙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主殿大成殿坐落于高米台基上,四周汉白玉雕栏环绕,正面11间(超过曲阜大成殿的九间)双重檐殿顶,顶高米,进深25米,九踩斗拱,施以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绘,梁枋彩画以夔龙图案贴以金箔。正脊由九龙九凤组成的龙凤脊,黄琉璃瓦飞檐,两端饰有鸱吻和神兽。足以显示建筑等级之高。文庙整体,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为主体,三进院落,占地16354平方米。规模之宏大,等级为帝王级,黄琉璃瓦顶,较曲阜孔庙犹高,全国第一。万幸!经百劫,能保留至今。

  
  吉林市文庙(1938)

  
  吉林市文庙现状(摄于2007年)

  
  文庙状元桥(1938)

  
  文庙状元桥现状(摄于2007年)

  日本人是尊孔的。伪满时期,春秋两季举行祭孔仪式,称“春丁祭孔”和“秋丁祭孔”,学校学生都要到文庙祭祀,规模宏大。小学“国文”(语文)课本有“孔子”一课。我最早知道孔子,就是小学三年级老师在“国文”课中教的。知道:孔子是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周游列国,等等。我记得,课文有孔子画像,一位高大像貌很凶的古装老头,腰佩长剑。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情感上的印象。

  伪满时期,曾拍摄一部名为《精忠报国》的电影,轰动一时。其中一场戏“岳飞枪挑小梁王”,就是在吉林文庙大成殿前广场拍摄的。至今,我记忆犹新。日本人要我们“忠”于谁?报那个“国”?值得玩味!这个电影,大概是在我小学三、四年级时看的。我记得,印象最深是“枪挑小梁王”那场马战。看完后,小学生们纷纷学起“岳飞枪挑小梁王”,相互打起来。都自称“岳飞”,把对方叫“小梁王”。看来!这部电影,对日本是负面的,没有起到“忠”于“满洲国皇帝”和“报”日本“帝国”的作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二 “奴化教育”
十二、“奴化教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速度太快了。占领之后,日本怎么办?确实辣手。日本从满清入关历史,既看到希望,也感到恐怖。看到希望是,满清以二百万人口,居然用武力征服两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入主中原。恐惧的是,满清统治者快速汉化,不到百年,满文化尽失。八旗子弟,不会骑马射箭,不识满洲文字,不讲满语。除了血统,几乎找不到满族痕迹。这与汉族统治何异!

  日本人以当时五千万人口,武装占领三千万人口的东北,不费吹灰之力。之后的统治,却非轻而易举。日本采取了“朝鲜模式”,即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名义上“独立国家”;实行“次长制”,消弭当时的民族意识。;实行“皇民化教育”,使之融入日本文化;最后与日本合并,达到侵吞的目的。

  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在台湾是成功的。但是,当时台湾仅有200万人口,用了五十年。可是,东北有三千万人,满清推行汉文化教育二百余年。这对日本搞“皇民化“,非常困难。日本在东北没有取得好感,东北人始终把日本人叫“日本鬼子”或“小鬼子”,甚至,当面叫他们“鬼子”,他们听了,也哈哈一笑。不管怎么说,日本的最终目的是要东北融入日本文化。

  今天的一些人,错乱时空,以为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在日伪时期就可以看到,你们脑袋这么不开窍?

  一首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歌词是: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哪里有森林美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哪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关内流浪。

  爹娘啊!爹娘啊!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阿!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歌词悲伤,歌声凄厉。可是,词曲作者和歌者没有想过?我们当时没有流浪到关内留在东北的人,包括我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三千万东北人,不都被抛弃了吗!东北仅剩下你们的爹娘了吗!和那无尽的宝藏了吗!想过没有?谁在关外替你们当“亡国奴”!当我们和日本小孩儿打架时,日本小孩儿就骂我们“亡国奴”。

  “奴化教育”是一些人甩给当时东北人的一顶帽子,“奴化教育”发明者不是日本人。这个东西是一柄伤人的利剑,直接刺伤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当时东北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看到,日本占领东北不是短期的掠夺性行为,乃是永久占有满洲的国策。日本需要的不是大量的低能奴隶,而是要东北人民对日本的认同。如此,日本就必须拿出让认同的“满洲国民”好处,使东北人忘掉中国,起码是模糊中国。“王道乐土”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也确实这样做了。

  今天的对日宣传,日本只有一个形象,不论历史和文艺,只有日本兵对中国人民烧杀、奸淫、掠夺的单一写照。以此代替了伪满洲国十四年那段历史。我不知道,这样做,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我们生活过在那个历史时代的人,大部分已经作古,很快即将全部作古,再没人知道这段历史。后代中国人,能看到的,只有凶残没有人性的日本鬼子,日本没有政府与人民、军国主义分子与普通百姓、资本家与工农、富人与平民之分。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造就了这样的社会氛围。

  这里不禁让我回忆一段悲剧往事: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当时东北各地都出现打死无辜的日本人和抢掠日本人财物的现象。日本人害怕中国人报复,惶惶不可终日。但是,这种打死日本人和抢掠事件并没有蔓延扩大,很快就被东北老百姓自发地制止了。说明东北的中国人是理性和理智的。如果,时隔六十五年的今天,中国人仍然用复仇的心态对待日本人民,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误!

  其二,抗日战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可笑,谁不知道是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开始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抗战八年。可是,九一八事变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东北沦陷十四年。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抗战八年!这不明明是默认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和统治吗?当时的“满洲国人”,被说成是“奴”、“牛马”,成了一群被随意捏掐的泥人。实际上,“满洲国”成了历史空缺,三千万同胞被历史遗弃!他们并没在关内“流浪”,而是生活在东北。这段历史,如何正确地书写?不值得研究吗!

  当时东北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

  请看下面两张照片:

  
  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日苏中立条约》,

  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与斯大林亲密合影。条约中苏联

  默认日本对满洲占领。

  
  1945年2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