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天,满菊提着一筐猪草,正吃力地往家走,刚好碰上了前来找她的张老师。她一头扎进老师的怀里,“哇”的一声哭了:“老师,我好想你!我好想读书啊!”
  张老师来到满菊家,主动提出要为满菊垫付学费。满菊也“扑通”一下子跪在父母面前,哭着哀求说:“让我去读书吧!家里的活,我哪怕不睡觉也会干完的!”
  满菊的父母流着眼泪点点头。
  从此,满菊又回到学校读书了!每天,她天不亮就会起床,做早饭、喂猪,然后背起柴草筐上路了——学校离家有15里山路,每天上下学要走3个多小时。于是,她一边走,一边用心背着英语单词……
  由于满菊的刻苦事迹,她成为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少年。那天,我带着来自天津的小记者高勇和北京来的小记者杨浩,去采访了戴满菊。
  满菊,一个瘦小的湖北女孩,个子也就和城里三年级的孩子差不多。只见她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花布旧衣,干净而合体。面对我们的到来,小姑娘清秀的脸上显得有些紧张,两只小手捏来捏去,好像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才合适。
  扭头再看那两名小记者,虽说都是从大城市来的,可单独采访也是头回上阵,似乎也有点胆怯。
  我坐在一旁有意不吭声,静静地等着孩子们的采访开始……
  “你……叫什么名字?”男孩头也不敢抬,半天挤出一句话。
  “戴满菊。”女孩轻声地回答。
  “上几年级了?”
  “五年级。”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爸爸是干什么的?”男孩始终低着头,索性照着小本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条接一条追问下去。
  “快打住吧,你们也太严肃了!我们又不是在查户口。别那么紧张,随便聊嘛!”我实在憋不住,笑了起来。
  三个小家伙互相看了看,好嘛!每个人鼻子上都冒出了汗珠,也都忍不住笑了。
  “你用过几个书包?”杨浩随口问了一句。
  “一个。”
  “什么?5年就用了一个!”两个男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也忒结实了吧!书包……你哪儿买的?”杨浩好奇地问。
  “不是买的,是我姑用两块花布缝的。我已经用了4年,只磨了几个小洞,我都自己用布缝好了。”

//

………
培养孩子的勤奋努力(2)
………


  “厉害!让我猜猜,这个书包你平时不常使吧?”听口气还有些不服气呢。
  “净瞎说!我天天都背着它上学,遇到下雨的时候,我就把书包藏在衣服里,紧紧贴着身子,不让雨淋着。回到家,我还会把书包放在纸盒子里。”
  听了女孩的回答,两个男孩又低下头不吭气了。
  “那你有几个书包呀?都是从哪儿买的?”我顺势问起了在北京城里长大的杨浩。
  “N多!多得都数不清了!反正我每学期都要换新的。那些书包有妈妈买的,也有别人送的;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呢。”
  “这么多书包!那你是怎么使的呢?”我模仿着他刚才的口吻追问。
  “说出来真不好意思!下雨的时候,我就把书包顶在脑袋上,当雨伞;坐在地上的时候,我就把书包塞在屁股下面,当坐垫……特殊情况下,也会拿它当当沙袋。”杨浩红着脸作起了自我检讨。
  “好了,还是接着你们的话题聊吧。”我可不想把这次采访变成了检讨会,所以又把“接力棒”传回他们手中。
  “那……能看看你的橡皮吗?”
  “我没有橡皮。”
  “怎么可能?”男孩子又蹦了起来。可是,看到女孩一脸认真的样子,他们不得不信了。
  “把我的送给你吧!”杨浩从书包里掏出一块白色的长方形香橡皮交给满菊。
  满菊接过橡皮,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哇!好香啊!她于是伸出舌头,想去舔。杨浩突然大叫起来:“Stop!不能吃的!那是橡皮,用来擦错别字的!”
  满菊被他吓了一跳,连忙把橡皮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猛然间,我发现两滴泪水从杨浩的眼角边滚了出来……
  “怎么了,杨浩?”我摸着他的头问道。
  “我真后悔!知心姐姐,”杨浩哭着对我说,“满菊她比我大,可连一块像样的橡皮都没有。而我呢,平时就知道和同学打打闹闹,巨高级的橡皮,都被我切成小块当‘导弹’了!我真的很后悔……”
  “你说得对,我们都该向满菊学习!”看着这些孩子,我的心里也是热热的。
  谈起自己的愿望,满菊对我们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读完初中。但是……家里太穷了,可能……读不起了……所以,我祝愿,我周围的同学都能读完初中!”
  听了这句话,我们每个人的鼻子都酸酸的,为她,也为自己。
  当采访团的汽车准备离开村子时,我在送行的人群中看到了满菊,正在向我们挥手。我急忙跳下车,挤到她身边,拉住她的手:
  “满菊,好好念书!一定要上中学!为了所有的女孩,也为了咱大别山,一定要争气!学费我给你出!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就住到我家来!”
  满菊眼里闪着泪光,使劲点点头,小手却紧紧地拉着我,不肯松开……
  回到北京后,我仍然一直惦念着这个大别山里的小姑娘。
  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喜讯:满菊来北京了!她是来参加“希望工程”汇报会的。
  汇报结束后,罗田县教委主任陪着满菊特意来到了中国少年报社,报社的叔叔阿姨开大会欢迎了她。会上,小姑娘朴实而充满深情的讲话,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晚上,我又赶到满菊住的招待所,送去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运动衣、保温饭盒、书包、文具……都是半新的。这是儿子用过的,他听我讲了满菊的故事后,非要让我把他最喜欢的东西连夜送来。
  临走时,我又塞给满菊50元钱,让她给爸爸妈妈捎点北京特产。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满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第一句话是:
  “知心姐姐,我多想喊您一声妈妈呀……”
  就这一句,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满菊在信中告诉我,爸爸妈妈听说了女儿在北京的经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同时一再嘱咐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报答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最后,满菊写道:

//

………
培养孩子的勤奋努力(3)
………


  “知心姐姐,假期我就去山上采草药。您的钱,我一定会还给您的!”
  面对贫困,你要矢志不移。
  有抱负才会有毅力,有毅力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成功!
  无论上学的道路有多远,无论上学的路上有多难……只要目光远大,胸怀大志,希望的终点便离你不远了!

//

………
训练孩子的想像力(1)
………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次序,即所谓的学术性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今天,人类十分重视对右脑的开发,而开发右脑,发挥创造力,主要是运用想像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几乎无人能与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比,他在科学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然而,谁能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代竟然常常被斥为“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来“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像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结论是:“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画画,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想像力的重要途径。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其中写道:
  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定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孩子虽然画得“一塌糊涂”,但十分高兴。画完之后,只问老师“好不好”,而从来不问“像不像”。黄博士说:“回答‘像不像’,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是指创造得如何。”
  黄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小学美术老师达琳曾来中国云南作学术交流。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达琳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
  达琳给中国孩子出了一道题:《快乐的节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圣诞树,而且画得一模一样!她仔细观察,原来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的一幅画里有棵圣诞树!达琳把墙上的画遮起来,要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令达琳感到吃惊的是,那群孩子竟然抓耳挠腮,一副茫然的样子……达琳老师不得不又把墙上的那幅圣诞树揭开……
  这个真实的故事的确令人深思。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在学画画,问题是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是用“眼”画画,还是用“心”画画?这可能就是模仿与创造的不同点。
  我很同意黄博士的观点:模仿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虽然技艺越来越高,可想像力却越来越差。他的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画画,正是在“心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胡明亮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画。30分钟后,全班36名同学创作出37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子太富有想像力了!”
  孩子们都画了些什么呢?胡老师把同学们的作品带给我。
  赵亦鑫画的是《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铁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泪。
  陈溪画的是《不准动!》。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准一只流泪的小鸭子。

//

………
训练孩子的想像力(2)
………


  李佳画的是《水污染》。小鸭子从被污染了的河里叼起一条小鱼,而小鱼只有骨头架子,小鸭子伤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触景生情》。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前,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我想,如果我们的美术课都能像胡明亮老师这样教,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人类的发明,都来自大脑。一个奇妙的主意怎样才能产生出来呢?这就要张开想像的翅膀,打破原有的模式,学会重新组合,把不方便变为方便。比如:
  改变的方式。把两辆汽车摞在一起,改成双层,让它的容量加倍,也可以把汽车减半、扩展、切开、拉长等。
  代替的方式。用小球代替钢笔尖,制造出圆珠笔;用互联网代替传统的通讯方式。
  重组的方式。把耳机和收音机组合在一起,成为“随身听”;把商场和地铁车站连在一起,地铁的出口也就是商场的入口。
  我向全国著名少先队教育专家段镇老师学了一招:加一加,减一减。比如,在一个圆圈上加点儿什么,能变成什么?
  我曾经去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让孩子们做这个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五个圆,让五个孩子上来画。结果,城里的孩子画的多数很复杂:向日葵、小花、小孩、钟表、太阳等。而农村的孩子画得却较为简单,比如圆上加一竖——梨;圆下加一竖——气球;圆下画一横——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圆中画一个正方形——铜钱;圆上点上很多小点点儿,一个男孩告诉我——芝麻烧饼!
  新知识、新技能怎样才能学得快呢?有一个成功的做法:进行“形象训练”,画脑图——把全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