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零人三部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柒零人三部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要走,今天也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足够敬业,但我觉得自己在工作时很认真,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下班后特讨厌加班,尤其是不付薪水的加班,占用我好多的业余时间,因为还有很多的事要去做,还要去写诗歌、小说,编织自己的梦想世界。不管我换了什么样的工作,我的作家理想始终不变,梦想写出像《西游记》、《指环王》那样的经典幻想小说。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典型的职业与事业分离吧,也许就是我始终没有在哪份工作上获得特大成功的原因。但我不能改变梦想,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既然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下班后就更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跳槽与改行(2)
在快节奏生活的大都市,跳槽和改行会不断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最好的跳槽是越跳越高,不断升职;最好的改行是越改越适合自己,越改越理想。只有热爱工作,才更容易在其中取得成就。我无法预见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只希望在不断的跳槽与改行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更希望能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有一天让理想与现实合而为一,真正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

三十而立(1)
记得五年前的一天,我在公司财务部被老板目光扫过的那一刻,老板竟然喊来隔壁的同事,来辨认我的脸色是否比一般人难看?我当时十分诧异,心想:老板啊,你的关心和敏感让我如此恍然!这些天正值北京沙尘天气,上班路上顶着寒风,嘴里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过敏性鼻子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表现个性,确实影响着身体状态,可更为关键的原因还真是内心这份久违的不安,居然也逃不过老板精明的眼光。我正在犹豫着人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果断“驰骋商海”?也许正是那一刻,最终促成了我的决定。
  来公司两年了,每天匆忙奔波于汹涌的人流之中,这份虽然收入不菲,却平淡乏味的工作已经消磨了我大半的激情。不时追忆起年少的往事,在蓝天下游戏人间,清新的空气让你吃饭香,睡梦甜,童真知趣的心灵在不经意间随着时光的流逝竟已渐渐淡忘!
  什么时候才能自由呼吸?27岁那年我经常责问自己,三十而立的影子依旧那样模糊。30岁男人的魅力应该在于坚定而有所追求,人的一生总要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我意识到放弃眼前,或许未来将得到更多,就算不然,相信也不至于流浪街头。生活为精彩而荣耀,叛逆求稳的心理,就是求证自己思想有多远,能走多远?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我不想保守得让自己长期沉浸在梦境里,以致失去了体验自身价值的能力和机会。于是,经过几番思想周折,我交接好手头的工作,毅然辞职,满怀激情地开始投入到自己创业的生涯中……
  说起后来创业的经历,感受颇多,从筹集资金,公司注册,找项目,招兵买马,到公司的运营,身兼数职,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所有事情都得事必躬亲。现实中几乎没有比创业更艰难的事情,我每天忙于处理公司驳杂烦琐的事务,其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在矛盾煎熬中得以解决的,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思想压力和资金风险,每天要调整好心态,不仅激励自己,还要鼓励员工,和自己对话,和员工谈心,与客户沟通。
  7个月过去了,5、6个人折腾了大半年,财务报表反映还亏了10来万元。按机会收益计算就更不划算了。竞争是残酷的,市场不同情弱者,在看不到曙光的煎熬中,有些员工离我而去,其中包括我的亲人。在失落和无助的心境中,我慢慢体会到苛求他人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残忍,所以必须学会包容。别人可以不理解你,但你要理解别人,同时还要具备理解别人不理解你的能力。当然,这种心境需要创业者们特别的岁月积累才能悟得更深。
  都市的道路,人车汹涌,华灯初上,辉映而至。当时我凋零的心情与都市的夜空极不和谐,过去上班时的那份轻松似乎格外令人留恋,手持驾照已经四年了,每当年检的时候心里都嘀咕是个负担。还有我这鼻炎,每逢季节交替的时候总是如期而至,看过不少医生,都说过敏性鼻炎是种富贵病,很难根治,建议适当营养和休息来提高免疫力。没想到穷人也会得富贵病?看来不努力致富连穷人部落都要嫌我装蒜,那样我可承受不起啊!
  多少次的反复思索、天人交战之后,总算梳理好心情,把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彻底清空,在面对逆境的时候给自己注入更多的自信和坚强,这种自信和坚强来自于内心的信念。我对自己说,哪怕公司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义不容辞地坚持下去!创业虽苦,亦能分外体会到每一次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欣慰,每天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情。就这样,我每天都在遇见问题中思考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从纷乱繁杂的事务中提升自己,反复中渐入佳境,更多的思想付诸行动,更多的力量积极投入……
  经历风雨后总会看到彩虹,三年后,我终于三十而立。当初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物质上的满足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不难想象富人部落那种富在心态上的超脱。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现实中别再刻意追求“成功”而枯萎了自己,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在忙碌中感受充实,在平淡中体验真实,在困境中彰显智慧,在紧迫中表现从容,在宁静中品味幽雅,在生活中享受幸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来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回报。我想:这应该是人性的自我完善之道。通过创业,我炼就了一般人难以炼就的心态,悟出了为人处世的虔诚,在责任、利益、公德面前理性把握;现实中无论你身在何处,从事何等职业,你都有理由选择好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这也是我创业以来收获的最大的财富!
  

三十而立(2)
这些年,我要感恩于家人和朋友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那些逆境中帮助我磨练意志的人;感谢我们的团队风雨中与我同行;也感谢出版界的好朋友给我这个述说的平台,和大家一起分享走过的心路历程,经历在实现自我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喜悦,演绎70年代人的创业梦想。
  创业的路艰难而漫长,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为着背后那多少期待的目光,多少由衷的祝福,让我们永葆激情,将创业进行到底!
  

病入膏肓(1)
入睡是件痛苦的事,特别到了夜凉如水的清秋。与失眠不同,侧靠窗前遥望月色,从玻璃的反光中映出来的脸堆满了遐想。那个被称作moon的天体是早前离“神六”更近的星球吗?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正浓,也许待到古稀之年,有望听到美女登月的新闻。为此,我不舍入睡,如果清醒和沉睡都将接受时光流逝的事实,我宁愿选择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见证时间流动的痕迹,即使是死亡,我也愿意清醒的死去,哪怕死前那一刻痛苦异常。
  起床是件更难受的事,特别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里,早上的时间人们大概都没空感受自然的清新,至少我的时间是争分夺秒地全用来睡觉了。也许是今年坐了太久的办公室,脊椎尾骨一圈最近一直呈酸疼状,任何需要腰部以下运动才能完成的动作都进行得相当吃力,起床更是件麻烦事。好不容易费尽力气总算喘进办公室,一天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Branchmeeting每周一次,说实话,我觉得还不如早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至少能使人个个精神抖擞,听觉敏感,思维活跃。而现在的会议带着顶对事不对人的帽子,其实更像一场无规则的足球赛,谁能把球漂亮地踢进别家球门就算胜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鼓励新人尽快上位的好平台,牛犊们的满腔热情对应我这种走马观花的老马真可谓浓淡两相宜。仔细看着一张张热血沸腾的脸,就像看到前方又一排漂亮的浪花在奋力前冲,有他们就足够吸引旁人的视线了,而我乐呵呵地在一边偷点小懒,晴天晒晒太阳,雨天感叹悲凉,适时指点一二,作为前辈使他们对我心存感激足已。
  报告还是要照做,属于份内的工作可不能含糊,痛苦仍在持续。每天堆在公文材料、调研报告、项目方案里,码字游戏已烂熟于心,曾经试过一个晚上赶三份报告,困到睁不开眼时索性只用手工作,闭眼慢思维,临到早上审稿时,发现出错率居然还在10%以下,才突然觉得原来人的确可以在极限状态下超水平发挥,从此以后我很心安理得地在自我评价栏填上“可塑性强”的字眼。有一阵子头晕得厉害,起床就犯恶心,身体掌握不了平衡,是不是写报告引起的还未经证实,但经常在写作状态中觉得眩晕是确实的,仿佛大脑变成盛满血浆的桶,这血就在里面荡呀荡的,不晕才怪。
  也经常会出门调研,近的可以步行就在市区里跑,远了就要出城,飞机来火车去的,可人的状态此时却异常的好。为了尽快完成商务工作,我宁愿吃平日里打死都不肯吃的食物,住或许看了就让人犯恶心的人住过的department,即使是风餐露宿也只为了一个原因,留下最后一天哪怕几小时时间给自己好好感受一下另一个城市的个性。所以我通常用businesstraveling注解我的公差,直译为商务旅程,也算是理直气壮地因公循私。只是每一趟businesstraveling回来身体都会出现短暂的异常,比如感冒(只发烧不流鼻涕那种),或者拉肚子,最严重的一次是持续3天的上吐下泄,那是从为期53天的云南之行回来以后。所有的症状只在见完医生,打完吊瓶以后停止,无一例外。妈妈说这是我在外面带回细菌受了感染,可为什么一定要回来才犯病呢?是不是异乡更需要我?每次回来以后我的心情都会一落千丈,因为魂好像丢到了别处,反正不在办公室里。
  为了调整心情,我不停地更换屏显、msn图片、手机铃声、mp3歌曲,挎包、项链、丝巾、腰带,衣服、裤子、鞋子、袜子,甚至内衣的款式和颜色,可新鲜感以每个更换周期三分之一的速度递减,最后由习惯导致的结果就是麻木,毫无悬念的改变就像漂亮杯子里盛满的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
  昨晚去见了一位医生朋友,向他诉说了我的种种状况,并就这些现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四个字,病入膏肓,我把它作为题目写在了前面。很多人说,生活在这个时代很难获得真正的健康,欲望太多,诱惑太大,人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科技越进步,离健康似乎就越遥远,好在奇迹依然存在,只要还有动力,路始终会有人走下去。
  

病入膏肓(2)
所以,我对着镜子说:“你呀,爬,也要给我爬到终点。”
  

和莫奈一起赏花(1)
“小资”这个说法早在几年前就臭了大街,紧跟着的“BOBO”连同《格调》那本书也早被踹出了流行话题的圈子。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它们继续泛滥或腐烂下去,因为如果社会的发展不能像“神六”那样直冲云霄,一个群体或是一个阶层在时代的舞台上就消失不了;只要它们存在,就必定要发言;自己说自己,也被别人说。所以不管是香还是臭,这股味道暂时消散不了。
  和“小资”经常相提并论的,还有“中产阶级”这个说法。虽然目前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统计局还是各种媒体,都不能就中国的中产阶级给出一个明确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至少还是可以从不同来源得到不同的数据,以对中产阶级的标准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说个人年收入3~5万美元,在北京、上海或广州拥有100平米以上的住宅,开“别克”以上级别的车。“小资”却很难定义,它的标准更加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你可以说一个人很“小资”…因为她恨不能一天24小时泡在星巴克里,第一百次地阅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不能仅仅依据她的月工资来决定她是否“小资”。一个月挣两千的人可以大方地把收入全都花在打车和派对上,成为当仁不让的“小资”;而另一个挣六七千块月薪的人却可以小心翼翼地做着“城市平民”。有充足的数据说明,“中产阶级”暗示了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缺乏数据参考的“小资”阶级,却更多地关乎于一种风格和情调。
  具体到我所处的70年代生人这个群体,诞生于70年代初期的那批人,因为他们社会“中流砥柱”这个身份的日渐巩固以及一定时间的积累,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