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 生活 枯燥 理想 课本
进步 子弹 药品 质量 右面
柏拉图曾经说过:“方法是记忆的母亲。”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千万不要吃 惊!把这些事物变成荒谬的心视图像吧!
首先你要在心里找到第一个事物“高兴”的图像,很容易想像我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 这时,你不只是看到高兴这个词,而要看到人们高兴时的表现,他们为什么高兴呢?接下来 ,我们再联系第二个事物“生活”,噢!对了,他们是为自己的生活而高兴,那么为什么生 活值得他们高兴呢?依次类推,你再联系“枯燥”,便可知道答案了——生活没有了枯燥当 然值得高兴。生活之所以没有了枯燥,是因为我们有了理想。不错,这时,你就可以轻松地 记住“理想”这个词了,并且它们的顺序你也记忆得相当准确。顺此下去吧,在此自不必多 费口舌!
或许你会认为这里列举的事物原本就存在一种事先预定的逻辑,那你就错了。你可以随 便举例,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挖掘就需要我们动脑子了。但是强调尽可能使其特别化并不显 得过分,当然,你也用不着停下10分钟去发现毫无逻辑性的想像,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首 先闯进你脑子里的荒谬想像是最适用的。当我们用这种方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块儿时,再 稍稍做一些修改,便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了,或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一种推理。这样 最能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经久不忘。
当然,这种大胆的记忆方法还有一个更加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会自动地为你工作,当你 只想起其中的一个时,你可以通过这种推理自动地将其前后的或相隔甚远的一些事物联系起 来。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在空闲时间里做一些相关练习。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要 求自己去这样记忆,而是在学习中,我们觉得那些枯燥的,但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非常有帮助 的,我们就要尽量开启我们的思维,接纳它们。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用同样的方法背记一些 数学定理,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超级记忆力训练法 第一部分(22)
不过,多掌握一种方法终究是好事,相信它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快乐。
想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和发展的,并以实践经验和知识为基 础。同时想像的内容和水准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正如同俄国大文豪 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想像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主要的是用形象来思维,是 一种‘艺术的思维’”。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想像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把它分为无意想像、再造想 像和创造想像三种。
(一)无意想像
通常它会发生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半睡眠状态。无意想像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想像。相对 而言,有意想像是比较高级的想像,是依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像。这两种想像在一 定的条件下常常可以互相交叉、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它们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 作用。
(二)再造想像
例如,当我们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词时,就在头脑中形成一幅 美丽的草原画卷;当我们看《红楼梦》时,脑海中便随之产生了宁、荣两府中的各种人物形 象及其活动的情景等。这些就是再造想像所产生的结果。但这些再造想像中的事物形象并不 是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却带有自己的创造性成分。为了有效地、正确地进行再造想像,必 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善于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其次,要善于精细准确地观察有关资料等;
再次,要善于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我们接受知识,理解教材时,这种想像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要通过再造想像去接受或 理解教师的讲授和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自己从没有感知过的,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 具体、鲜明的一种全新形象。同时,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或学生缺乏想像力,则会影响到教 学效果。
(三)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并不依据客观现实,而是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 一种思维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奇特,如文学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技术革新等都是 创造想像的具体表现。
创造想像与再造想像都是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的重新加工改造事 物的形象。虽然两者都含有创造性,但创造想像明显要多于后者。
创造想像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 的。缺乏创造想像便没有艺术创作、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可言了。
有效的创造想像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要储备丰富的表象;二要善于分析和综合。
不要以为想像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其实想像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举例如下,记住下 面10个词,要求按原来的顺序写下来。
火车 河流 风筝 大炮 西瓜
黄狗 闪电 街道 榕树 玩具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我登上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火车经过河流,河流上飘飞着一个大 风筝,风筝上画着一门大炮,大炮的炮口里打出一个西瓜,西瓜打到黄狗身上,黄狗跑得飞 快,像一道闪电,跑到街道旁边的一棵榕树边上,咬住了榕树下的一个玩具。
现在,合上书,在头脑中回忆这个想像出来的情节,检查一下自己的记忆效果。
怎么样?你一定全记住了,这种想像力的发挥在许多人身上是立竿见影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超级记忆力训练法 第一部分(23)
也许你会说,10个词,硬记也记得下来了。是的,完全没错。但如果数量增多,可就不 一样了。不信,增加到20个或30个,你再试一试。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像在写奇幻小说,或者拍科幻电影一样,自 己导演出一幕幕生动而有趣的画面。
不过发挥想像力也不能过于天马行空,这里也是有“诀窍”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诀窍 ”,想像取得的效果将会更好。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动态法
所谓的动态法就是使静态的事物动起来的想像方法。动态事物比静态事物容易吸引人。 人们愿意看电影而不愿看幻灯片,儿童喜欢电动玩具而厌烦“老古董式”的玩具,霓虹灯在 广告宣传上的应用,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要记住“鸟”这个词,栖息枝头的物象就远不如展 翅飞翔的物象深刻;要记住“老虎”这个词,卧伏酣睡的就远不如张牙舞爪的形象明晰。
运用这种方法时,不必顾及物象是否会动,要让自然界的静物统统动起来,如记“火山 、桌子、黑炭”三个词,可以想像火山的火苗飞喷过来,燃烧了桌子,把桌子烧成黑炭;记 “星星、汽车、高楼”三个词,可以想像星星跨上汽车,开着汽车前往高楼。
这样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运用动态法应该注意,凡是可以动起来的动作,最好使 用常态,否则容易混淆。还应该注意,必须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如记“蚯蚓、电话、面条 ”三个词,可以想像蚯蚓从电话听筒里钻入,又从电话听筒里挤出面条来。设想蚯蚓动,面 条动,电话就不要动了。这样,大脑在接收信息时才能避免单调的感觉。否则,都动起来, 反而影响效果。
——代用法
代用法就是甲事物取代乙事物的联想方法。甲乙事物之间的联想是记忆过程中非常重要 的环节。如果把甲事物变成乙事物的组成部分,或者乙事物变为甲事物的组成部分,记忆效 果就相当好。如记“皮球、火车、算盘”三个词,可以想像皮球代替了火车轮子在飞转,而 火车正行驶在算盘式的轨道上;记“蚕豆、笛子、白米”三个词,可以想像把蚕豆当子弹塞 进了笛子里,却从笛子里吹出了一粒粒白米。这样就会历久不忘。
运用代用法应该注意,甲乙事物的互相替代是有条件的,二者最好在形状、性质等方面 有相似之处。如皮球可以代替火车轮,但用电视机代替车轮就不合适,容易忘记。
——夸张法
夸张法就是把某事物夸大或缩小、增多或减少的想像方法。这个方法与修辞中的夸张法 差不多,好比用望远境看实物一样。如记“手表、黄瓜、溜滑梯”三个词,可以想像手表挂 在黄瓜上,从溜滑梯上滑下来;记“橡皮擦、手电筒、闪电”三个词,可以想像橡皮擦像电 池一样大,装进手电筒里,一按开关,手电筒里射出闪电。
运用夸张法应该注意,一定不要把原形混淆了,而要鲜明地突出其特征。你可以把一个 馒头想像为一座山,但这座山可不能是怪石林立的模样,而必须保持馒头的形状。同时,运 用夸张的词语最好与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结合法
结合法是使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机地或离奇地交接或结合在一起的想像方法。在两个信息 之间进行奇特的想像的时候,它们在大脑中的物象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记“牛、汽车”这两 个词,且不说牛的形状、颜色千差万别,汽车的种类、型号五花八门,单就是它们的相对位 置讲,我们就可以想像为:一只牛站在汽车顶上,一只牛从汽车门上车,一只牛驾驶汽车, 牛拉汽车,牛顶汽车,汽车撞到牛,汽车压住牛,汽车拉着牛跑等等,但如果联想为牛与汽 车并排站立,效果就不好了。
超级记忆力训练法 第一部分(24)
结合法就是打破两个信息物的单独性,使它们互相结合起来。比如上例,牛驾驶汽车、 牛头从汽车窗里钻出来的物象结合的非常好。当然还需要看前后相连的信息是什么,以便与 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几种方法是想像力运用到记忆上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时要灵活,可以把两种或 三种方法结合起来,随意运用,以形成清晰的物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条河隔断两地,如何才能从此岸到彼岸呢?往往通过桥梁来加以联系。要有良好的记 忆效果,就必须在所记忆的内容与记忆结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换句话说,就是在记忆过程 中发挥想像力,运用联想。
到底什么东西才能充当联想这座桥与记忆彼岸的交接口呢?即什么因素使联想与记忆交 汇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在三个基本的联想规律中找到答案。这三个规律起初是由亚里士 多德提出的,后来由阿克纳斯总结而成。
第一个规律是“ 类似或相似规律”,是指相似于某些方面的其他印象容易记忆。换句 话说,就是两个相似的事物容易通过联想把它们连结在一起。想想看,是不是太阳和月亮、 江河和海洋、伏特与电压比较容易同时进入你的记忆里。
只要稍微观察一下语言现象,就会发现词语有同义或近声两种类似出现,例如“貌美” 与“冒昧”,或英语中的“bear”与“beer”等,便是近声类的词;而“teacher”与“tut or”、“like”与“love”、“荷”和“莲”,以及“手机”和“移动电话”属同义词。
第二个规律是“相对规律”,是指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一个是以另一个的存在为前提 。于是,我们便容易由一个想到另一个,如“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和“上行下效”等 ,其中的“黑”与“白”、“是”与“非”、“上”与“下”。
第三个是“邻近或连接规律”。意思是两个事物在时间、地点或意义上有连续发生或存 在的印象,这样也很容易由某一个联想到另一个。例如“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牛顿 ”和“三大力学原理”、“父”与“子”等等。
上述的相似、相近及连接或邻近等规律,都属于意义上的规律,即最直接、最根本的规 律。
此外,还有第二层延伸的规律,如“新近规律”、“ 重复规律”及“趣味规律”等等 。
“新近规律”指的是最近所进行的联想比更久以前进行的联想有更深刻的印象;“重复 规律”是指反复记忆的次数愈多,记忆得愈牢固,这主要是呈现在背课文或记英文单词上; “趣味规律”指的是愈有兴趣或愈有趣味的联想,可以记忆得愈深。
联想是我们思维的活动、扩展以及合理的组织,其结果是与某一事物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出现在脑海中。例如,在我们小时候学地理时,一定听老师说过澳大利亚地图像一块马蹄铁 的形状,于是我们便把地图的形状与马蹄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