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好莱坞的银行家摩根。根据这个计划和以后我们将要述及的条件,德国电影界获得了美国资金的支援,可是却被迫接受它的主要名人沿着刘别谦、布科维茨基、波拉·尼格丽和剧作家克拉利在1923年走过的道路,前往美国工作。因此,导演茂瑙、莱尼、亚力山大·柯尔达、路德维希·贝尔格、杜邦,演员康拉德·伐伊德、丽亚·德·普蒂、尼格丽,制片人庞茂以及一批著名的剧作家、摄影师和美术设计师,都陆续到了好莱坞。但是美国电影并没有从这大批移居到美国来的德国电影工作者身上获得很大的好处。柯尔达继续制作一些商业性的影片,杜邦摄制的影片完全失败。只有莱尼和茂瑙是特殊的例外。
莱尼在好莱坞是“恐怖片”的创始人,这种新的类型片至今还在好莱坞流行着。《猫和金丝雀》和《最后的警告》两片远逊于他以前摄制的《蜡人馆》,但故事情节很紧凑,并科学地利用了摄影机的移动和照明方法。莱尼死于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
茂瑙的影片《日出》和斯约史特洛姆的影片《风》一样,乃是从欧洲迁到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们所摄制的稀有的杰作之一。这部影片是由卡尔·梅育根据苏德曼的小说《狄尔西特的旅行》改编成剧本的。布景设计师是德国人。虽然演员珍纳·盖诺和乔治·奥勃伦是美国人,可是这部影片几乎毫无好莱坞的色彩。茂瑙以他冷静的果断和精练的美学,把照明、布景和演员的演技组织在他所想表现的构图中间,这种构图与1900年的艺术照片颇相近似。移动摄影的熟练很令人惊奇,尤其在影片开始时,摄影机毫不费力地移动着,表现主人公在大雾和泥沼里奔跑。以后影片在表现主人公乘电车从乡间前往城里的镜头上,也是一个技术上的杰作。影片的主题描写一个丈夫企图杀死他的妻子,但最后两人又言归于好。
这部影片中也含有一些茂瑙始终不能缺少的人性邪恶的思想。尽管这部豪华的用形象来表现的歌剧很有艺术性,有时也表现了激情,可是它常缺乏人的热情。
继《日出》之后摄制的《四恶魔》和《都市女郎》,乃是完全迎合商业要求的影片。茂瑙为了逃脱好莱坞的控制起见,开始和弗拉哈迪合作,制作并导演了《禁忌》一片,这部伟大美丽的作品,我们将在以后再来讨论。在这部影片还未上映之时,茂瑙不幸在一次撞车事故中丧失了性命。
欧洲电影的这些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影片《大检阅》获得的声誉,使多产的导演金·维多能够自行选择影片《群众》的题材,并且能够不受拘束地导演了他和J.V.维弗、哈莱·平所共同编写的剧本。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职员,梦想摆脱他平凡的生活,极力往上爬,结果跌下来,成了群众中象一粒砂子那样微小的平凡人物。
在这部影片里,德国学派的影响要比斯特劳亨的影响更为明显,它表现在展示摩天大楼和标准化的办公室镜头上;表现在那个试图煽动群众的人倒退着走路的象征性姿势上。在最后一个镜头里,维多让人们象从一面镜子里看到的那样看见一个马戏场里几百个观众为一幕愚蠢夸张的喜剧所倾倒的景象。这部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它是唯一一部在表现浴室的镜头中可以看见某些私人享受设备的影片。
但这种自然主义并没有使这部作品不时陷于夸张的象征主义。这部不高明的影片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悲观主义,对社会和被表现得懦弱庸俗平凡的个人都表示绝望。它和别的灰色影片一样,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
在《群众》这部影片遭到商业上的失败以后,维多退而在《公民凯恩》一片中扮演教苏珊·阿历山大唱歌的教师。他成了女演员玛丽昂·台维斯的忠实导演,这位女演员并没有什么才能,可是她的情人、报界大王赫斯特(《公民凯恩》即是以他为原型),却硬要把她变成一个出色的明星。自视不凡的维多在这方面缺乏斯特劳亨那样勇敢的不可调和的精神。
生长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弗兰克·鲍沙其,没有维多在摄制《群众》一片时的那样高的雄心。但他在当时号称“理想的一对情人”——珍纳·盖诺和查尔斯·法莱尔所主演的一些影片中,却是一个善于表现柔情蜜意和内在感情的诗人。法国人对于他在《七重天》一片中所表现的这些稀有的优点很难领会,原因是因为这部影片把巴黎描写得过于幻想了。相反地,《河》这部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影片,在法国却大受欢迎。在同一时期,《每个港口都有一个女人》这部影片在法国也受到欢迎。这是一部描写水兵粗野生活的影片,饰演女主角的路易丝·布鲁克斯由此崭露头角,成了一个国际明星,后来做了派伯斯特的影片中的基本演员。这部影片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它的导演霍华德·霍克斯当时还是一个新手,从这部影片起,他开始了使他置身于美国优秀电影导演的事业。
柔情和幽默使保罗·费乔斯的《孤独》一片获得成功。这位年轻的匈牙利导演在欧洲开始他默默无闻的事业,到美国后因试拍《最后时刻》这部影片而成名。《孤独》一片从某些快速蒙太奇和迭印的效果上来说,很近似先锋派的作法。但这部影片主要是对美国一些小职员在科尼岛上的杂耍场中消磨一个假日下午的情景,作了生动而有趣的描写。这种描写的动人和自然,使这部作品大大地超过那些粗制滥造或庸俗地描写风俗的影片。但费乔斯却不能进一步发展这种好莱坞少见的优点。他在摄制了一些平淡无味的商业性影片以后,就到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担任导演,以后在瑞典成了一个纪录片制作者。他最好的一部有声影片《匈牙利女英雄玛丽》,是在国际资本的协助下,在匈牙利拍摄的。这部影片是由安娜蓓拉主演,后来译成四国语言。1938年,他又在泰国为一家瑞典影片公司摄制了一部名叫《一把米》的影片,片中他应用了弗拉哈迪的手法,但人们却看不到《孤独》一片中那种丰富的人情味;这部影片可说是象一个全无热情的学生所作的作业。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对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当然,主要导源于麦克·塞纳特的光彩夺目的喜剧学派自当别论。除了卓别林因他的天才已超出这个学派之外,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无庸争议地是勃斯特·基顿,他是自己的长片的创作者。不动声色的表情,非常准确的模拟动作,使他能够以极少的工具创造他的喜剧天地,在他最后总是利用其不真实的动作的人物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经过三十年的时间,基顿成为一个著名的典型喜剧演员,而他的竞争者如哈洛德·劳埃德则不象他那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两件接着发生的大事结束了这个时期:一是有声电影的兴起,另一是从华尔街金融恐慌开始的大经济危机。这两件大事结果造成电影创作者和演员的大更动,以及华尔街势力对电影艺术和电影企业的进一步控制。
事实上,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了。
第十三章 有声电影的兴起
有声影片并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远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方法。
在20世纪开始的第10年代里,法国亨利·约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经有了成就。同时爱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国,海普华斯、劳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国,麦格努森和保尔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也获得同样的成果。
但是,此时电影还始终停留在无声艺术的阶段。人们已知道如何将动作和台词同步起来,利用压缩空气来扩大声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剧院的6000观众都能够听见,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带有浓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到1914年,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留声机是从电话机产生的,而电话机本身则又是从电报机发展出来的。无线电报——和电影几乎同时发明——和以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李·德·福尔斯特发明)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于是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占有者。这些专利权当时被两大集团,即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的“A.E.G.——托比斯公司——克兰影片公司”所垄断。
“西方电气公司”曾向一些同样受摩根银行控制的美国大电影公司提议用它的录音方法。但这些公司对这种危及好莱坞霸权的有声电影不愿接受。
“西方电气公司”在失望之下,转而向华纳兄弟接洽。后二人创立的小影片公司当时方收买了“维太格拉夫”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个由15家影院组成的小放映网。
这两位制片人对于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来代替管弦乐队的方法很感兴趣。在他们初期摄制的有声片中,用“维他风”有声电影机发出的音响还只限于一些音乐和一些喧闹的声音。
“华纳公司”虽然和它的两个明星——男演员约翰·巴里摩尔及狗明星林丁丁——订了合同,当时仍处于将要破产的状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决定冒险摄制一部由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这部有声片的成功,对继续制作这类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华纳兄弟当时用最后的资本来拍摄这部影片,它聘请了游艺场的著名歌手阿尔·乔生,由没有什么名望的阿兰·克劳斯兰德来指导他的演出。影片剧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鲁希》有些类似,叙述一个贫穷的犹太歌手成名的经过,借这个主题,片中穿插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调。
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国的上映收入达350万美元,几乎接近于《宾虚》一片所创造的纪录。但后一纪录,不久就被华纳公司另一部由阿尔·乔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达到了500万美元之巨。好莱坞其他公司看到这种辉煌的成就,也开始寻求有声电影的专利权。威廉·福斯已经有了一种根据德国的发明转化出来的“摩维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电气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无线电公司也研究出一种“福托风”有声电影机,但受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财团为了利用这种有声电影机,特地在好莱坞设立了一家新的电影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这是把“百代影片贸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这些旧公司和一个很大的过去经营游艺场的联营公司——“凯斯—奥芬公司”合并在一起、并由各无线电公司(如“C.B.S.”、“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美国观众争先恐后地来观看这些音乐片,他们对于唱词和歌手嘴唇动作的完全一致,感到十分惊奇,但另一方面,这种新的技术却受到卓别林、金·维多、雷内·克莱尔、茂瑙、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无声艺术大师们的贬斥。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还和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发表了一篇有名的反对对白片的宣言。他们承认无声艺术已经接近尾声,利用声音是人们所希望的,音响能够使电影从字幕和迂回曲折的表现方法中摆脱出来。可是他们断定:“仿照戏剧的形式,把一个拍成的场景加上台词的作法,将毁灭导演艺术,因为这种台词的增添必然要和主要由各分离的场面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整个剧情,发生抵触。”这段话说明蒙太奇乃是电影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这一原则使他们认为音响的作用只是与“可看见的画面”形成一种“管弦乐式的对位法”,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于形象之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