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皓说新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伍皓说新闻-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厉以宁:是的。比如,关于人民币升值,经过这么些年的争论,经济学家们已经逐步取得了共识:人民币大幅升值对我绝对不利,人民币小幅升值利大于弊。媒体大力宣传经济学界达成的这些共识,就有助于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但如果报纸上一会儿说人民币升值好,一会儿说人民币升值不利,老百姓就被搞糊涂了,说不定还会丧失对人民币的信心,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学术争论无禁区,宣传报道要守纪律。
  那么,在经济学传播过程中,或者说媒体在报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学观点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些什么呢?
  厉以宁:经济学报道一是要准确,二是要经得起考验。“准确”是说,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学家一时一地的片言只语未必就是准确的结论。媒体不能觉得哪个经济学家权威、哪个经济学家说的话新奇就去报道,还要问一问这个说法有多少根据,是否经过实证。比如,有一些经济学家放言“中国的GDP水分很大”,媒体就跟着炒,但是媒体想过这个结论准确吗?我刚去过重庆,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跟我讲,他们统计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只能统计到农民寄回来的钱;农民吃的用的和没有寄回来的钱,都没有计入GDP;即使国有企业有一些虚报浮夸,但占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只会瞒报;国外是把家庭保姆的收入都计算在GDP之内的,所以美国经济学家说,如果你跟你家的保姆结婚,GDP就减少了,可我们的GDP统计保姆的收入了吗?所以据我研究,中国的GDP不是有水分的问题,而是实际的GDP还要大得多!报道不准确的结论,就是对公众最大的不负责任!所以,媒体对还拿不准的、或者个别经济学家未经实证的观点不宜公开大肆宣扬,要么发发内参是可以的。
  一方面,媒体时常传播一些似是而非、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真理最初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被多数人所认识。厉以宁先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股份制”的经济学家,因此有“厉股份”之称,但从股份制理论的提出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间仍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媒体往往又犯着“急躁、武断”的毛病,干着“扼杀真理”的事,还自以为是在“维护真理”。
  厉以宁:经济学报道的第二个要义,就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济学是一门需要较长时间来验证的科学,经济学的新闻报道能够没有“时间验证”的意识吗?经济学的研究究竟谁对谁错,是要靠实践和时间来检验的,媒体也不要匆匆忙忙下结论。媒体的报道要做到20年过后再来看,你这篇报道还是对的。股份制经过了20年,终于被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社会承认了,但是当年媒体批股份制批得可厉害了,全国媒体几乎一边倒,似乎我厉以宁就是洪水猛兽,是在搞“私有化”。那时候我借调在中央领导同志办公室,能接触到很多的内部材料,连内参里都是清一色批判我的。可20年过去了,媒体是否反思过20年前的这些报道?现在这么多满天飞的经济学报道,20年后还有多少是敢再拿出来自己看看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0年后,有多少经济学报道还敢再拿出来?(3)
实事求是地说,媒体也有媒体的苦衷。“新闻是易碎品”,媒体很难去考虑20年以后的事情,更多考虑的是明天我这条新闻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不过,新闻学理论中也还有一句话:“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作为媒体的编辑记者,还是尽力而为地多树立起“历史意识”吧。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说实话是很困惑的:在如何对得起眼前的读者和如何对得起历史之间,我们常常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厉以宁:经济学家的任务只能是提供利弊得失的比较,两害之间取其轻,两利之间取其重,供领导决策参考,代替不了决策,经济学是起这个作用的。而政治家的作用是掌握好“度”,不要过度。媒体的职责大约也是要把握好“度”吧。至少在传播经济学观点的时候,利弊得失都要向公众解释清楚,而不能一味地捧或者一味地杀。说“利”就百利而无一害,说“害”就百害而无一利,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历史的态度。
  中国只有一个股市还算是相对成熟,不像国外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也都很健全、完善,所以中国的股民多。股民多,也是近年来财经报道特别是股市报道走俏的重要原因。媒体对股市的报道万众瞩目,然而又极其敏感,当真是开不得半点玩笑。
  厉以宁:正因为股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媒体怎样报道股市,怎样引导股民,就最能体现一个媒体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当前最为迫切的,媒体要加大对股民的风险教育。我在广州的一个记者见面会上就公开说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宣传,股民千万信不得。害人哪!你尽报道什么老太太把本来要去看病的钱拿去炒股,马上大赚了一笔;报道什么夫妻俩索性卖掉房子、在股市旁边搭帐篷睡地铺炒股,结果没多久就赚回来两套房子的钱。报道这些事做什么?这是对公众极其不负责任的误导啊!可能有这样的事,事情也都是真的,但媒体只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行了吗?不是还有很多股民没有赚钱,甚至赔了钱,赔到倾家荡产,你为什么不去报道,这不也是真实的事实吗?国家出台印花税,媒体又大嚷股市的寒冬来了,“熊市”开始了。你弄明白国家出台印花税的政策调控意图了吗?不是要打压股市,而是为了限制股民频繁倒手交易,引导股民着眼于中长期,真正“投资”于股市而不是“炒股票”。很多媒体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弄懂,就在那里瞎嚷嚷。股民要是看了你的报道跳楼了、自杀了,媒体是不是谋杀?!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个别和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新闻学关于“新闻的真实性”理论确实解决不了“新闻选择”、“新闻取舍”或曰“新闻过滤”的问题。可悲的是,新闻又从来是只喜欢个别不喜欢一般,只喜欢特殊不喜欢普遍,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理念使然,而这个理念又向来是被新闻学当做信条的,对编辑记者浸淫已深。要解决新闻过滤上的这个问题,还得靠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厉以宁:新华社、人民日报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相对来说还比较客观公正,而一些市场化的财经媒体对经济学、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报道确实值得商榷。缺少媒体自律的经济学传播不仅搞乱人们的思想,因为完全不负责任的报道搞垮一个企业、搞垮一个产业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海南、广东“香蕉事件”,一篇“香蕉致癌”的假报道,就使得整个香蕉产业遭受致命打击,可怜的是蕉农啊!可我还时常听到一些新闻记者吹嘘自己的报道如何狠狠“收拾”了一个企业,如何把整个一个行业都“灭”了,以此来显示自己报道的威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新闻界实在应该反思啊!
  夜已渐深,天已凉。我还有满肚子的问题要向厉先生请教,但先生年事已高,也该让他早点歇息了。
  看来作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厉以宁先生并未厌烦与我谈论经济学传播这一“边缘话题”。他邀我去房间,拿出他夫人何玉春女士的摄影集——每幅摄影作品都有厉先生的亲笔配诗——郑重地签上他们夫妇的名字,赠送于我。“这本集子,你在书店是求不到的。每一本都由我亲自决定赠予。”厉先生慈爱地对我说。
  “其实我自己这辈子最满意的还是我的诗词。我的学生们说,我讲诗词比讲经济学讲得还好。”先生爽朗地笑着,“你下次到北京的时候,来找我,我送你我的诗词集。”
  大家就是大家。大家的学问都是相通的。我这个大学里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完全没有想到厉先生在古典诗词上竟也有如此高深的造诣。
  

记者要注意克服“单点思维”多一点“组合意识”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晴
  我问:如果你参加云南省民政厅的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种自然灾害的受灾情况,你会怎样写新闻?
  记者甲:我会原原本本报道会上通报的灾害发生次数、受灾人口、受灾损失等各种数据。做到准确无误是作好这个报道的关键。
  记者乙:在报道民政厅通报的全省面上的受灾情况基础上,我想还可以对上半年云南省发生的几次主要的、大的灾害稍作回顾。如年初的滇西雪灾、入春后的滇中大旱、6月份的宁洱地震等,做成像“新闻链接”的形式。
  记者丙:我想,除了报道受灾数据,对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应该作一些分析性的评述,对全省各地采取的主要救灾措施和产生的救灾效果也可以适当反映。只是不知道会上通报这些方面的情况没有?
  我的第二个问题:你参加民政厅的灾情通报会,写稿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再找其他部门也提供一些跟灾害有关的情况,或者在写稿的时候把你过去曾经采访到的和你通过别的途径了解和掌握到的其他部门提供的跟灾害有关的情况也写进你的稿件?
  记者甲、记者乙、读者丙:通常都不会想到要这样去做。
  我给记者们推荐一篇稿件,是《云南今年灾情偏重859万人受灾期待爱心》。这篇消息有一点很值得借鉴:组合意识。
  消息很短:
  云南今年灾情偏重  859万人受灾期待爱心
  记者从云南省民政厅获悉,2007年为云南省灾情偏重年份,截至6月14日,已相继发生的雪灾、地震、干旱、洪涝等灾害共造成全省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截至6月,云南已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冷冻、病虫害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中地震、干旱、低温冷冻和风雹等灾害尤其突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民生命安全、灾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截至6月14日,全省因灾死亡54人,伤病857人,饮水困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亿元。
  据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预测,今年下半年全省6大流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较大洪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中等偏重以上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比去年略有上升;环境污染事故比去年增加。
  云南省红十字会通过长期募捐救助平台“博爱捐助港”募集了不少资金并已相继对灾区进行救助,云南省民政厅等单位和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救助机制。目前广大受灾群众正期待着更多社会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有记者跟我说,不怎么样啊,很平常的一则短消息。
  “是的,并不是消息精品。”我说,“但短短4段文字,记者引用了三个消息来源: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云南省红十字会,把三个单位分别提供的情况有机地组合在一篇消息里了。”
  我问了这位记者,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从云南省民政厅灾情通报会上获得的素材,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对下半年灾情趋势的预测和云南省红十字会“博爱捐助港”为灾区募集资金的情况,是她前不久分别采访这两家单位时积累的资料。
  如果单写民政厅通报的灾情数据,消息实在很单薄,灾害协会的灾情预测和红十字会的募捐呼吁就更为单薄了,硬做文章也不是不可以,但消息的信息含量就少得可怜。而记者把这3条本来各不相干的新闻用“灾害”这一根主线加以组合,好歹是篇像模像样的新闻。
  可惜的是,记者下的工夫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能够将甲、乙、丙三位记者提出来的“药方”都予以采纳的话,就会形成一篇较有厚度的减灾报道。
  我把同志们对这篇稿件的“把脉”意见打电话转告已经去玉溪市采访的记者,她说:“是的,会议采访也要多走出会场去采访!”
  呵呵,她还记得我写过的这篇小文。那篇小文讲的是记者作会议报道,包括参加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报会,不妨跳出会场多下些采访工夫。
  从写作的角度,记者树立起“组合意识”,运用“组合式报道”的技巧,也有助于把报道作出彩。
  事实上,做记者的是不常有“组合意识”的,更多的时候是“单点思维”:采访哪个单位就写哪个单位,参加哪个单位的发布会就报道哪个单位介绍的情况,介绍的是哪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