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才写收信人姓名,跟西方人的习惯正好完全相反。
这说明什么问题?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以小见大,由近及远;而我们中国人说话写文章,都习惯先戴上一个大帽子,然后再举出事例来说明。
我体会黄女士说的意思,我们中国人这样的表达方式固然有开门见山、立场鲜明的好处,但多少会让人觉得你这“立场”是强加给别人的,虽然也不乏事实依据,但列举的事实都是为了去证明你事先已经预设的结论。在西方人看来,怎么都像是在“强词夺理”;而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先从小事讲起,层层递进,一件事引出十件事,一个方面引出多个方面,最后的结论是自然而然得出的,受众当然觉得要比我们说的“可信”。
我们的报道为什么总像是在“强词夺理”?——浅谈中国记者和西方记者的差距(2)
随手翻翻我进藏途中从飞机上带下来的那份《成都商报》,这种“导语戴帽子,然后才说事”的新闻叙事方式还真是不少,如一则《乱享公交优先权司机遭处罚》的消息,从标题看应该是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但其导语就是先戴上一顶帽子:“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交管部门在城区道路专门设置了公交优先道,并制定了严格的通行规定,然而,这些公交优先车道目前却经常被一些图方便的社会车辆占据。”在“帽子”之后,记者才开始讲“昨日下午”十余位侵占公交优先道的违法司机被交警现场处罚、教育。
《南方都市报》算是国内比较新锐的媒体了,因为一位同门师弟在那里做副总编,所以一直比较关注这张报纸。今天的《南都》上,我也看到有这种“先结论,后叙事”式的新闻,如一则讲看病将不再排队的消息,就是先给出一个“长期以来,排队挂号、排队取药和排队缴费一直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的焦点”的结论,然后再讲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为解决看病排队问题推出的措施;一篇题为《如何面对“捂盘”?曝光广州开发商“捂盘”六大招数》的深度报道,文章一上来也是先扔给读者一个硬邦邦的结论:“在上涨迅速的楼价面前,广州市场上的囤货惜售现象也愈演愈烈。记者近段时间以来通过观察了解到,与早期取得预售证之后迟迟不公开销售不同的是,部分开发商的捂盘招数已经升级换代。”
应该说,在国内读者看来,这种表达方式并无不妥,因为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的;但如果对西方人去说,他们就会认为你武断、主观了:你还没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凭什么就先要我接受你的主观判断啊?!
黄女士认为,受“大处着眼”思维定式的束缚,我们对外报道的选材往往出现“大而不当”和“大而空”的问题,如“青藏铁路开通一年西藏迎来旅游业空前繁荣”这样的题目,我们觉得是可以讲给老外听的不争事实,但西方人是不情愿一上来就接受这样空洞的结论的。西方记者的笔下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标题,他只会很婉转地讲一个旅游者西藏之旅的经历和观感,让读者自己得出青藏铁路给旅游带来了便利的结论,而不需要记者去把这样一个结论强加给读者。
我赶紧看了一眼自己带到会上来准备汇报的云南藏区报道选题计划,果真有几个是这样的“大而空”的题目,如“云南藏区农牧民从生物资源开发中受益”。我想,如果是西方记者来做这个题,一定会选择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来说,而绝不会在标题中就给出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论。
我略加思索,将这个题目悄悄改成了《被一株兰草一朵山菌改变的云南藏民》。“兰草”指兰花产业,“山菌”指松茸产业,这样就比笼统地讲“云南藏区农牧民从生物资源开发中受益”要具体、形象得多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1)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昨天傍晚才从红河赶回昆明,上午参加了社里的一个电视电话会,下午武警云南森林总队来了人,接我去给他们的宣传干部做个讲座。
负责跟森警部队联系的记者秦晴陪我过去,这个讲座也是她替我应承下来的。刚下乡回来,累得要瘫,何况还安排了晚上要飞香格里拉去作报道选题调研。但是秦晴说:“不行啊,我都答应人家了,总队把各州市支队的新闻宣传干部也全召集上来了。你不去,我就太没面子啦。”
谁叫我曾经放出话:记者都要把各自分口的单位跑得跟自家人似的,需要我出面帮助“密切关系”的,一定义不容辞。为了秦大记者的面子,我只得委屈下自己疲惫的身子。
总队希望我讲讲新闻消息的写作,我想写作这玩意儿是要靠多写才磨炼得出来的,两三个小时怎么就能讲得好写作。《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这个题目是我临时想到的。
想到讲这个题目,完全是有感而发。“假新闻”是这段时间里全国新闻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其实除了“假新闻”,我们的媒体上还充斥着数不清的虽说不上假、但并无多少价值的新闻,我们权且称之为“垃圾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垃圾新闻”实在是浪费读者的时间、污染他们的眼睛。我衷心希望在座的宣传干部——当然也希望所有的编辑记者——不要成为新闻垃圾的制造者。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可以称为“垃圾新闻”呢?除了虚假新闻是当然的新闻垃圾,我还列举了以下21类。因为都是临时想到一条就说一条,也就顾不得孰轻孰重,去排列个先后次序了:
1。极端个别的事拿来发新闻。如,一高中生中暑昏倒,也居然出现在报端。法制报道中更是充斥着这一类对公众来说毫无意义的个案。有些跑法制口的记者,每天听一两个庭审,什么案子都写篇稿,就算完成了每天的发稿任务。
2。大家都在做、而你写的还不如别人做得好的事拿来发新闻。全军都在搞训练,而你所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工作并无特别新颖、独到之处,就不要写新闻。
3。并不新鲜的做法拿来发新闻。写新闻的人自以为写得很新鲜,不妨到网上用关键词搜索一下,你写的这些别的地方早就在这样做啦!
4。只有一个设想、还没有做的事拿来发新闻。有的宣传干部,单位领导一有个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写稿吹捧。这种事等做了且有了效果再报道也不迟。当然,报道公众关心的预告性新闻另当别论。
5。鸡毛蒜皮的事拿来发新闻。一个战士病了,另一个战士送他去医院;两个战士吵架斗嘴,班长出面制止了……如果这些事也当成新闻来报,报纸再扩100个版也不够。但看看现在的报纸上,这类鸡毛蒜皮的事还真不少。比如,八一前夕,连队搞个演讲比赛也上了报纸。
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2)
6。纯属日常工作、毫无新闻性可言的事拿来发新闻。不能把大众媒体当成哪个单位的“黑板报”。比如,一个森警支队对森林防火安全进行例行检查,这是支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值得报新闻。但是现在报纸上这类纯工作性的稿子偏偏还层出不穷。
7。只见数字不见事例的新闻。这一定是从单位的工作总结中摘出来的统计数字。不要以为数字就代表成绩,一篇稿子里如果出现5个以上的数字,读者很可能要被你绕晕。除了专门的研究者,没有人会去关心一堆枯燥的数字,你这种宣传其实是徒劳的。
8。没有任何消息来源的新闻。你无法交代清楚你的消息来源,我就有理由怀疑这条新闻是你编造的。非新闻单位的宣传干部写稿往往忽视交代消息源,因为他可能觉得写的是身边事,自己就是消息源,但请记住:读者并不知道你写的就是你本单位的事,署名的时候没有多少媒体会连你的单位名称都给你署上。
9。时效严重过时的新闻。严格说来,今天发生的事今天报是新闻,隔夜就不是新闻了。但是,几个月前、几年前发生的事,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写新闻,甚至为此闹出笑话的大有人在。几个月前你采访过的一件事,现在翻出来写新闻,其实你的采访对象在这几个月里说不定已经意外去世了,他还怎么“对记者说”啊?
10。炒冷饭的新闻。别的媒体已经大报特报过,或者你自己以前都报过不知多少回的新闻,如部队每个月一次的“士兵恳谈会”,如果并无新的发现、新的动态,就不要一报再报了。
11。吹牛的新闻。扑灭一次山火,本来是一个小火点,部队一去几分钟就搞定了,也要写成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知情人就会说:“吹牛了。”
12。形式主义的新闻。虽然推出了新的举措,但这些“新招”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迎合宣传报道的需要,就不要去写新闻。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媒体如果也助长这种形式主义,那就更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头脑发热了。
13。一味评功摆好的新闻。好人好事应该报,首长领导有方也可以报,但如果把新闻写成肉麻的“马屁文章”,读者肯定反感。
14。广告新闻。把新闻写得像自吹自擂的广告,或者广告做得像新闻,读者看完以后都会在心里骂:“白花我这么多时间去看,原来是个广告!”
15。照抄材料的新闻。有些记者离了现成的书面材料就不会写稿,但工作材料往往缺少新闻所需要的感性。照着材料写新闻,会识字、写字的人都会,还要记者做什么!
16。把常识当新闻的新闻。很多冠以“专家认为”“有识之士指出”的新闻,其实不少讲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过于低估读者的认知水平了。你写一篇“森警提醒,山火来了不要顺着火头跑”的新闻,意思就不大,因为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17。伪新闻。伪新闻也许不是记者故意假造的新闻,但是经不起推敲,传播的可能是并不正确的东西,如“耳朵认字”“气功催眠”“清水变油”这类的东西。这一类新闻严格说来也属于假新闻的范畴。
18。八卦新闻。尽管媒体正在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但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又何必把青春和生命浪费在名人明星们的打情骂俏、声色犬马这些事上。名人做出的对社会有益的事、说出的对人有启迪的话报一报也就行了。
19。空发议论的新闻。没有任何具体的新闻事实,通篇只有说教的新闻,写了也没多少人爱看,白白浪费报纸版面。即使是新闻评论,也要缘事而发。
20。无实质内容只有领导讲话的会议新闻。如果说党报不能不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不能不报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部门和小单位召开的会议、领导在会上讲的话,就别学着大领导那样去报道了。多报些领导们深入基层干的实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树立贵单位领导的良好形象。
21。写作一塌糊涂的新闻。进入“快餐文化”时代,办报质量下滑大约已无力回天了,但是希望写稿的同志们还是用点儿心吧,也别对付到通篇读下来不知所云、新闻“五要素”都省了、标题导语也不讲究了,甚至到了文不通字不顺、逻辑不清、语法混乱、错别字连篇的地步。
我一条一条细细数来,不知不觉就讲了将近3个小时。限于思想水平的局限,还不能穷其所有。新闻报道中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堪称“垃圾新闻”呢?烦请热心的读者们帮助我一一揪将出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1)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一上班,我就看到业务通报,有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对澄清新闻要一边研究一边做,逐步丰富认识,完善具体做法,以便正确及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晚间,有作者传来一条稿件。我收到后一看,正好是一条澄清新闻:《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
今年6月11日,香港海关发出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含氟)”中检测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并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随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
这位作者参加了今天下午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公司宣称,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是: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
发不发这条稿件我很是犯难。
牙膏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生活日用品,香港对三七牙膏发出回收令,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发出警示,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兹事体大。这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澄清,否认三七牙膏中含有二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