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得到热情的帮助。他已经真正爱上巴西人,不能与他们分割了。
由于谦逊而诚恳的努力,跟学生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每学期的期末选举最受爱戴的教授时,他都次次中选,竟连续获得模范教授达二十八次之多,这在巴西是史无前例的。最后,以终身教授离休,全职全薪,这在巴西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70年代的杨正民和刘佩兰。
在学生毕业典礼上,被选的模范教授优先,都坐在前面。鲜花美丽,掌声醉人。可以携带夫人参加,不善言辞的他,总是尽量避免太突出的位置。几年后佩兰到了巴大,对于别的宴会都无兴趣,常常缺席。唯独模范教授这个首位,她不肯放弃,每次都很早起来,穿戴整齐,陪伴丈夫,大大方方,潇潇洒洒,坐在前面,等着典礼的开始。她一生相夫教子,辛苦持家,在物质上从来没要过补偿。口齿笨拙的丈夫对于她,也从来不说句感谢的话。而到这个时候,却使她感到愉快,得到莫大安慰。她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补偿了。
巴大的教学风气影响很多人,正民夫妇的谈话内容也转到教育上来。他们回忆了传统家教的一些做法,分析了科学育人的好处,总结了教子成才的诀窍,使别的家长争相学习。
24循循善诱
外界的不良影响层出不穷。正民认为不应该让孩子浪费时间,做错误的选择和摸索。尤其是不能放纵他们,使其养成不良习性。父母要为子女提出目标,循循善诱,引领他们前进。
教育孩子不易,现代父母更难当,有许多困惑:管教孩子,怕他们讨厌;太严了,怕扼杀子女的天性;太松了,怕孩子变坏;毕业以后,怕找不到工作。如何解决这四怕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常任老师,要担当起教导、引路的责任,如何教育孩子呢?就是循循善诱,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思是孔子有步骤、有次序地引导学生。杨化宇说:“父母有训练孩子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唠叨。” 。。
第六章 奇遇纪实(7)
天天检查不放松,培养兴趣乐无穷。
正民与天下父母一样,都期望孩子们在学业上一帆风顺,事业上成功。他自知早期长期流浪,学校环境恶劣,文化根基不扎实。后来比别人多用了数倍的努力,才赶上别人。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他便十分重视他们的基础教育。
幼童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荒废学业。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功课差,不要紧,孩子大了会“上路”。正民认为应该抓一个“早”字,达到一个“好”字。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使他不烦呢?孩子们五岁入学,正民夫妇不管多么忙碌,总要每天检查他们的功课,发现不懂的地方,不急不躁,立即找出原因,加以纠正。孩子在小的时候,根本没有分辨能力。这个说喜欢语文,那个说喜欢算术。只要成绩考得好,兴趣便随之而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积极性就高了。父母应该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很重要,教育专家卢勤说:“天才是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创造出来的。”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一切学问,没有速成,要步步为营,要有个过程。譬如说有个孩子,算术不好,回家不曾做习题,上课听不懂,三次考试不及格,自然对算术失去兴趣。父母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唠叨催促,要他用功,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发生争吵。孩子自己也知道用功的好处,可是任他怎么努力,还是没办法听懂考好。加减法都还没弄清楚,怎么去做乘除呢?教学进度可不能等他一个人呀!
这时,如果有人督促他从加减法做起,每天做几个习题,由易到难,往前追赶。找准切入口,有微小的进步,就要鼓励。当有一天,他能跟上班里的同学,甚至超越别的同学时,信心便建立起来。久而久之,他会形成勤奋读书的习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愁他不爱读书,也不愁他不爱算术了。
看到许多家庭,家长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嫌孩子不争气,就是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题出在孩子的学习上,原因在家长身上,子女年幼时,你关心孩子的学习了吗?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吗?给他补过课吗?望子成龙,却又不懂教育的方法,不趁年幼时教导子女,不从小事做起,怎么能达到目的呢?基础知识没学好,孩子大了,怎么能学好高深的学问呢?
正民夫妇说:“读书如走路,走一步,跟一步,低头弄草鞋,同行已过渡。”科学知识如链条,如有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不能工作。又如建筑大楼,第一二层质量差,也影响三四层。孩子的某些知识差,一定要补上,以后学习才省力。对孩子的智力成长,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科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研究过高考状元,发现他们不一定智力最高,而是学习习惯很好。好的习惯的养成,要从入学开始,父母要经常检查孩子的学业,多多鼓励。
表扬比赛鼓信心,争先恐后都认真。
子女学习的好坏,归根到底要靠孩子自己,只有孩子主动努力学习,想学习,会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那么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除了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外,还进行竞争比赛。避免过多的指责和埋怨,多用鼓励表扬,培养子女的信心和坚忍精神。
杨家移民初期,全家连一句本地语言也不懂。为了补上葡语,请来了附近的巴西女学生,教孩子葡萄牙文字。选用的课本是最浅显的,大家都来学,每人每天记录,看谁学得生词多,大家互相鼓励竞争。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学会了当地语言。为了让孩子小时候学好英语和葡语,那时他们上午去巴西小学,下午去美国学校。语言不同,内容一样,两次讲授,加深理解。除了完成两边的作业以外,佩兰还时常拜访老师,要求多加习题。四个孩子进步很快,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年年考第一,奖牌、奖品双手都捧不了。
生活中,人人需要鼓励。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杨家虽然经济困难,但每年都合照留影,孩子把在校获得的奖品,光荣标志挂在胸前,个个像凯旋而归的英雄,使他们欣赏自己的成功,从小就了解什么是荣誉和责任。认真学习,夜里很晚电灯不熄。每到周末,别的孩子都与家长游山玩水。杨家的孩子,一早起来,全家出发,推个小车,到图书馆借书。人人都有个精美的记事簿,把读过的书名、在校得到的奖励,都记载在里面。年终进行检查,父母评说,看谁的记录最好,谁就最光荣。父母常常夸他们是“好学生”。父母发现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的进步,使孩子有更大的信心。 。。
第六章 奇遇纪实(8)
那时杨家六口人,犹如一个整体,没有谁单独看一场电影。下了课,个个急速回家,一齐用餐。孩子们在学习上互相比赛。大孩子有争胜心,要做表率,小孩子有自尊心,起而效尤。在谁都想赢的努力下,在他们都不认输的竞争中,大家争先恐后,比赛谁的成绩好,孩子自己管自己,就能实现全赢。这样,就能使孩子们拔尖,成为班里的第一,学校里的状元,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阶梯。
目标专一不分心,严防诱惑向前奔。
杨正民夫妇对于孩子的成长计划,早在出生以前就有所打算,并且两人意见始终一致。杨家的孩子说:父母好像专业登山者,总是计划着要爬上另一个更高的山头。
正民认为,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父母要热情地引导他们,不给他们走弯路的机会,这一点不会错。这样能使孩子节省时间,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向目标前进。
现在是多元化的复杂社会,孰是孰非辨别很难,分寸之间的掌握更是难上加难。孩子在求学的路上,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一旦为诱惑所迷,不专心读书,就会半途而废。过去有人说:“读书的比牛毛还多,成功的比牛角还稀。”主要原因是,多数人不能专心致志,不能学有所成。现在,读书的人更多,读成博士的还为数不多,主要是外界的不良影响层出不穷。正民认为,不该让孩子浪费时间,作错误的选择和摸索。尤其是不能放纵他们,使其养成不良的习性。父母要为子女提出目标,循循善诱,引领他们前进。杨家要求孩子专心,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什么时候旁杈斜出,他就及时修剪,使孩子一直在成功的道路上猛进,直到攀登顶峰。
正民说:“我不主张学历至上,但觉得应该鼓励孩子多念书。” 长大以后,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做更复杂的事。如果不趁年轻时多读些书,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很难有立身之地。
曾经有一次,大女儿一鸣也想经商,她知道父亲卖台布很是辛苦,便偷偷地走街串巷,帮他做买卖。她小小的年纪,很会用葡语说话,长得又可爱,卖得很顺利,一下子赚了不少钱。如果在别家,父母可能会夸奖一番,说孩子“能”,“有出息”,能体贴大人的辛苦。可是,正民却对孩子表扬以后,加了一些批评。要求女儿停止经商,以后再也不许这样,要她乖乖地念书。如果这次不批评她,她就会引以为荣,继续把精力用在这事上。不能专心致志上学,那样还能念好书吗?
正民夫妇注意了解孩子,看到子女的一举一动,就能猜到她们的思想,知道行动目标。有一次,正民刚回家看到,孩子们在书桌前念书,神态有些慌张,看出孩子在装样子。估计在他进来以前,在玩些什么。他走到电视机前,摸摸电视机居然是热的。他扫视孩子们一眼,儿女们个个不敢抬头。他二话没说,将电视机插头拔下来,锁进抽屉里。平时,他严禁孩子自己开电视。节目多是供人消遣的,广告、色情、暴力等都不适于孩子看。决不能让孩子养成收看电视的习惯,那将浪费宝贵的时机,耽误学业,贻误终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正民总是节约家庭开支,选择最好的学校,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鸣在台湾是这样,舍近求远,到新竹去上幼儿园;到了巴西也是这样,为了学好英语,送孩子到美国学校读书,尽管学费昂贵,他们也在所不惜。
正民为了节省学费,家庭长期分居,日夜工作,身兼几职,努力赚钱,供孩子们读书。那时,他一份薪水,经济拮据,还要负担大陆四个家庭,和同学的家不能相提并论。大女儿从学校回来,说,“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个家这么破烂呢?同学的家庭都很漂亮啊!”正民听到这些话,心如刀绞,只好安慰女儿,让孩子树立理想,说:“我们的希望在将来,为了将来的富裕,现在就得吃点苦。”
有时,孩子不免嘀咕,好多同学一到暑假,就坐飞机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了,而他们连飞机都没坐过。那时经济困难,别说坐飞机,逛世界;就连坐汽车,在近处旅游都难以实现。他们只好安慰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将来等你们学有所成,不用你破费分文,人家会来邀请。”这些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鼓舞着子女,发奋图强。想不到,后来都实现了。贫困出身,很想翻身,是重要的力量之源。因为家里穷,孩子没有门路,不能追求物质享受,只能勤奋努力,心无二用,反而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奇遇纪实(9)
自幼坚持能习惯,长期培养成自然。
正民夫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热爱读书,到老也是如此。正民说:“每天看到父亲在读书,孩子会不读书吗?他们自然认为不是压迫去念书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孩子看到父母聚精会神地捧书学习,读得兴趣盎然,便个个效法。身教胜于言教。这比对孩子训斥打骂有用得多。要是孩子不认真读书,不论做什么好事,正民不但不领情,反而会批评。他为孩子设想了方向,执行起来非常坚定。
正民对孩子比较严肃,他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威信。说实话,孩子有点怕他。有一次,儿子北恒在碗厨下边玩,听见他在外边咳嗽,竟然惊得猛一跳,额头撞在柜子的钢片上,撞破一个洞,弄得一时血流不止。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包扎治疗。北恒长大了以后,善解人意,敬老尊长,对爸爸颇为贴心。正民一回到家,他就拿着拖鞋送给爸爸。
子女认为:“父母对待他们,抱着天一样高的标准,却不失慈爱和宽大。”正民对孩子说:“对你们,我有两点希望,一是认真学习,都受到良好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