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肉之躯重塑美:闵燕
最先“交差”的是闵燕,最先打退堂鼓的,其实也是闵燕,幸亏赵秀娥编辑锲而不舍,催出精品。洋洋洒洒近五万字,文字优美流畅,内容丰富翔实。看到这样高质量的文稿,我终于恢复了当时承诺赵编辑时的信心。
闵燕是我的好朋友。为好朋友勾勒一段素描,应该是很方便的。
但我对着电脑屏幕坐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怎样开头。
其实我们之间文字往来颇为频繁,一次次地描述过我对她的印象,写给自己看的文字,落墨时总是谈兴奔涌、言犹未尽,而写给大家看,我感觉到了其中的难度。
作为医生,闵燕“出道”较早——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7岁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善长精巧细致的眼部整形手术,特别在眼睑和眼窝整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她对自己的要求是:仁心,良术,在专业上的造诣,使她名气斐然,也因而繁忙。
闵燕笃信“工作其实是可以很美的”。她认为,面部是人的标志,眼部缺憾带给人的身心创伤不言而喻。一位整形学专家称,在缺憾的血肉之躯上再造美为“雕塑”,因此对眼整形医生的审美要求很高。闵燕从小热爱绘画和手工制作,心灵手巧,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出色的动手能力,为她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眼科整形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爱好摄影,并具有很高的水平。几本厚厚的影集,收录了许多精彩作品:春帘在望,落日熔金,静极慧生,颇有一种纤秀的智慧。我问过她:“平时那么忙,有时间经常出去拍照么?”她说:“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每天面对那么多病人,手术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脑力和还是体力都消耗很大,年复一年的,很容易被拖跨。艺术实践可以调整医生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在与病人面对的时候建立更和谐的关系,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提高审美力,对我的专业有很大的帮助。”
静下心来赏读她的摄影作品,就觉得仿佛透过一扇窗,窥见了一个眼科医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曾为她拍摄的风光写过很多文字,她也曾为我的拙作配过许多美图。我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是一片密不透风的麦田,满眼成熟的金黄,它使我联想起圣哲苏格拉底关于“最大的麦穗”那句名言:这麦地中肯定有一颗麦穗是最大的;但你未必能碰见它;碰见了也未必能下此断语。
人生犹如此。人在青年时代,常常抱着寻找最大一颗麦穗的理想,困惑于一片无垠的金黄中。有的人刻意求索,满怀希望而又徘徊不定,在一些麦穗前停留,又犹豫着弃它而去,总觉得最大的还在前边,就这样一直地寻下去,直到许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始终两手空空;而有的人就在身边选择,不失时机地采摘看上去金黄硕大颗粒饱满的一穗,丰收了自己的梦想,此后心无旁骛,不再左顾右盼,不再错失良机。其实圣哲早就说过,最大的一穗就是你手中摘的那一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约稿人语(4)
我欣赏的是这幅作品的意境,闵燕无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棵最大的麦穗。
现代科技浓缩了人类的时空,一部几十万字的书稿,被收进一只小小的光盘。当我将光盘插进电脑,看见一页页洁白的A4纸在入耳的丝丝声中从打印机里不断吐出时,心想,至少我对赵编辑的承诺没有落空——当然我知道它不会落空。
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给正在成长的年轻医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后记:本书付梓在即,惊悉责任编辑赵秀娥女士不幸病逝。这部倾注着她心血的作品,成为经典绝唱。她走得匆匆,没有能够看到《同仁眼科手术笔记》的出版。可以告慰这位优秀编辑的是,本书正如她所期待的那样,深受眼科医生和读者的欢迎。仅以此文深切纪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午十二点四十出发
2003年4月,一段不能忘记的日子。
周五上午,护理部主任告诉我,医疗队十二点四十出发。
这是一次普通的,也是不同寻常的送行。曾经多次送人,也被人送过:抗洪抗震,援非援疆,下乡扶贫,这里曾经派出过无数支医疗队。
十二点半,出发的队伍到齐了,十六个人,大部分是护士,全是女性。为首的护士长四十出头,其余年纪都不大,最小的刚二十岁,护校毕业两年。
她们像往常一样,迈着职业的、悄然无声的脚步登车,不时和相熟的人打招呼,从容冷静。唯一让人感到不同的是,一枝红色的康乃馨,从她们装着简单生活用品的纸袋中,温柔而又热烈地探出头,表达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祈愿。
院长来了,党委书记来了,工会主席来了。送行的人群中,已经有人在悄悄落泪,更多的人眼圈红红的,他们故意转过脸去,怕别人看见。
为勇士壮行是不该落泪的,无论送开赴战场的军人,还是送奔向疫区的天使,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鼓舞士气。
没有豪情壮志,没有感天动地,一切都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在非常时期,我们这所没有感染科的医院,不但设立了隔离病房,还在院内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送走了自己的一批又一批子弟。此前,已经有多名医生、护士去收治SARS病人的医院工作,至今没有回来过一次。
谁都有父母家小,谁都知道“非典”的可怕,谁都明白接触病人会被传染;当人们戴上厚厚的口罩,谈“非典”色变的时候,离开相对安全的岗位,冒死走向困难和危险的,就是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儿,就是这些平凡无畏的姐妹。
参加医疗队,去帮助患“非典”的病人,首先要过家庭关。那些青春靓丽的女孩,大多是父母娇养的独生女;那些为人之妻的少妇,许多都有年幼的孩子。难得她们的父母、丈夫深明大义,深藏起无限的牵挂,送亲人走向艰险与叵测。
舍身锋刃,万望珍重!考斯特轿车缓缓启动,送行者频频挥手,追着车隔窗叮嘱: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我忍了半天的泪,终于夺眶而出。
2003年春天是一个令全球不安的春天。在美国向伊拉克开战的同时,“非典”也带着狰狞的嘲笑向人类开战。战争与瘟疫使人们平庸的生活多了些谈资,也多了无数的鲜血和死亡。
战争是人类对付自己同类的产品,瘟疫是自然回击人类的礼物。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一些男人忙着制造战争,一些女人却在拼死抗挣瘟疫——在隔离病房中,与病人朝夕相处、对他们悉心照料的,绝大多数是女性!
如今,仗打得差不多了,男人们已该鸣锣收兵;“非典”却依旧猖獗,女人们还在“浴血奋战”。
这个世界,应该感谢伟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