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之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声色之余-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耍尽昂钆遽谎酃狻保爸芏晃幕保�
  连李敖都出来煽风点火,这娱乐圈可真有面子!在文化圈,李敖可算是精英,在“没文化”的娱乐圈,李敖就得算是煤堆里掉进一粒卫生球。但卫生球似乎深谙煤堆的游戏规则,“没眼光”和“没文化”正是娱乐圈的弱点、死穴。同时,娱乐圈的主要受众多为女性,或者是女性的娘家人,因此要想激怒受众、引起注意,或者是哀公主不幸、怒秦湘莲不争、贬损驸马陈世美,这都是千古不变的上上策。尤其又有事关审美和功底的“眼光”和“文化”两张王牌,这李敖俨然比妇联厉害得多!
  如此这般“夸”了李敖一通,说到底还是不大清楚这位文化精英缘何有空来趟此混水,进而也不大相信网上这则有关李敖的新闻。现在娱乐圈的虚假新闻不是太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真新闻的问题!
  很多事情初听来新鲜惊人,例如情变、婚变、性变、变态等等,到头来无非是商业炒作的惯用伎俩。听多了,看多了,麻木、反感慢慢转化为受用、喜欢,这才是真正的变态。给口味和心理都变态的人再吃素馅豆包恐怕是不行了,因此升级版的人肉叉烧包就会因势而生!
  最后还是说说“周侯恋”。少女怀春、少年多情,这是动物本性,大家都不例外。但奇怪的是,事不关己,大家却要掺和人家的事,最后弄得娘家人反感,亲家没法当,这种缺德事还是少干!如果我们自感“德”富裕,那就把它用别的地方吧,因为有太多的地方急须要“德”了!2005…3…2
  

泛娱乐时代与万金油
从“亮晶晶”到“杨翁恋”,再到“李湘面对粉钻石喜极而泣”,时下最撩拨人们神经的娱乐新闻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这一切,究竟是该改写娱乐新闻的定义,还是需要退一万步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个问题还有人关心么?!
  是否,理性思维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当我们热衷于辨别“亮晶晶”的亮度,计算“杨翁”的年龄时差,抑或是轮番用自己心中的小秤盘暗自掂量“粉钻石”的克拉数时,理性思维就已经幻化成感性思维,进而主导了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相应地也调整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这是一个泛娱乐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拿出来娱乐自己,愚弄大众。反正不就是图一个乐嘛,谁骗了谁、谁笑到最后自然一见分晓。但我们没有耐心等到“最后”,因为旧的还没去,新的已然急不可耐的来了,哪里还容你有暇分神跳出重围从容自省。而且,在此劝你千万别有此种“邪念”,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一点都不流行,那只会招致嘲笑,人家举杯言欢时,如果不骂你“性无能”,就会贬损你“就是一个傻X”!此等“不解风情”、“杞人忧天”的举动我们还是少干为妙。面对“娱乐”的滚滚红尘,“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你能承受得起车轮的碾压和相伴的巨痛,但你承担不起“同类”们的误解与嘲弄。孰轻孰重,自己掂量办!
  面对纷繁多变的娱乐圈,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娱乐分子?其实这一点,我们应该多向娱乐圈的中坚分子学习,就是不要成为特立独行的专家,而要成为滚刀肉、万金油,什么东西都要尝试,会不会是关键,精不精无所谓,反正是蒙事,没人较真。这个启示,准不准我不敢保证,但这千真万确是来自娱乐圈的观感,有实例为证:近日某电视台推出“评选年度歌坛最佳新人”大赛,参加评选的候选人的确是地道的新人,根据就是脸儿生,歌儿也生。由于是新人新作,所以评选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混个脸熟上了,歌曲陌生索性就不用唱了,大家也没必要分心劳神再听了。为了让新人能混个脸熟,大赛可谓煞费苦心,不但安排歌手学跳舞练杂技,还间或安排厨艺、家政方面的训练。俗话说“艺多不压身”,照这么培养下去,歌坛到底能诞生几个巨星不敢说,但能多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模范保姆是肯定的事,甚至有几位不用评就能当模范丈夫、模范妻子!
  其实,如此评选,也不能怪电视台“玩邪的”,因为这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散点透视是业已成型的审美定式,光练一项显然太没创意了。“恋情”已经有人玩过了,大家也看烦了,不想点儿新点子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同理,作为看客,傻乐之余还是得多留个心眼,不尽早成为万金油,也就离被娱乐圈抛弃不远了。2005…1…31
  

千万别只是一次表演
如果你想要知道时下文艺圈流行什么,其实不必费劲扒力四处打听,也不必听从什么狗屁时尚人士讲解指导。只要你稍加留心,上厕所时多翻几份同期报纸或同类杂志,就不难发现,上面的东西几乎异口同声,甚至整齐划一,口气和情绪都差不多,无非是镜头机位或叙事前后顺序稍有偏差而已。这就是主流,这就是流行!
  内容雷同其实一点都不怪记者、编辑手懒脑袋木,十足是现实投射到他们眼中的景象就是这个德行。想找点不同的东西太难。即便不同,那也是换汤不换药,实质都是同一种表演,而且不管什么事情、什么动向,最终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演化成一种表演。更为要命的是,某种表演一旦流行,八杆子打不着的一些人均会闻风而动,打破头也要挤进来竞相效仿、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这同一种表演,直至这种表演变味、臭了才肯罢休。之后一哄而散,去的速度比来的速度还快。稍加回想一下,近年来多少事概莫如此,表忠心也好,献爱心也罢,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仿佛一场自发的群众运动。如果非要分析一下形成的原因,那么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蚊虫总要扑向亮光,苍蝇总要找到有缝的蛋。这亮光就是记者们手中相机的闪光灯,这蛋上的缝就是大众对娱乐的猎奇心理!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有观众嘛,有观众就有舞台,有舞台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再往下推理就俗得只剩钱啦!
  看惯了闹剧,其实也没什么损失,至少还能图一乐。但往往看累了闹剧,就会漠视其中一些真正的好戏,甚至误读,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地方。近些年来,文艺圈一直不断有些好戏问世,但跟风直至一窝蜂成为一种表演后,一出好戏的命运也就算到头了,不但倒了看客的胃口,同时也会伤了真心创作者的热情。如今“网络音乐”异军突起了,于是所有猎奇和贪婪的目光便齐刷刷投向这块新鲜的肥肉,按前面说过的发展定律而言,“网络音乐”用不了多久,恐怕就该臭了,这趋势似乎不可逆转。
  “网络音乐”兴起并得到主流受众的眷顾,于是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兴奋论断:网络音乐将挽救低迷的乐坛!如果“网络音乐”能良性发展下去,当然是一个令人期盼的不错的结果,但随着急功近利的一批投机分子的加入,“网络音乐”的结局恐怕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终成硕果;另一个则是又沦为一场表演,曲终人散,除了一地没人收拾的垃圾,其余,找不到丁点有价值的东西。看眼前这情形,表演的成分显然多过诚意创作,虽然乐在其中的人没有几个愿意分神来审视这个问题,但这个结局真的不远了。
  没有人愿意听悲观的话,就像看表演时,喜欢喜剧的人永远多过喜欢悲剧的人。而且,我们还往往期望大团圆式的结尾。但这次的表演恐怕不会遂了大家的愿。在此先抛开危言耸听,以免扫了大家的兴,还是做一个轻松的预言:过两年我们再回头看,时下貌似精彩的“演员”,那时必将泯然众人矣。不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环境。因为一种事物一旦进入某种表演的轨道,随之而来的将是躲不开的周期、成本、效益、利润、产业、资金周转、资本运作等等非艺术环节,艺术只是商业机器的润滑剂而已。
  趁这场表演才开始,还是让我们暂时忘了结局,全情地演戏、看戏吧。省得闹心!2005…1…12
  

娱乐圈的“十八摸”
流行歌曲属于娱乐圈范畴,只不过被冠以“低级、下流”的黄色歌曲《十八摸》过去只流行于市井坊间而已。如今娱乐圈风行“三截棍”、“七节鞭”,像“十八摸”这一类的曲调已无人问津,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排在首位的决非“艺术水准”或“趣味高下”,取而代之的则应该是经济效益。
  如今娱乐圈与“十八摸”之间到底还有啥关系呢?说起来好笑,听起来吓人:过去只是干唱过嘴瘾,现在改真摸了!近期欣闻某红星举办“握手会”,这与过去的“歌迷会”唱歌、听歌,或是“见面会”互赠飞吻大不相同,不同之一是有了肌肤亲密接触;不同之二就是歌迷、影迷外加五迷三道们需花钱买票,套用商业术语就是“有偿抚摩”,而非“公益接触”。当然,在商品社会这个公允的环境里,甭管什么东西,只要有市场,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当商品来买卖,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过去的“见面会”隔着八百丈远,免费看看也就罢了,如今可以摸,收点钱自然也不为过。谁让咱手痒痒呢,花点钱排队满足一下手瘾也算心安理得,认了!
  认了这一回倒也无所谓,怕的是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摸上瘾可就惨了。这回摸手是这个价,下回摸其他部位只不定是什么价呢!Fans们的钱包迟早会告急,到了那一天,手上是不羞涩了,改囊中羞涩啦!看眼下娱乐圈的情形,这一天还真不远了。时下娱乐圈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创新,倒是概念不断花样翻新,先是“金盆洗手”,接下来就“金盆洗头”,再下来恐怕就是“金盆洗脚”、“金盆洗澡”了。这倒是符合社会情绪,从过去的手工作坊摇身一变就敢自称工厂、公司、集团,其实换汤不换药,不过是耍耍变脸的把戏,巧立名目敛财才是目的。
  人家是变着法赚钱,作为消费者,您是否也得空抽闲洗洗咱这四处乱摸的手,扪心自醒或是掂量一下尚未倾空的钱包呢?!2004…12…21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是谁将变态逼成变性?
注意!标题说的不是尚可就药的变态,而是无力回天的变性。当然,这里要说的是娱乐圈的娱乐现象,与医学、生理学,抑或伦理都无关。
  就像街面上每天激增的花样不断翻新的垃圾一样,娱乐新闻也以惊人的速度抢占着各种媒体的版面和空间,真是有多大的垃圾场就会有多少垃圾!许多娱乐新闻真假难辨,过多无聊而重复的话题已经让受众应接不暇,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娱乐新闻制造者来讲,想要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难度不断加大,曾经的变态手法已经不管用了,于是呼“变性”就成了新的噱头卖点,例如现在正成为新闻话题的“超级男声”、“超级女声”、“超级男女声”、“我型我秀”、“我哭我闹”等等歌坛电视选秀大赛。
  与“选秀”新闻能同日争辉的另一则新闻是“六百多位名人、明星电话被恶意曝光”。这两则娱乐新闻其实正好反映出当下社会人的心理变化曲线。恶意曝光名人电话无疑是变态行为,目的就是“恶意”,于其自身来讲则毫无益处,甚至连他自己恐怕都不知道究竟要达到什么私人目的,只会证明他变态,甚至还要招致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惩治。
  而“选秀”则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师出有名的闹剧,但实则是利用人们的急功近利心理来达到其收视和商业的双重目的。说白了就是鼓励你变态,而他要的只是经济效益。纵观近年来的演艺圈,“选秀”闹剧花样百出、名目繁多,但结果却并未体现其初衷,靠此成名发迹者少之又少。但人们为何屡败屡战、屡屡上当,原因就出在这变态心理上。美国的选秀节目“恶意”扶植出了一个“反偶像”的偶像孔庆祥,这“反偶像的偶像”按哲学思维来说是悖论,按心理学来说就是变态。变态能吸引眼球,能与看客事不关己而顺势看笑话的隐性心理相契合,这里无疑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就算笨到家的商人也会洞察此商机,何况是掌控视听、引领时尚的新闻媒体。无论是动机还是表象,“选秀”的种种作为,仔细看来都像一场有预谋且稳操胜券的骗局。试想,“选秀”肯定应该选的是“秀”,但新闻画面却多是极尽展现“丢人现眼”,并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来张扬夸大。如果你认为他们“秀”的概念就是孔庆祥,那么他们一准儿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在他们骨子里“秀”依旧等同于“优”、“好”,至少是“良”或“及格”。但他们的种种表现及与观众的喜好不谋而合的娱乐“审美”取向分明是变态。这究竟是谁之过?究竟谁能给出合情合理的解答?
  变态有时并不可怕,但将变态逼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