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方势力到底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仔细想想可以发现,张氏兄弟虽然是外人,但其实就是武则天的耳目喉舌,恰恰代表的是武则天本人,是她自身势力的一种延伸。年迈的武则天希望通过他们继续掌控朝廷。如果借用佛教的说法,那么二张兄弟就是现世佛,代表着当下的力量;而李家和武家则代表着武则天死后国家的政治走向,是决定着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未来佛。
对于李家和武家这两方势力,武则天打的是什么算盘呢?隋唐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过“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说法,认为经过武则天多年的统治,李武两家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在未来也还是会紧密结合。另一位唐史研究前辈黄永年先生在此基础上,又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李武政权”的说法,认为武则天在晚年实际上想要建立一个由李家当皇帝担虚名,而武家掌实权任将相的联合政权。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属于学术争论范畴,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但是要说武则天晚年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协调李武两家的关系,这并没有错。刚才提到的立誓明堂,就是武则天在这方面的努力举措之一。既然李武两家都是左右未来的政治势力,而两家关系对于政治走势又至关重要,那么太平公主的身份与地位就非常微妙了。她既是李家的女儿,又是武家的媳妇,她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呢?
一、心系李家
要想知道太平公主属于哪一边,我们需要看一看她在这一时期参与了哪些政治活动,她是以什么身份参与这些政治活动的,担当的又是什么角色。太平公主在这一时期涉入了三次重大的政治事件。第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的明堂立誓。这次活动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夫妇俩都出面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像盟誓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武攸暨自然要作为一家之主出席,可是太平公主也出席盟誓,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很明显,这种安排意味着在武则天心目中,太平公主是被当作李家人来看待的。太平公主与武攸暨虽然是一家人,可那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在政治角色和阵营的划分上,两人就各自归属不同阵营了。而从盟誓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对于太平公主政治角色和阵营的分配,李武两家似乎都没有什么异议,可以说,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属于李家阵营,这是李武两家的共识。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长安二年(702年)八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合上表,请求封武则天最宠爱的张昌宗为王。当时武则天已经率领朝廷从洛阳回到李唐旧都长安,表现出了回归李唐的态势,但是,当时张昌宗兄弟在政治上的力量已不可小视,他们的介入,加重了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李氏三兄妹请求封张昌宗为王,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讨好张氏兄弟,进而讨好武则天本人,希望借此能够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使太子李显能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这是李氏三兄妹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太平公主选择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表,这意味着她本人也选择了加入李氏一方。
第三件事则没有前两件那么好玩儿与轻松了,因为太平公主是被动卷入的。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状告当朝宰相、同时也是李显的下属、太子左庶子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礼丞高戬,说他们彼此商议“皇帝年老,不如侍奉太子长久”。张昌宗的直接控告对象虽然是魏元忠和高戬两人,但是很明显,矛头直指幕后的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兄妹。张昌宗的目的是告诉武则天,太子想要联合妹妹抢班夺权。这件事表明,李氏兄妹想要讨好张昌宗,但是张昌宗并不领情,非但如此,他还抢先发难,构陷李氏兄妹。不过另一方面,这件事也反映出,在政敌心目中,太平公主是被视为李家人的。
把这三件事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虽然太平公主嫁给了武家,虽然她从第一次婚姻到第二次婚姻的转变是以脱离李氏融入武氏为旨归的,但在关键时刻,她还是被各种政治势力视作李家的女儿,而不是武家的媳妇。这其实是由唐朝的时代特点所致。和后世不同,在当时,即便已经出嫁,女儿仍然被界定为主要从属于父亲,而不是从属于丈夫,这种先天身份是终生不可改变的。另外,和两个哥哥站在同一阵营,也是太平公主本人的选择。她的这一选择对于时局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日薄西山,政治博弈到了关键时候,各方的势力对比将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政治走向。太平公主在武周一朝一直得宠,特别是在圣历(698-700年)之后,她参政程度日益加深,比起从房陵回到首都不久、立足未稳的李显,以及长期遭软禁,早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的李旦,她的政治经验更加丰富,也更有权势。这对于增强李氏一方的实力,意义非凡。而李家阵营当时正在谋划一件大事,是什么事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神龙政变(1)
这件大事就是政变。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705年)。由宰相张柬之等人筹划,联合太子李显兄妹发动兵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史称“神龙政变”。
当时武则天卧病在床,身边侍奉的只有二张兄弟,局面让人非常紧张。无论是太平公主兄妹,还是朝廷大臣,最害怕的就是在武则天极端衰弱,甚至是突然死亡的情况下,党羽众多的二张兄弟可能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假传圣旨,另立中央,自己当皇帝。当然,他们也害怕二张兄弟与武家联合起来,结成统一战线。虽然二张和武家兄弟也有矛盾,但是,在武则天晚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二张兄弟的关系相当不错。武三思曾经夸张昌宗是神仙王子晋的化身,这王子晋是什么人呢?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生性好道,虽然贵为太子,却寂寞寡欲。后来,他舍去王位,到嵩山修道。几十年后的七月七日,王子晋驾一只白鹤,飘然升天而去,远近的百姓都大为惊讶。从此之后,“王子登仙”就成了凡人修得不老之身的美丽幻想。武三思把张昌宗比作驾鹤游仙、*倜傥的王子晋,张昌宗当然开心,也赶紧投桃报李,把武三思推为当时“十八高士”的榜首。所谓“十八高士”,当然模拟的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的秦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当年可都是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重量级政治家,现在用来比方武三思,他能不高兴吗?一时间,张、武两家简直是“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关系好得似蜜里调油。
一旦二张兄弟和武家强强联手,传位方向就很有可能会发生惊天大逆转。无论是传给二张兄弟,还是传给武家,对于李氏三兄妹来讲,都是灭顶之灾。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要想顺利接班掌权,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除掉二张兄弟。当然,除了这些与争夺权力、复兴李唐相关的原因之外,太平公主也打着自己的个人小算盘。其实,她对二张兄弟一直挺不满的。想当初,张昌宗是她的男宠,是她推荐他兄弟俩到武则天身边工作,怎么说也有提携之功吧。没想到这两个人恩将仇报,竟陷害起她来,这口气如何忍得!公仇私恨夹在一起,李氏三兄妹决定发难。再加上当时以张柬之等五大臣为首的一批文官武将,也非常厌恶二张兄弟插手朝政,陷害忠良。因此,他们很快酝酿出了一场以“诛杀二张、还政李唐”为目标的政变,这就是导致武则天提前结束统治的神龙政变。
在神龙政变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是策划政变的中坚力量;皇太子李显是政变的旗帜,通过他的号召力以聚拢人心;相王李旦则负责领兵维持长安城的治安稳定。那么,太平公主在这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在我看来,太平公主实际上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监控武则天的动向上,太平公主功不可没。武则天身体状况到底如何,对传位的态度有没有改变,这些无疑是政变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身患重病的武则天心情烦躁,索性谁也不愿见,身边只留下张昌宗兄弟侍奉。虽然有大臣曾经向武则天提议,“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旧唐书》卷九十一),意思是说,您的这两个儿子,无论是皇太子还是相王都非常孝顺,他们可以侍奉床前,端汤喂药。希望您让他们伺候您,别再让外姓(张昌宗兄弟)在您身边待着了。但这一建议被武则天一口回绝了。所以即便是李显、李旦兄弟,也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近武则天,其他大臣更是几个月都难见皇帝一面。在这种情形下,怎样才能知道武则天的一举一动呢?此时在政变阵营中,唯一有可能接近武则天的便只有太平公主了。前面讲过,太平公主曾给武则天出谋划策,也算得上是武则天的心腹之一,并且在三个子女中,她最得武则天的宠信和疼爱。另外,李显和李旦是儿子,其实也就是母亲权力潜在的竞争者,因此武则天一直对他们有所防范,尤其是在自己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不免会想:对即将要取代自己的接班人更是有抵触情绪,自己一死,曾经拥有的一切权力与享乐就是他们的了,现在他们往身边跑,难道是嫌我死得不够快吗!对儿子充满了抵触情绪。而太平公主是女儿,没有继承权,因此不会引起武则天的猜忌,在感情上比较亲近,还能聊上几句推心置腹的话。所以在政变密谋期间,太平公主有更多的机会出入武则天身边,自然也就承担起了监控武则天动向的间谍工作。
二、神龙政变(2)
其次,太平公主利用自己武家媳妇的身份,第一时间掌握武家的最新举动。当时武家的势力非常强大,虽然武家最有实力的武承嗣已经病死了,但是,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梁王武三思很快接替了他的位置。根据史料记载,武三思“性倾巧便僻,善事人”,他善于谄媚巴结,因此特别讨武则天喜欢。武则天晚年不轻易出门,但是几次出门都是到武三思家里去。对武则天来讲,这叫做回娘家。而且武则天晚年的几项大的国家工程,也都是由武三思主持的。那么,在武则天病重的微妙局势下,武三思有什么举措没有?是不是在跟姑姑套近乎啊?武则天有没有可能在这紧要关头一糊涂,忽然动了想让武三思接班的念头?这些也都是政变者关心的问题。那么,监控武家的工作由谁来完成最合适呢?当然还得是太平公主,她是武家的媳妇,方便走动。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当年太平公主挑选丈夫的眼光了。武攸暨确实是一个与世无争、从不介入政治的人,虽然妻子忙里忙外,到处活动,但是他显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也没有向武家其他人透露任何太平公主的动向。从这方面看,这个婚结得还是相当有远见。武攸暨的不作为,恰好成全了太平公主的作为。她能够有效地监控武家的一举一动,这对政变取得成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太平公主做的第三件事是安排内应。政变如果能做到里应外合,当然最为保险,而且政变一方需要随时掌握武则天的最新情况。虽然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爱女可以出入宫廷,但是她毕竟住在宫外,不能天天蹲守。怎么办呢?从种种迹象来看,太平公主这时候可能还和一个关键人物有过沟通。这个人是谁呢?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可是唐朝第一号才女,和太平公主年纪相仿。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高宗时候的宰相上官仪,此公乃是文人型官员,不太擅长政治权谋。看到武则天专权擅政,有违儒家理想,就撺掇唐高宗废掉这个皇后。没想到武则天眼线众多,上官仪刚刚把废后诏书起草好,武则天已经从天而降,和唐高宗一番交流之后和好如初。上官仪就成了他们夫妻反目的替罪羊,被以谋反罪处决。当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就随着母亲郑夫人一起没入掖庭,当了宫廷小婢女。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婉儿虽然在掖庭长大,但是,她继承了爷爷上官仪的诗人基因,又有出身贵族、知书达理的母亲郑夫人教养,很快便崭露出文学才华。据说有一首五言诗《彩书怨》是婉儿少女时代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叶下洞庭初,
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
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
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
惟怅久离居。
这是一首情诗,表达了独处深闺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当时还是小孩子的上官婉儿当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