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来。州吁很没面子,但一想起石厚,他还是忍了,第二天,石厚携重礼来看望父亲,石蜡问;新王派你来还有别的事吗?石厚说,他刚继位,人心不稳,不知道父亲大人有什麽办法,稳定君位。石蜡说, 回去告诉你的那个王,先搞好邻边关系。不要整天想着###。自他继位以来,屡屡用兵,单说伐郑就已经三次了;这种喜好战争的君王,谁会喜欢?石厚忙点头答应。回去见州吁。告诉了王他父亲的建议,州吁频频点头。对石厚说,陈国和我们是近邻,不如我带你先去访问陈国。石厚笑着说,我看可以。于是州吁备下礼物,带着石厚前往陈国进发。石蜡望着他们的背影,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儿子不要怪你父亲心狠,是你们自己多行不义!暗暗派人给陈国国君送去了一封密函。陈国君打开密函,大意是,州吁弑君篡位,皆是逆子石厚助纣为虐所为。现在逆子石厚和州吁已向你国进发。请陈国君捉拿弑君篡位逆贼。就地正法。石蜡大义灭亲。一封书函生生将州吁石厚断送!陈桓公设下埋伏,将州吁石厚擒拿。州吁石厚双双被捕,相对无言。石厚最后对州吁流下泪来,对不起是我害了你!你的一切罪过都是我酿成的!州吁毫无惧色,大声说,不要哭,我不后悔,不就是死吗?成者王侯败者寇。至少我们死在一起。如果让我从新选择,我还会这麽做!两人双双共赴刑场。

二十年风云变幻,卧薪尝胆终不悔
春秋战国末年,在长江中下游的地方有两个国家崛起了,它们就是吴和越。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允常之子。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听取文种的意见用重金贿赂当时吴太宰伯嚭才得以保全性命,夫差同意他俯首称臣,在吴国服役。勾践将国内事情托付给文种等大臣,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都哭着为他送行,抵达吴都后,夫差有意羞辱他,囚于石室。要他住在阖间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尝之并告知无大碍,甚得吴王欢心。勾践这边小心伺候着夫差,那边靠收买的伯嚭说着好话,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便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鼓励生育,增加人丁,在勾践励精图治的治理下,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勾践又采取了耗损吴国国力,离间君臣关系,进献美女西施等办法来达到他复仇的愿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于公元前475年,兵困姑苏,夫差求和不成,自刎城中。勾践最终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这个故事对现代年轻人最有教育意义,当然我不是让读者去学勾践报仇雪耻,而是要学习他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精神,还有的就是“忍”字诀,俗语说的好,百忍能成精,克己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重要,追求奢华,贪图享乐,没有目标,不思进取只会断送美好的未来。 。 想看书来

固守承诺人之本,后人谁曾笑尾生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只要是对的,便问心无愧了。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尾生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不灭,后世文人争相歌颂于他,赞扬他坚守承诺的品质,并用“信若尾生”一词来说明某个人讲信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高山流水韵依依,知音难觅不复弹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著名的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强秦奋起需摁首,悬梁刺骨六国合
公元前403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征伐渐渐的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号称“战国七雄”它们是齐、楚、燕、秦、韩、赵、魏。而秦国在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强盛了起来,秦主又素有一统之野心,便不断发起战争,占领六国土地,这个时期就需要六国统一战线,联合抗秦,苏秦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他是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通过刻苦学习达到了他的政治野心和荣华富贵。虽然他的人品后世多有贬斥,但是他的学习精神还是应该受到推崇的。

莫道辞玉身后事,天不养奸民为先
春秋时期宋国出了个贤臣叫子罕。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