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快制胜。在杀了肥义后,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王何,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公子章与田不礼暗中养有众多武士。赵王何见肥义未归,而使者又至,知道发生事变。信期逼问使者,果然肥义被杀。信期怒斩使者,率军保卫主父宫,与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徒展开激战。李兑与公子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赵王何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主父纳其入。信期、李兑、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说,以目前之势,如果请示赵王何,赵王何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亲口诛其父兄。如此一来,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信期、李兑、公子成的罪过。而如果不请示赵王何,自己处置,赵王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尽诛主父宫人,不许主父出宫。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围在内宫里,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对主父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饿死。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 

  经过赵武灵王对赵国国家结构的整体改造,对赵国国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只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不甘寂寞,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 

  赵武灵王被围困那么久,居然没有一个忠于他的亲信前来搭救,没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没有任何援助势力前来干预,这固然说明了公子成一党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多数人对赵武灵王持着趋于否定的态度,至少是不理解、看笑话、畏惧,而且这种人为数众多,代表着朝堂上的一大批人的立场,他们自卑、保守,排斥赵武灵王的变革,赵武灵王之死,可以说是历史偶然和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一场惊变式的意外,自古改革者,是不落好的。 

  赵武灵王传奇经历在中国历史是少有的,他过人的胆量,冒险和改革的精神在王者中更是绝无仅有,他算的上历史上的一个异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秦昭襄王嬴稷传记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又称昭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共56年,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是较长的一位。

  秦穆公之后,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孝公时期,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商鞅变法具体内容以后的篇章中详细解说。公元前307年,武王举鼎受伤而死,因没有儿子,秦国陷入了选取君主的纷争中,主要权力之争来自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和惠文后。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在秦国任职,只有他最有势力和能力,这时挺身而出,和姐姐以及背后撑腰的燕赵两国一起,物色并拥立自己的外甥王子嬴稷为王。芈八子本欲立次子公子市为秦王,但是由于来自赵武灵王的军事胁迫不得不立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稷为王,也就是昭襄王。昭襄王即位后,年纪还轻,尊母亲芈八子为宣太后,主持朝政,让舅舅魏冉执掌大权,并任命为将军,卫戍咸阳。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任庶长的季君公子壮和大臣、诸侯、公子造反,全部被魏冉诛灭。史称“季君之乱”。宣太后为了巩固的自己的地位,封居功至伟的魏冉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秦攻取楚国新城后,又封芈戎为新城君。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封为泾阳君,公子悝封为高陵君。母亲和舅舅们把持着朝政,没有把自己看在眼里,昭王滋味很不好受,后来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他就是战国史上大名鼎鼎的范雎。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实施,昭王废掉母后宣太后; 将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 逐出关外.用范雎为秦相; 后封应侯。

  纵观昭襄王辉煌的一生,有四大事件来贯穿。

  一、成功的外交、军事策略

  秦昭王初年的各国形势大致如下。齐国经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政治军事家,国势兴隆,桂陵、马陵两战的胜利使之成为头等强国,至齐宣王时,已是“齐之强,天下莫能当 ”威震诸侯,势力最强,齐国在天下诸侯中率先称王。后来,秦昭王十九年尊齐闵王为东帝,自称西帝,也是这一国际形势的反映。楚国是七国中疆域最广阔的大国,到威王时国力复振。特别是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灭越,秦秋时属吴、越两国的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归入楚国,实力再增,成为仅次于齐的强国。虽然,后来怀王昏聩误国,信用奸佞,国力有所削弱,但总体实力仍然很强。赵国在武灵王治理下,力量发展较快,并在昭王十六年(前296)灭掉中山,在军事上成为强国。魏、韩则在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国之列。燕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国。秦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转折,惠文王、武王时期的发展,不仅完全占有关中和陕北部分地区,还灭了巴蜀,占领了楚的汉中,在东方也攻占了一些战略要地,如韩的宜阳等,势力已真正发展到了中原,随之也拉开战争的序幕 。

  昭王时代的最显著特征是不仅揭开了战略上大举反攻的序幕,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要取得东方战场的胜利,必须巧妙地运用外交军事策略,利用各国矛盾,分别将其各个击破,因以秦当时的力量,尚不可能同时与各国为敌。昭王利用矛盾,制造矛盾,离间分化,分阶段有计划地拆散各大国间的盟约关系,或打或拉,或坐收渔翁之利,在几十年间,灵活应用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相结合的策略,给予以齐、楚、赵为代表的东方各国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击,使之丧失独自与秦抗衡的实力而严重衰落,极大地发展本国实力,奠定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昭王初年,秦齐两强东西对峙,魏、韩连年受欺于秦,也站在齐国一边,楚因汉中被秦夺去而与秦反目,采取亲齐方针。秦欲扩张必须在邻国楚、魏、韩中确定一个攻击对象。形势要求秦首先要破坏上述各国的联盟关系。昭王选楚为目标,当时楚国统治比较腐朽昏暗,昭王登基,便厚赂楚国,两国联姻,三年,与楚怀王会盟,归还侵占的楚城上庸以为诱饵,拉拢楚背齐亲秦。楚的反复惹怒了齐集团,次年,齐、魏、韩便共伐楚国,楚求救于秦,秦出兵,三国退去,秦顺手牵羊攻克魏的蒲板、晋阳、封陵,夺取韩的武遂。楚原来欲以秦为依托,但秦与楚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孤立楚,然后击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质子杀秦大夫逃回楚国为借口撕毁秦楚盟约,转而与齐联盟,并联合魏、韩攻打楚国,楚大败于垂沙(河南省唐河),主将唐昧被杀,伤亡2万余人,垂丘失守(河南省泌阳北)昭王七年,趁楚新败之际,秦继续攻楚,破楚军于新城(河南省襄城),杀楚将景缺,斩首三万。公元前298年,昭王以一纸书信,诱骗楚怀王入秦并将其扣留,以之为质要挟楚交献土地未遂,便发兵取析(河南内乡西北)共15城,斩首五万。昭王十一年(前296),经苏代策划,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秦主动采取以土地换和平手段,归还魏的封陵与韩的武遂,化解这次军事行动。同年楚怀王死于秦,楚秦关系进一步恶化,但楚国老王刚死,新王初立,自顾不暇,无力复仇。昭王抓住良机,次年予楚粟五万石稳住楚国,转而反击韩魏联军。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给韩魏联军致命打击,歼敌24万,继而攻占韩魏数城,迫使魏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割武遂地200里予秦。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阳)、邓(河南省孟县)均为冶铁中心,秦军武器得以更新提高,军力更为壮大。此后几年秦连续对魏韩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献出旧都安邑。后来多次攻打三晋进一步削弱三国国量,扩大版图和实力。 

  接着,将打击矛头指向最强的齐国。齐与秦无疆界关系,无直接军事矛盾,但弱齐有利于秦的近攻策略的实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远攻打击强齐,利用东方各国矛盾,参加燕国发动的对齐战争。燕、赵、韩、魏、秦在济西(济水以西,山东省卿城以南地区)击溃齐兵,攻克齐都临淄,齐国失陷七十余城,几乎亡国。此战,秦出力不多,济西告捷后即撤军,但从战略分析,得利最大,虽未占城掠地,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邻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秦以近20年的时间持续攻击韩魏两国,特别是着重打击国力较强的魏国,向中原纵深挺进,侵占两国大量土地,残灭其军队数十万,两次兵临大梁城下。昭王时代,歼灭战发展到空前规模,伊阙之战杀敌24万;长平之战歼敌45万。长平战役歼敌数目之大,即使以现代战争规模衡量也是非常惊人的。仅白起指挥的战争累计歼灭敌人就达百万以上,若加上当时著名战将司马错、向寿、张若、胡伤、等人指挥的战争,估计歼敌在200万上下。这对当时人口不到2000万的六国来说,占的比例很高。其实被歼的几乎全是楚国与三晋的军队,这样占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占四国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惊人。可以说,消灭了四国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数以十万计的杀敌致胜造成的心理震慑作用可能超过歼灭战本身的作用。至此,东方三强国都受到严重创伤,韩、魏更加衰弱,燕国本就弱小。六国已无与之匹敌的实力。尤其是中原不少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都为秦所有,又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上述胜利大多是昭王时代取得的,此后,三代秦王的统一战争是昭王征战事业的继续和发展,而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势,特别是始皇帝时代,六国已成强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很快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的时代是完成期收获期,其胜利的坚实基础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昭王时代是秦王政“续六世之余烈”的最重要时代。

  二、消灭义渠

  义渠是战国时代戎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秦和义渠斗争长达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时,秦穆公征讨西方少数民族,“开国十二,遂霸西戎”,其中就可能有义渠。在秦厉共公和躁公时,两国互相攻伐,两战皆以秦的胜利告终。惠文王时,义渠再度强盛。公元前 335年,义渠败秦于洛水,惠文王七年(前331),秦对义渠采取怀柔之策,拉拢其统治者来解除西方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于东方争夺,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