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讲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师教出来的叫“朋”,有共同志向的叫“友”。在座的各位都是我教的学生,你们彼此为朋,但是不一定是友,因为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如果是一个老师教的,又有共同志向,那就是朋友。还有,有些人有共同志向,但不是一个老师教的,那么他们是友,不是朋。“有朋自远方来”,不是从近处来,注意,关键是“远方来”。一个老师教那么多学生,如果我和某个学生是邻居,门挨着门住,他天天都能看到我,他来看我,我就不觉得很稀奇。而如果有一个学生在祁连山下住,一个在大草原,一个在广西,他们从远方千里迢迢来看望我。为什么他们会千里迢迢来看望我?我们试想,只要读过书的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很多老师,小学、中学、大学,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很多老师。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当中,真正给我们留下印象,值得我们一直记着并想去看望的老师并不多。所以真正的好老师是很少的,而能够让你一生都想到他、一生都想要去看望的,必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他有道德、有学问、有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我们才会常常惦记着他,要去看望他。所以“有朋自远方来”,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老师的道德、学问、人生境界,他的学生、门生弟子认同并为之折服,他们才会去看望他。而且,他们才会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从千里以外去看望他。在古代没有飞机、轮船、火车,从远方来是多么不容易。这一点就说明这个老师是不寻常的,肯定是有道的人,是一个思想深邃、有道德、学问的人,如此才赢得学生的青睐。“不亦乐乎”,“亦”字当“也”字讲,不也是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喜悦的事吗?“乐”的象形文字是“”,是一个木架子,上面挂了一个鼓,代表乐器。这个字的本意应该是音乐的乐。乐以发和,音乐是调和大家的。大家累了、疲乏了、辛苦了,给大家奏乐、演戏,这时大家一下就快乐了。所以“乐”是由此引发出来的,音乐会引发出快乐,快乐从音乐中来。“乐”是喜悦流露在脸上,快乐不流露出来,在心里面只有自己知道的就称“悦”,写在脸上看得见的就叫“乐”。来了客人,必定要出来迎接:“请坐,请坐,好久没来了……”自然快乐也流露在脸上。如果来了客人,你只悦不乐,内心喜悦却不说话,也不笑,只把客人望着,会让客人十分不解:“我哪年借了他的米还了他的糠了?”弄得客人不敢进来,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现象。按正常情况,来了客人都是很高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是快乐的事情吗?这里指的就是你的道德、学问、人格被人所认同,被人所景仰的时候,你感到很高兴,高兴的是自己的有道有德。当一个人有道有德的时候,传开了,弟子们纷纷从远方来看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大。既然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必定就传开了,不胫而走,天下人逐渐都知道了,客人就天天都有。大家试想,偶尔有远方的弟子来看你,你很高兴。但如果天天都是这样子,每天一起床外面排着队都是客人,晚上要睡觉了,客人还没会见完,这个时候你都还能够乐,那才是真正的境界,不容易哦。一个人一旦有名了,他的道德、学问、人格传开了以后,四方之人都想来看他。开始很纯粹,是出于崇敬他的道德、学问、人格,可是后来不一样了,人家就冲他这个名。怀着不同目的的人,怀着各种用心的人都来了。最初是来向他求学的,崇敬他的,来亲近他的,后来有些人就是想来利用他,各种情况都有。这个时候你还能够一直保持那种快乐的心境,不受外界的干扰,是更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你们以后都有可能成名人,天天都有各种人围在你身边,随时都有人来朝见,如果还能够保持一份快乐的心境,那就不简单了。而且人还有分别心,当来的人越来越多,分别心就出来了。哦,这个客人重要,是某某领导,达官显贵,赶快请到客厅里上坐,好生接待;这个又是大老板,要给我们投资,也要好生接待……对不同的客人态度就不一样了。还有,从早接待到晚难免心烦,有时要发发火了,这里吼两句,那里骂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时候境界就真显出来了。对来求见你的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要保持乐,要有欢喜心,而不能生厌倦心,生分别心。有朋自远方来,人容易乐,客人来多了以后,偶尔一两次是可以乐的,天天这样子你就招架不住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心都不变,说明你的心不被外物所动,你的那种从容、那种境界,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体现出来。
  

学而第一(3)
第三句接着来了,更关键:“人不知而不愠”。你有道德、有学问、有境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别人都知道你,你就很高兴。但你有道德、有学问、有境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就是没有人知道你,没有人理解你;或是知道了,却不睬你、不用你;更有甚者,还要整你:你了不起啊,你这么行,这样有学问,那我非把你弄下来不可——嫉妒你,在这种时候,你还能不“愠”。这句的关键就是这“愠”字。“愠”就是恼怒,不愠,一点不懊恼,一点不生气,不发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就更不容易了。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学问越高的时候,就难免会想,我都这么好了,为什么你们还不理解我呢?我都这么有名了,为什么你们还不用我呢?这种时候你还能一点不恼怒,是不是不容易啊?从古到今我们看,有多少人都在埋怨自己怀才不遇,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蹇?你看这个人和我初中同学,当时他才考六七十分,而我考一百分,可现在他过得多好啊,荣华富贵,我却还在落难,不公平!怀才不遇,埋怨,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人不知而不愠”,你知我、用我也好,不知我、不用我也好;理解我也好,不理解我也好,我都不生气。其实,高处不胜寒,人的境界越高,能够理解他的人就越少,就是这道理。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知道我的大概只有天吧。不是众生能知道你的,众生都能理解你了,那众生都是圣人了,这样众生也就不是众生了。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点更不容易做到。而很多人,一般的人:我这么努力、刻苦地学习,人品这么高尚,可是就有人总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就想不通了;我对他们又好,我又这么努力,他们还这么说我,我心里就不舒服了,恼怒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能安然地对待,所谓“称讥毁誉寻常有”,你寻常对待,这些事才不会影响你的本心。“不亦君子乎”, 这才是核心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这是《论语》的一个核心,在第一段话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概念。
  民国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云:“《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也。”《论语》这部书就是教人学为君子的,什么是君子呢?君者,尊也,“君”表示尊贵,尊贵的人。“子”,有德、有学、有貌的人,最关键是有德、有学,有没有貌倒不重要,有貌当然更好,没有貌,他还是了不起的。君子就是指尊贵的、有德有学的人。《论语》就是教我们学成为一个尊贵的、有德有学的人。以什么为尊贵呢?以有道德有学问为尊贵。真正的君子能够乐天知命,安常处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为外物所动,喜怒哀乐都不影响自己的本心。第一段这三句话就有这么深的含义,其实它就是《论语》的纲领。我们再看这三句话。“不亦说乎”的“说”,是内心世界的感受,这是讲人与心的关系。一个人真正能不忧,没有忧愁,就要看他的心是不是真正的通达、仁德。为什么众生都痛苦呢,就是因为处理不好人与心的关系。“有朋自远方来”,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怎么处理有朋自远方来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来早了,你不舒服;来多了,你厌烦;不来了,你埋怨,这都是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最后一个,“人不知而不愠”,是讲人与天的关系。天命所定,你这个人能不能为世间所用,能不能在这一世做出事情来,那不是人命,那是天命。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都是天命决定的。
  这三句话包含了《论语》的全部内容和精神: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说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人与心,人与人,人与天。人与天也就是人与自然。而人与人也好,人与心也好,人与天也好,都是要达到一个和谐境界——人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这三句话与《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里的最后三句是相互照应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道天命,就不足以称为君子,就是讲人与天的关系;不懂得用礼来调整人内心的感情,就不足以为人而立于天地之间,就是讲人与心的关系;不能辨别他人的话语就不足以识人,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故《论语》开篇在这三组关系,结尾亦在这三组关系。人与天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人与心之和谐,这三组和谐既是《论语》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学而第一(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一句是“子曰”,是孔子说的话,为什么第二句是“有子曰”呢?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叫有若。在《论语》当中只有三个人称“子”,凡是“子曰”都是指孔子说,另外两个称子的,一个叫有子,一个叫曾子,曾子名参。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个人称子,其他人称子张、子游、子路、子夏、子贡等,不称贡子、路子……为什么?因为相传《论语》主要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所以弟子们把他们的老师也称作子,而其他那些师叔,只叫子什么、子什么,就不叫什么什么子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称子的,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深厚的学问才能称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的样子,最后传孔子道的人就是曾子,曾子著了一篇书,就是《大学》。
  第一句是讲学,人不能无学,学什么呢?要学着做君子,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呢?有子这句话就是讲做君子的条件。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做君子首先就要“孝弟”,“孝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根本。“孝”的象形文字是“”,我们先看“老”字的写法:“”,这是“毛”的象形文,在旁边加一竖“”,表示人,下面是个“化”字。“化”字最早就写成“”,而此字是将“人”字倒过来写,“老”字象形文字即“”。把人倒过来就是事物发生了变化,人的毛发下加一“化”字,表示一个人的毛发发生了变化,由黑变白,青丝变白发,这就是“老”字。将“老”字下的“匕”字换成儿子的“子”,就是“孝”,以子承老即为孝。老人老得走不动了,儿女去照顾他,服侍他,这就是孝。孝的第一层意思,以子承老。还有一层意思,如果这个“孝”字没有“子”,也不成其为孝了,孝必须要有子,没有子就不是孝。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哪三种呢?第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第二是家贫亲老,不为仕禄;第三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意思就是无原则地刻意迎合父母亲的各种愿望,结果陷父母于不义;家族贫寒,父母又老了,还不出去做官挣钱以养父母;不娶妻,或娶妻无子,断绝了对祖先的祭祀。不孝顺有三种,无后是第一。孝首先要有子,要有儿女,要儿女来照顾老人,这才是孝。再来看“弟”字,弟的象形文字是“”,中间这个东西是牛皮筋,是绳子,用绳子来捆东西就是弟。捆东西总是一圈一圈地捆,一圈一圈地捆必然就有先有后,弟的本意就是指的次弟,即先后的意思,有先有后就是弟。而次弟先后又有一层意思:哥哥和弟弟之间,总是哥哥在先弟弟在后,于是“弟”又引申为哥哥弟弟的弟。从绳子的先后引申出人的先后,先的就是哥哥,后的就是弟弟。“弟”在这里读做tì,后来写作“悌”,表示弟弟尊重哥哥,妹妹尊敬姐姐。有子说,为人就要讲孝弟,要尊敬父母,尊敬兄长。孝弟,这是人的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如果懂得尊敬师长,懂得尊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