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讲义-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簿褪前傩障蛏疲谭2皇I迫耸潜局噬屏嫉娜耍姑挥凶跃醯牡赖卵市扪陨迫酥喂嘈倌瓴拍苡谐伞U馐强鬃右蛱煜轮詈罘渍狈ゲ欢隙⒊龅目尽R馑际撬淙坏貌坏绞ト酥喂粲猩迫酥喂谷嗣衲苊庥谒罨鹑龋词故奔渚靡坏阋彩谴蠛檬隆�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出现,三十年以后天下必归于仁德。“世”即三十年,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年恰好一代人。王者就是有崇高道德,又受天命为人间之王的人。王者治国行教化,施礼乐,一代人为德教所化,仁风遂开,并逐渐推行,最后使天下都达到仁德。与一上句比较,由此也可看出圣王治天下与善人治天下效果的不同。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能使自己的身正起来,去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正,你能正人家吗?老师上课都不专心,一会儿看看飞机,一会儿看看鸟,却对同学们说,你们要专心啊!同学们能专心吗?这还是在讲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有给季氏做家臣,从季氏的私宅中退出来,孔子就问: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晏”当“晚”讲。冉有说有政事。孔子就说,你那哪里是政事啊?你那些只是一般事务。如果是政事的话,虽不用我,我也应知道。本来鲁国的朝政应该在鲁国的朝廷上议,季氏不在朝廷上议,却在自己家里议,在自己家议的,自然是家事,不是国政,所以孔子就不承认季氏所议是政事。“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意思是说即使朝廷现在没有让我做事,但我仍是大夫,大夫就有资格知道国政,不管在不在位。“吾以”表示用我,“以”当“用”讲。这段话是孔子对季氏不臣的野心的委婉批评,也是对冉有给季氏做家臣的警示。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子路第十三(4)
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没有这个事情啊?孔子说,话不可以说得这么绝对啊!“几”当“期”讲,意思就是不能对一句话有这样的期望。但是孔子又说,有人说做国君很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很难,那不就是一句话可以兴邦吗?做国君的人知道做国君很难,他就会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能够事必躬亲、身体力行、细大不捐,那么国家必定会兴盛,这不就是“一言可以兴邦”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乱,有这样的事吗?孔子说,话还是不能说得这么绝对。但是有人说,我做国君没什么快乐的,我最快乐的唯有我说的话别人不违背。孔子说如果做国君做到任何人都不对你说一个“不”字,显然你是暴君。如果你做的每样事,说的每句话都是善的、都是好的,别人不违背你那是好事;如果你做不好的事都没有人来反对你的话,那不就是一句话可以丧邦吗?你说什么别人都不敢反对,那就说明你霸道、专横,像商纣王,那你是死期将近了。孔子这段对答很有味道,确实是治国的大经###,如果能将兴丧两句好好加以体会,则治国不难。当然也不是说这两句话就可以马上兴邦或丧国,但这两句话却是兴邦与丧邦的分水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楚国大夫叶公也问怎样为政。孔子说,能够使近处的人感到喜悦,能够使远处的人纷纷来归顺,这就是为政。为政达到这一步就了不起了。做老师也同样,使听了课的学生感到喜悦,使没听课的学生都想来听,这就叫“近者悦,远者来”。“近者悦,远者来”是为政的效果,但“远者来”必以“近者悦”为前提。我们的大唐盛世不是“近者悦,远者来”吗?百姓和乐,万国来朝,真是孔子理想的实现啊。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他也来问政。“莒”读jǔ,“父”读fú,莒父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孔子就说,不要求快,你越想快越达不到目的。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只为求快,一定办不成。不要贪求小利,贪求小利,则做不成大事。国民党的###于右任先生给蒋经国作了一副对联:“记利当记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就是说为政者不能贪图小利,要为天下人谋利。孔子这段话提出的这两条,不仅为政要注意,做任何事都应注意,不因求快而违背规律,不因追逐小利而影响大道。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个乡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出来告发。“攘”读rǎng,当“偷”字讲,“证”当告发讲。孔子说:我们乡里跟你们乡风气不同,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和你们所说的正直的人也不同。在我们乡里,父亲要为儿子隐恶,儿子要为父亲隐恶,不会去互相揭发。为什么?因为君子隐恶扬善,更何况父子之间。父子相隐,直自然就在其中了。这怎么讲呢?父亲来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弟弟揭发哥哥,哥哥揭发弟弟,丈夫揭发妻子,妻子揭发丈夫,你想,到了这样一种境地,人人自危,哪里还有什么亲情、友情、正直可言?一切都是混乱的。什么时候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文革”时。父子之间,首先是亲情,即使任何一方有了错误了,也应该是互相批评、劝勉,而不是告发,不劝勉而去告发就是不直。亲人之间都没有信任和安全,那家庭还有什么意义?社会还有什么稳定、和谐?家庭如此,社会亦如此,这种情况下,即使正直也只是幌子,是谋取个人利益的借口。一个连父母都要告发的人,你还希望他对谁真诚?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又来问仁了,这是樊迟第三次问仁。在《雍也》篇里孔子回答仁者“先难后获”,在《颜渊》篇里孔子回答“仁者爱人”,这次孔子回答“居处恭”,你平时生活的时候要恭敬;“执事敬”,做事的时候要有一颗诚敬之心;“与人忠”,对人要竭尽全力。你有这种品格,即使你身在蛮夷之邦,这些品格也不应该被抛弃,这就是仁德。这一句其实是对“先难后获”的“难”的补充,“先难”于什么,就要在这三点上下工夫,将这三点做好了,自然有大收获。这三点也就是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事要有敬业精神,对人要忠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子路第十三(5)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人呢?孔子说,做人做事要有羞耻心,出使四方诸侯国能够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为士了。这是说士人要有德有才,“行己有耻”是德,“使于四方”是才。子贡又问:那次一等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子说,宗族亲人都称赞你孝顺父母,乡党邻里都称赞你尊敬兄长。这是说士人如果无才也必须有德。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说,说话必定算数,行动一定坚决,像石头一样老老实实的百姓,或许可以说是最次一等的士人了。“硁”读kēng,表示石头坚实的样子。这是说士人如果无自觉的道德修养,那么最起码也要有朴实的品德。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品德有问题,而是指百姓。子贡又问:那当今的为政者怎么样呢?孔子说,哼,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斗”,量器,能装十升。“筲”,竹器,装一斗二升,都是容量不大的小器皿,以此指器量狭小。这是孔子对当时那些充满野心、不守礼法的士大夫的描述,其实子贡问这段话的目的就在询问孔子对当时士大夫的看法,但又不好直言,故先问士,然后层层递减,直到最后始得出答案。也就是说当时那些所谓的士大夫连“言必信,行必果”的小老百姓都不如,也足见春秋末年天下的混乱,斗筲之人当道,孔子这样的圣人当然也就不得其位而不能行其政了。子贡聪颖,所以问问题总是含蓄而巧妙。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不能与得到中道的人交往,那就只有狂狷的人了。“中行”的“行”当“道”讲。中道即不过不及。“狂”和“狷”是孔子讲的两种不能得中道的偏颇之行。狂,就是只知进不知退;狷,则是只知退不知进。一般的人不能得中道,不是狂就是狷,不是过分地骄傲自大就是过分地自暴自弃。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说,南方的人曾经说,人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中国古代巫、医是不分的,巫、医是一家,巫主人之命,医主人之病,命和病是相连的,什么样的命就可能生什么样的病。朱子说:“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生死。”巫是用来和鬼神相交流,医生可以掌握人的生死。《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章节巫和医是并讲的,命和病是同看的。孔子说一个人没有恒心就连巫和医都不能做,这句话说得对啊。在孔子看来,巫医百工都是技,而不是道。如果没有恒心,连巫、医这种技术活都不能够去做的话,何况于修道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引用《易经》里恒卦第三爻的爻辞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恒守他的德行的话,必定招致羞辱,“承”就是“进”,进而遭到羞辱。孔子说一个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卜了,占不占都知道他不会成功的,因为没有恒心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孔子讲恒的道理,人要有恒心,恒就是常,人要有一颗恒常之心。这是《论语》中第二次出现有关《易经》的言词,第一次是在《述而》篇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兼收并容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是求和睦、和谐,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呢?“不同”,对每个人都允许他个性的存在;对每个民族都允许其民族性存在,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情况下达到兼收并容,达到和谐。如果要求大家都一样,你必须和我一样,我必须和你一样,抹杀个性,只会谁也不服谁,那势必形成对抗,而不会有真正的和谐。中国儒家思想讲辩证,而且也讲得很深刻,只有真正的尊重、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才会有真正的和谐。互相尊重,既求大原则的相同,又允许差异的存在,就是君子的和而不同。小人却是只有表面上的相同,这两天,我们两个要好,什么都同,穿一样的,吃一样的,说一样的话,都讨厌同一个人,这样就交上朋友了。过两天,两人反目,什么都不一样了。小人追求的是利益上的相同,而不是达成谅解上的和谐,只有大义是恒久不变的,利益则可能随时变化,所以小人没有长久的朋友。小人尚利,安得和?君子尚义,求大义上的相和,不求小利上的相同,所以君子有长久的朋友。和而不同的真谛其实就是遵循宇宙的规律,万物只有各得其所,各顺其性的时候世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子路第十三(6)
人而无恒,不能为巫医。 共和国五十一年,里从成都双流应天寺八十五岁老尼仁学法师习中医,及今已七年矣。七年之间,漂泊浪迹,师父圆寂。又从成都名老中医温如秀习医理,虽略有得,终未能升堂入室。始深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理。今绘此图,以纪念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