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应该有谦让之心,不应该有争斗,君子更是如此。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片面灌输竞争意识,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竞争的同时,合作也是必要的,合作就需要谦让。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没有什么要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也只有在比赛射箭之时。为什么呢?这里的射箭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运动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类似的竞技活动。古代的射礼有四种:其一叫大射,天子、诸侯、大夫祭祀之前选拔参祭之人所设的典礼;其二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大夫之间会见时举行;其三为燕射,为贵族平常的娱乐活动;其四为乡射,地方荐贤举士时举行的典礼。孔子说君子要争就只有在这时。“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古人是很讲谦逊、礼让的,“揖让而升”,“揖”就是作揖,“升”,登上射箭台,比如说该我们两个比赛射箭了,我就给你作揖,你也给我作揖,互相谦让三次,然后一起登台。之后还有一个谁先射的问题,又要谦让,最后一般按照长幼,年长的先射。“下而饮”,这是说赛完后,选手们相互作揖到台下喝酒,互致祝贺。“其争也君子”,是说这样谦敬的争才是君子的争。中国的古人即使在比赛当中,也是很谦让、很谦和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4)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诗经》里边有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诗经》里面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的,但是它还含有另一层深刻的哲理,子夏就是向孔子请教这个道理。“巧笑倩兮”是形容女子笑起来很美的样子。“倩”,好看的脸颊,比如笑起来有酒窝,嘴角微微上扬,笑容温婉,这样的脸就很好看,这就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盼” 本意指眼珠子黑白分明,美目流盼,就叫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是指白色,“绚”是指有文采,在白净的纸上可以画出很绚丽的画来。这句话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以纹饰那就更美,就像在白净的纸上画上绚丽的花纹一样。比如西施,她本来就美,她洗衣服的样子很美,就连她生病的样子都很美。可是东施就不然了,她长得不美,所以不管她怎么笑,眼珠怎么转,她都不美,可是她还要去效仿西施,就把别人都吓住了。本身长得美,你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是美的,本身不美,再怎么矫揉造作,仍然不美。宋玉,屈原的学生,中国古代出名的美男子,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篇赋里他写一个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是说这个女子美到极致了,恰到好处,增加一分显得太高了,减去一分则太矮了,涂胭脂就太红了,擦点粉又太白了,她的一切都恰到好处,不需要任何修饰,美到了极致。这样的人,她就不需要什么修饰,她的任何状态都是美的,因为她本身美。因此孔子答复子夏:“绘事后素。”“绘”就是画画,画画的事情后于素,后于白纸,就是说先有白纸才能在上面画好画。比如这是一块白板,我在上边用黑笔画画,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如果是黑板上,我仍然用黑笔去画,或者这里已经写满了字,我还在上面画,我画了半天,大家也看不出我在画什么。子夏听了这句话就领悟了,他说:“礼后乎!”礼仪是不是后于内容啊?是不是首先要有一颗诚敬之心、善良之心,然后才用礼节来表达呢?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起”就是启发,“予”,我,商是子夏的名,前面已经讲过,启发我的人就是卜商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啊。因为你从诗句中有所领悟,能够举一而反三,所以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段话的核心在“礼”,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啊?是从心里来的。我对你有礼,是因为我尊重你,首先有尊重的心,然后才有行礼的形式,这就叫“礼后乎”。首先要有心,如果心都没有了,仅有礼节这个形式,也没有意义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两段要结合起来读,才能得出其中的真意。“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意思是说夏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商朝的各种礼仪、文物制度我是能够讲出来的。“杞不足征也”与“宋不足征也”,“杞”就是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它是夏朝灭亡以后,商汤分封给夏禹的后裔的一个小诸侯国。“宋”是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分封给商朝的那些遗老遗少的一个诸侯国。“征”,通“证”。孔子说我能讲出夏朝的礼仪、文物制度,可是到杞国去考察,却发现在那里已经完全考察不出夏朝的礼仪了,到殷商后人的封国宋国去,也完全考察不出商朝的礼仪文物制度了。“文献不足故也”,“文”是指历代典籍,“献”指的当时的贤人,就是说杞国有关夏朝的典籍和宋国有关商朝的典籍都太少了,这两个国家也没有当时的贤人了,所以不足以证明夏朝和商朝的礼节。为什么孔子要讲这段话,要结合下一段才能明白。
八佾第三(5)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读dì,是天子祭祀历代祖宗的大礼;“灌”,是这个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时第一次向太祖亡灵献酒的仪式。在灌的时候,君臣一片肃穆,把酒洒到地上。“既灌”就是行完了灌礼。孔子说从把酒洒了以后的其他礼节,我就不想再看了。孔子说这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大家已经没有祭祀那种虔诚之心了,所以这种祭祀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要补充讲一下周朝的历史。周朝建立天下不久,周武王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只有八岁,八岁怎么治理天下呢?周武王去世前就命周公做摄政王,辅佐成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武王叫姬发,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叫姬昌。周公辅佐成王八年,期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成王长大主政,觉得摄政王叔叔周公对周朝的功绩太大了,及周公离世,就赐鲁国天子之祭,可以在鲁国的周公庙举行禘这种祭祀典礼。鲁国是周武王赐给周公的封地,是一个诸侯国。而诸侯国只能供奉本国的创始人,就鲁国来说就是只能供奉周公,不能够供奉周文王,可是因为周公的功绩大,所以成王就允许鲁国禘于周公庙,以周文王为始祖,但以周公配飨。这种做法已经是非礼,但是由于是成王对周公的褒奖,故孔子参加了这个仪式,但是这种祭祀应该严肃、庄重,而你们在祭祀的时候还吊儿郎当的,没有诚意,所以孔子说我不想再看了。孔子一心想正礼乐,他想恢复夏朝的礼仪制度,但夏朝的制度已无法考证了;他想恢复商朝的礼仪制度,但商朝的制度也无法考证了。本来鲁国保存了周朝全部的礼仪制度,可是鲁国也已经礼乐混乱了,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这是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古礼不存的现状的深沉哀叹。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这个禘礼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就说不知道。孔子怎么会不知呢,他是礼学专家,他应该很清楚,可他为什么要说他不知呢?因为,禘是天子之礼,知道这个礼的人就能怎么样呢?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知道禘这种礼仪的人,他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易如反掌。易如反掌这个词就出自这里。“示”,放置、展示,“斯”,这,指手掌。真正知道禘礼意义的人,治理天下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啊。禘礼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诚敬,因为天子在祭祀祖宗的时候,是应该十分庄严肃穆怀有诚敬之心的。儒家的核心就是要正人心,你要使天下老百姓都能治理的话,你自己要先有这颗诚敬之心。就像做老师的,你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老师都昏二昏三,学生就更昏。要正人就要先正己,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风气,抖擞的精神面貌,可是老师在上边都阴死倒阳的,讲一讲的要睡着了,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你要学生精神好,首先老师精神要好。儒家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统治天下的话,你首先要懂祭祀的礼,要使老百姓民风淳朴,首先你天子的心就要正。如果天子祭祀的礼都搞不好,那天下就治不好,如果你把禘礼搞好了,那么天下自然就好治理了,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认为礼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就是祭拜祖先的时候,好像你死去的亲人就在你的面前(这样你就会更诚敬)。有些人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一边烧香,一边有说有笑,这怎么行呢?“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的时候,好像鬼神就在你面前一样。比如说,课堂上老师在和不在肯定不一样,有老师在这里大家就鸦雀无声,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家就比较轻松,说说笑笑。如师在,就是说你们在教室的时候,好像老师就在你们面前一样,是同理。“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的话,就不如不祭。比如说祭祀这一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到场,我就派一个人去祭。孔子说,我不能亲自去祭祀的话,就不能真正地表达我的诚敬之心,因为我祭祀的时候是如同我的祖先都在我的面前,而代替我去祭祀的人,他肯定不能像我那样诚敬。所以我与其派人去,不如不去。孔子的意思是说,你都派一个人去了,你的心多不诚啊。再大的事有祭祀重要吗?你真正有诚敬之心的话,不管有什么大的事,都可以推掉来参加祭祀。这实际还是讲的礼的核心是诚敬,无诚敬则无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6)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一个大夫。“与其媚于奥”,“奥”是指房子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房子的西南角有神,这是什么神?为什么居于西南方?因为古人房子的西南方为尊者所居,此外,按照八卦的方位,西南方正好在坤位上,五行里边西南属土,坤位是属土的,坤就是地,代表大地,所以这个神称土神,也叫奥神。另外,古人认为在房子的其他方位也有神。如灶神、井神。以前到了过年的时候,要迎灶神,送灶神,祭灶神是为了求得康泰富足;祭水神,祭水神是为了消灾祈福;还有瘟神,就是掌管瘟疫的,古人认为祭瘟神能保佑家人一年平安……这些神都是掌管某一个小区域的,而土神是一年四季都供着的,每天都要给他上香。王孙贾就说,那个土神好像跟我们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啊,与其去祭他,不如去祭灶神,因为祭了灶神还可以得到好处。就好比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名为总管,但实质上并没有权力。比如说,你们的班主任虽然是班级的主管,我是一个任课老师,只负责我这门课程的教学,可是期末考试是由我来打分,所以与其去和班主任搞好关系,不如去和任课老师搞好关系。孔子听了这个话以后说,“不然”, 不是这样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神都是相通的,“获罪于天”,你把天给得罪了, “无所祷也”, 那么你祭哪个都等于白祭。因为你祭祀的心不诚,对此天是知道的,什么事情,你不知,我不知,可是天知道——无论你做好事还是坏事,天都知道——所以你这样投机取巧,势利、功利,天也是知道的,因此你如何祭祀都是无用的。“无所祷也”,你祭灶神也好,你祭什么神也好,只要你的心不诚就没有用。春秋末期周天子、诸侯王表面上还是当权的,实际上实权已经落到大夫手上。当时有人认为投靠天子、诸侯王不如依附有实权的大夫,孔子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批判,指出人不应有投机之心,投机取巧或许能取得暂时的成功,但终究是要失败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指周朝。“监”,就是视,就是看。视于二代,“二代”指夏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