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讲义-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且桓銮ぃぴ趺椿嵊姓饷锤叩拇瞿兀克怯玫靡膊话残模舷胱旁趺椿厥掳 K遣话残模艘徊剿担幢闼怯玫眯陌怖淼茫且蚕懿涣耍懿涣司鸵鬯堑氖佟D愣愿改负茫墒强康娜渴翘拔鄹芾吹那幸惶炷阕瘟耍愕母改富嵝陌猜穑坎换帷K孕⒆罨镜氖俏尬ィ悴灰愕谋痉郑惆幢痉志⌒⑿木托辛恕N沂歉隼鲜Γ揖鸵岳鲜Φ谋痉掷淳⌒ⅰN也灰岳鲜Φ谋痉郑曳且酶改盖壮陨秸浜N叮刃矶喔吖俚母改盖谆挂煤茫峁俏铱隙ú荒馨灿诒痉郑隙ㄒ拇ν痘暧夥炊遣恍ⅰK钥鬃铀敌⒌牡谝徊阋馑季褪且尬ィ灰阶约旱谋痉郑话脖痉郑褪俏蘩瘛H艘靼财浞郑骶∑渲埃馐抢竦暮诵摹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来问孝,孔子就给他讲,真正的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和“病”在古文中是有区别的,小病为疾,大病为病。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子女得了病,不要说大病了,就是生了小病,染了小疾,父母亲都非常担忧,所以叫“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亲最担心子女的就是生病。父母亲对子女,成天嘘寒问暖,特别是子女在外地的,只要打电话,总是问最近怎么样啊,吃饱没有啊,有没有生病啊……听说你生病了,就着急、担忧得不得了。所以你要尽孝就不要让你的父母亲担心,怎么才能真正使你父母亲不担心呢?你首先不要生病,不要染疾。儒家讲的生病,与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生病有所区别,所谓“心君泰然,百体从命”,心安了,才能百病不生。而心安是要经过长期修炼的,就是要完善你自己,完善你的人格,你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你的身心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你的病自然就会减轻、消除,这样才能真正尽孝。不使父母担心就是最大的孝,这句话的核心就在这里,这是孝的第二层次。
  子游问孝。子游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姓言名偃。他来问孝,孔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我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亲,这就叫孝。你能够把父母亲养活就叫孝啊?你喂只猫,喂只狗,养个宠物也要给它一碗饭,如果你对父母亲不尊重,那不就等同于养宠物吗?甚至比养宠物还不如。有些人对父母亲爱理不理,对宠物还要抱着它亲热一阵,对父母亲就没有这一套了。管你吃不吃,你吃得进就吃,吃不进就算了,吃不够也不给你吃了。如今很多人有钱了,成天很忙,一个月给父母一点钱,就算尽孝心了,把他们扔在一边。老人最需要什么呢?那一点敬心,嘘寒问暖,和他们拉拉家常,说两句话,这比你给多少钱都要让他们高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为大家喜欢,道理就在这里。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要有尊敬之心,要敬爱你的父母,这是孝的第三层次。
  子夏问孝。子夏,孔子弟子里边文学最好的一个,姓卜名商。他来问孝,因为卜商是个很淳厚的人,孔子就跟他说,孝的最高的境界是“色难”。孝的第一步是“无违”,第二步是“唯其疾之忧”,不使父母担心,第三步是敬爱父母,第四步就是“色难”。比如父母亲打电话来,跟你说家里的厕所堵上了,你跑回去把厕所疏通;说房子哪里漏了,你跑回去用瓦片封好;说家里床坏了,你又回去修好……这就叫“有事,弟子服其劳”。这里“弟子”就是“子弟”,指儿女。“有酒食,先生馔”,有好酒好菜,让父母亲先吃,这叫“先生馔”。“馔”读zhuàn,本义是食品,这里指吃的。“先生”,按字面就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就是指父母。“曾是以为孝乎”,难道这就叫做孝了吗?——你以为给父母亲做点事,给他们吃点好的,就叫孝了吗?还不够,最难的是“色难”,这里的“色”指的是脸色,对父母亲有好脸色,这才是孝里最难、最不容易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太关心你了,这样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哎呀,今天又降温了,你要多穿一点哦,为什么还没加衣服啊……吃饱没有嘛,再吃一个苹果,把这根香蕉也吃了……你读书读得怎么样,没读好要多问老师哦……结果呢:好,好,好……晓得了,晓得了……啰嗦得很,行了,行了,我晓得了……子女就觉得厌烦了,脸色就不好看了,不耐烦了,脾气也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色难”。孝的最高境界是“色”,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孔子讲这个话是很有深意的。和颜悦色说明什么呢?说明你仁慈,你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对天下人就都能够仁慈。你对父母亲都凶神恶煞,还能指望你对其他人好吗?不可能。儒家讲真正的孝子心,像豆腐脑那么细腻,那么柔嫩。孝是仁人之心。有这个心的人,他对任何人,都能够宽容、慈悲,都能忍耐,而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意的人就是铁石心肠。所以凡是仁德的人,你从他的脸色就看得出来,和颜悦色,因为他的心慈爱。很多人喜欢《西游记》,但没能看出《西游记》的真意。解放初,绍兴剧团进京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了演出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千刀当剐唐僧肉”,唐僧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孙悟空降妖除魔,他反而把孙悟空给赶走了,因此“千刀当剐唐僧肉”。毛主席也看了这部戏,他写的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主席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说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真正作恶的是妖魔鬼怪。一般人都认为唐僧没有头脑,不起作用,其实唐僧是真正的仁者,真正具有豆腐脑般的心肠,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佛法的慈悲。刚柔并济,但一般人只看到唐僧的懦弱,没有看到他的慈悲,看到了唐僧的柔,没有看到他的刚。唐僧的刚在哪里?以他的柔弱之躯,跋涉千山万水,用十八年时间到东土去取经,没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决心,能办成这样的事吗?唐僧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历经艰难困苦,却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寻,所以他才是仁者。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么了不起,连玉帝都要撬翻,如来佛都不怕,可是为什么要拜在唐僧门下做徒弟呢,就是因为唐僧有伟大的人格。这里说到孝是仁人之心,所以顺带说到了唐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政第二(7)
上面四段话是孔子讲孝,第一是不违,第二是不忧,第三是敬父母,第四是和颜悦色。你看,前两段是不要让父母担心、操心、难过,后两段是要让父母高兴。《二十四孝》里面有个老莱子,七十多岁了,为了使他父母亲高兴,他还经常穿着彩衣,像小孩一样戏耍,以博父母开怀。在四川乐至县有位刘克生老先生,今年刚好一百岁,是一位硕儒、大诗人。他和柳亚子、于右任是好朋友。他的儿子都八十二岁了,他的母亲去世已五十多年,他的妻子也死了二十多年。但他侍奉他父亲,仍相当周到,不管他父亲怎样,他都和颜悦色的。孝的最高境界是“色”,脸色好不好,表面上看是形式,但事实上它并不仅仅是形式,“色”还体现内容,体现你的心,慈爱仁孝之心。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讲孝就是讲子女侍奉父母之道,至此,孔子将孝道推广开来,讲弟子如何对老师。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我对颜回讲学,从早谈到晚,“不违”,他一句反对的话都不说,一个问题都没有,“如愚”,像个傻子一样。“退而省其私”,当他退下去以后,我观察、考察他,发现他不但把我讲的话在生活当中一一奉行,而且还有所发扬,做得比我讲的还好,“回也不愚”,颜回并不愚钝啊。这是称赞颜回的德行。
  一个人能做到跟老师或者长者讲话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不反对,那是大贤人的境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有的人,你和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是你说上句,他接下句,你说前边,他就接后边。又比如现在讲课,大家表面上看是不违,都没有说话,但那是被课堂秩序所限定了,内心不一定不违,很可能在想,讲的啥子哦,还没有我讲得好……应该那样讲的,都没讲清楚……表里不一,这是第二种情况。还有一种,听了上半句,他就以为他懂了,他还不知道下半句是什么,就认为他的理解和你说的是相符合的了。在交流的时候,很少有人从头到尾听完人家说的话,再从头来梳理对方的思路,判断对方的观点,多数人是凭自己已有的观念来取舍,符合我的观念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所以,“不违”是一个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这个“不违”并不是表面上不违背,而是真心诚意地认同。之所以要多闻多思,是因为多闻,才能广博心智,多思,才能有所领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一句话是儒家判断人的最好的法宝。先看“廋”字,读sōu,就是隐藏的意思。“人焉廋哉”,就是哪一个人能够隐藏呢。使一个人不能够隐藏,孔子说了三个步骤:“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是宏观地看、全面地看;“观”,是微观地看、细致地看;“察”,是考察,不光是看,还要从生活当中去考察。“视其所以”,看他做的事情,宏观地看他做什么事;“观其所由”,看他做事的方法;“察其所安”,看他做事以后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大家就明白了,用这个方法去考察人,什么人都逃不过你的法眼。比如来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来四个青年甲、乙、丙、丁,都找到位置坐下了。下一站上来一个###十岁的老太太,甲、乙、丙都起来给老太太让座,丁却坐在那里视而不见。“视其所以”,看他们的行为一下子就判断出甲、乙、丙是有觉悟的,丁则是觉悟较低的。接下来,“观其所由”,看他们怎样让座,甲、乙都非常热情,“老太太,快来坐”,把老人扶过来;丙则喊:“老太婆,快点儿过来,我让你坐!”从细节就能够判断甲、乙既有品格,做事也很细心、周到,丙虽然心肠好,可是做事粗疏,性子急。第三步,“察其所安”,考察他们让座以后的心态。甲让了座,很高兴:“今天让了座,又做了一件好事,对自己来讲是一个提高,是完成自己。”乙虽然也给老太太让了座,看起来没有什么异样,但他内心里想的却是:“好不容易今天乘车有座位,又让给老太婆坐了,真倒霉。”这样一来,对这四个人的情况我们就清楚了:甲是做得最好的,其他三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用这三个步骤来考察人,“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哪个人能够隐藏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政第二(8)
以听课为例,“视其所以”,首先,凡是来听课的,都是不错的——睡大觉不来上课的就有问题。“观其所由”,我再看大家听课的方法,有的同学又专心听,又做笔记,还时时会心地微笑;有的人表面上也在听课,望着老师,但是眼睛都发直了,不管老师说什么他都是一个表情——表面上看他很认真,其实早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还有的,看他也很专心,一直盯着书,目不转睛,结果上面是《论语》,下边却是《神雕侠侣》。最后,“察其所安”,下课了,有些同学说:“这堂课听完了,很有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虽然有点疲倦,但内心还是很充实。”有一些同学上课也很专心,做笔记,下课后他的感受是:“终于完了,这个老师讲那么多,笔记好难抄哦,也不早点儿下课。”一个是安,一个是不安。用这种方法来考查学生,就能考察出他是哪一类。考察出来了,不是要对他怎么样,儒家讲“泛爱众”,虽然他有缺点,我们还是要关心他、帮助他。这里说的只是考察人的方法,并不决定你对他人的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我们常说“故事”,指过去发生的事,“故人”,就是过去遇到的人。把你过去做的事也好,读过的书也好,或者遇到的人,拿来温习、重温,你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讲:“回忆能够净化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回忆的时候总是回忆那些美好的事情,一般人都不会把那些最痛苦的事拿出来反复回味——我痛苦啊,太痛苦了——哪个愿意常常回忆这些呢?总是回忆童年在山坡上捉蚱蜢,和小伙伴割草,在小溪边洗衣服,蝴蝶绕着花丛转,蜻蜓缓缓飞。回忆那些和平宁静的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