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子
人类自有历史记忆以来,战争的魔影就与之形影相随。为了财富、土地、权利,以及种种欲望和各色“正义”,人们用尽花招,厮杀相残了数千年。死神跟随在战神身后,用它巨大的镰刀扫尽地上的生命和文明。而当一切如同野草般重生后,它又将卷土重来。
  在战争血海中沉浮的人类漂流到了近代。机械文明和人文知识迅速膨胀,也给战争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和更“充足”的理由。民族间为了彼此生存和利益的厮杀,在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后,变得更加“合理”。
  而当可用于战争的资源和理由都积累到最大限度后,人类间空前绝后的大肆杀也就不可避免。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大半个世界都成为战神和死神的祭礼场。而苏联和德国则成为这次祭礼的当然主角。他们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至少在1943年前),并得到发达的工业和巨大资源支撑;他们也有着坚决的目标:前者要用日耳曼人的皮靴践踏全人类,后者则要把共产主义的理念传遍全球。
  1941年6月22日,从德国坦克碾压过苏联国境的那一刻起,空前绝后的战争和死亡祭礼——苏德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的进程跌宕曲折。在这被称为东线的辽阔战场,德国人最初取得了巨大军事成就,在重创红军的同时深入苏联内地。但他们却没有如世人普遍估计的那样获得最后胜利。在莫斯科城下的雪野遭到苏军强大反击后,德军拿下苏联首都的愿望也随之落空。
  随着1942年春天的来临,德国武装部队再度复苏,并循着石油的方向,转向了苏联南部。结果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决战。斯大林格勒成为中心战场。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内,旷日持久的残酷战斗从夏天持续到了冬天。最终,德国人没有拿到石油,也没有获得整个斯大林格勒。而他们的数十万军队却被从两侧突然涌来的百万苏军牢牢的围困在这座城市,并在凄风苦雪中走向灭亡。从此,斯大林格勒成为苏德战争甚至整个二战公认的转折点。
  上述史实,在笔者此前的几本著作中已有过详细叙述。而本书所要介绍的,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从1943年初到当年夏天,苏德战场南部的战争进程。其间最重大的事件,便是1943年7…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
  这次会战不仅因为动用了数以万计的装甲战车而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坦克战,也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史最具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在斯大林格勒丧失胜利希望的德国武装部队,在库尔斯克又失去了以体面方式结束战争的可能,踏上了灭亡的路途。这也是本书所要论证的重点之一。
  在开始本书主要内容前,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时期东线总的战略脉络,先让我们回溯一下莫斯科战役后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前,除斯大林格勒外东线其他战区的形势。当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斯大林格勒的决战所吸引时,这些被“遗忘”的战区同样战火纷飞。限于篇幅,这些战区的战事,包括列宁格勒战局、东线中段战局(以“火星”战役为高潮),高加索战役,都将在下一本专著中详细叙述。以下则是一些简要介绍。
  

序章: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东线其他战区(概述)(1)
1、东线北段形势
  2、东线中段形势
  3、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战区:
  4、东线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经过1942年东线各战区的交战,苏德两军已相当巨大的损失进一步膨胀。
  根据旧统计资料:在1941年6月22日…1942年底,德国东线野战部队一共损失了2192359人。其中死亡491334人,失踪190017人,受伤1511008人。其中1941年12月…1942年9月间,损失了1688100人,补充只有1169300人。
  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材料,德军1942年在东线一共死亡了506815人,占德军当年全部死亡总数566947的89%。其中在红军反攻的11、12月,东线德军死亡超过了10万人。连同1941年的损失,德国人截至1942年12月底,在东线一共死亡了809310人。这个数字要比旧统计多30多万人,可见旧统计数据的不完整。另外,在1942年内,德国及其盟军还有177826人被苏军俘获。
  综合评估上述资料,估计苏德战场德军截至1942年12月底的总损失(死伤和失踪),大约在250万左右,其中1942年的损失大约为150万左右。如果加上非战斗损失和德国盟军,数字无疑会更高。伤亡主要集中在前线各野战师。比如“大日耳曼”师,据称其1942年就损失了1万到1万2千人。
  装备方面,从1941年12月1日到1942年12月31日,东线德军装甲部队损失了3195辆坦克,219辆强击火炮,91辆自行火炮,972辆装甲车。总计4477辆各类装甲车辆。
  自开战以来,德国在东线损失的坦克已经达到5598辆,另有304辆强击火炮,118辆自行火炮,1731辆其他装甲车辆。总计7751辆。
  苏联军队在1942年各种原因的死亡人员为1742995人,被俘失踪1515221人。两项合计超过325万。连同伤病人员,红军当年总损失超过736万。损失大约为德军及其盟军的3倍左右。
  装备方面,红军全年损失战车15100辆。包括重型1200辆,中型坦克6600辆,轻型坦克7200辆,自行火炮100辆。
  损失飞机14700架。其中战斗损失9100架。包括1600架轰炸机,1800架强击机,4400架战斗机,1300架其它飞机。
  损失1076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其中野战炮12300门,迫击炮82200门,高射炮1600门,反坦克炮11500门。
  从这些数据看来,1942年红军的消耗不是一般严重,而且从两军的战斗伤亡交换率(除战俘外)看,红军的战斗效率甚至大大逊色于1941年。如此惨痛的损失,一方面由于1942年苏军质量的大幅度下降,更在于这些兵员被毫不留情的投入了绞肉机式的进攻中。如果从开战时计算,红军的总减员已经接近1200万人!
  但经过1942年的战争,力量对比还是对苏联人更为有利了。尽管在1942年12月,东线德军得到了7个师的增援,各种德国陆战师总数达到192个。但到1943年1月1日,兵力还是从三百多万下降为2908800人。连同海空军和仆从军,苏德战场的轴心国兵力此时也不过400万左右。
  同期,东线德军坦克总数虽然还有2803辆(不含强击火炮),但从1942年12月到1943年1月23日,整个东线可以使用的坦克,却从1300辆下降为495辆。其中A集团军群34辆,B、顿河集团军群291辆,中央集团军群167辆,北方集团军群3辆。
  相形之下,1943年初,红军对德作战总兵力(包括海空军和芬兰方向)依然维持在600万左右。
  装备方面,1943年1月1日,红军有20600辆坦克自行火炮。其中,重型2000辆,中型7600辆,轻型11000辆。
  全军火炮迫击炮161600门,其中76炮23000门,107或者更大火炮13700门,82毫米或者更大迫击炮97500门,反坦克炮14300门(45炮14200门,57炮1000门),高射炮13100门(76毫米以上8000门)。火箭炮3600门。
  全军飞机21900架,包括轰炸机5300架,强击机5000架,歼击机11600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章: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东线其他战区(概述)(2)
在上述装备中,有8100辆坦克自行火炮,12300架飞机,91400门火炮迫击炮,被用于对德作战。
  处于劣势的德军,战略态势在1943年初也全面恶化。东线北段和中段,德军在苏联人不断的猛攻下陷入被动的阵地战;高加索德军困顿于崎岖的山区,看着亚洲的石油望“山”兴叹;而在决战中的东线南部,当德国第6集团军几十万精锐大军被斯大林格勒逐渐吞没的同时,红军的新一轮打击狂潮即将汹涌而至。
  1942年12月东线德军兵力调动(笔者综合整理)
  (新增)
  第69步兵师,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原为陆军总司令部驻挪威预备队,调往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第28军
  第5空军野战师,4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得到高射炮营加强,调往A集团军群第42军(克里木)
  第7空军野战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霍利德战役集群第48装甲军
  第8空军野战师,4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得到高射炮营加强,调往顿河集团军群
  第9空军野战师,4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得到高射炮营加强,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第50军
  第10空军野战师,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北方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
  第6装甲师,第11坦克团,第4、114装甲步兵团,第76装甲炮兵团,来自西线,调往霍特战役集群第57装甲军
  (撤离部队)
  第1装甲师,原第9集团军第41装甲军,调往法国休整
  

战役态势(1)


  堆满了德军尸体的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南线德军序列
  B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第2匈牙利集团军,第8意大利集团军,菲特尔…皮克战役集群
  顿河集团军群:霍利德战役集群,第6集团军(1943年2月2日覆灭),霍特战役集群,第3罗马尼亚集团军
  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克里木指挥部
  1943年初的东线南部战场,似乎早已忘记了被远远抛在后方的斯大林格勒,忘记了覆灭中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甚至也忘记了自己的准确位置。红军的坦克履带把战线碾压的支离破碎,漫天暴风雪和风搅雪肆虐下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和坦克、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和打字机。死神庞大的魔影在辽阔雪原上空主宰着一切。它的死亡镰刀在收割生命时,并不顾及他们是失败者还是所谓胜利者。
  当然,胜负和是非对活人还是有意义的。为此就有必要从无序、混乱、死亡中理出一些头绪来。所谓历史,不过如此。
  而下面,就是从无序、混乱、死亡的1943年初东线南部战场,简要分析出来的一点情况:
  《东线1941…1945:斯大林格勒》已经介绍过:1942年底,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了德第6集团军,击退了曼施坦因的解围行动,并在顿河中游发动进攻。到1943年初,东线南翼战场被分为两个主要战区。由北向南态势如下:
  第一个战区,位于顿河上游,以沃罗涅日为中心。德军部署了魏克斯元帅的B集团军群。包括德国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这个集团掩护着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
  当面红军,主要是戈利科夫中将(1943年1月19日晋升为上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还有布良斯克方面军南翼集团。
  第二个战区,从新卡特利瓦延伸到连接高加索战场的埃利斯塔(卡尔梅克草原)。由B集团军群右翼和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防守。经过红军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打击,上述轴心集团已经七零八落,在长达700公里的漫长正面,只有寥寥18个师(不含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
  尽管兵力稀少,曼施坦因却必须扼守两个方向:北面的顿巴斯;南面的罗斯托夫。
  顿巴斯方向。由于红军此前的“小土星”战役,德军从顿河中游被打退了150…200公里。尽管曼施坦因通过战术反击,阻止了苏军从这里冲入德军纵深的企图,但战线依然残破不堪。尤其是米列罗沃以北出现了宽100多公里的缺口,直到12月底才被第19装甲师填补。现在,“霍利德”战役集群正掩护这个方向,继续承受着瓦图京上将(1943年2月12日晋升为大将)的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巨大压力。
  罗斯托夫方向。德军霍特战役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军残部)掩护着接近亚速海的战线,并竭力维护与高加索战区A集团军群的联系。当面苏军为南方方面军。该方面军是在1943年1月1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而成,司令还是叶廖缅科上将。在将大量部队移交给负责歼灭保卢斯的顿河方面军后,叶廖缅科接受了切断曼施坦因与高加索A集团军群联系的任务。为此,他必须攻占罗斯托夫这个德军的撤退和补给通道。
  德A集团军群现在处境相当不利。一旦曼施坦因被击败并丢失罗斯托夫,这个庞大的集团军群就将整个被困在高加索。迫于压力,希特勒尽管很不乐意,还是在1942年12月28日的第2号作战指令中允许A集团军群撤离北高加索东南部。曼施坦因则希望A集团军群主力撤退到罗斯托夫以西,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