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哲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从有了哲学家-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上帝时,只能使用大写的“他”一样。而且,毕达哥拉斯十分在意他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不允许被质疑。当他的一个弟子想承认无理数存在时,由于这同毕达哥拉斯的数字和谐论相违,所以大师用诅咒惩罚了他。而且这个诅咒竟然得以应验:那个叛逆弟子在一次航海中沉船身亡。毕达哥拉斯是否在背后做了手脚,我们不得而知。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没有毕达哥拉斯的公式,就没有数学。然而,他的凡物皆数的理论,却使我们今天无所适从。在飞机场,仍然需要出示预防注射白皮书,而不接受篆刻魔法正方形的银盘。和谐和美与数学有关,今天仍然获得认可。如果我们去看一幅油画,画家如果在其中忽略了几何平衡,我们就会感到很别扭。如果在吉他上乱弹,声音不纯,错位的弦无法发出正确的音调,就会使我们的耳朵发痛。科学家们发现,最有魅力的面孔,是特别对称的线条,也就是“正确的数”的比例。这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下一次参观博物馆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的。
   。。

释迦牟尼:千万不要太执着!
  生平
  释迦牟尼王子诞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中,他骑马出巡,目睹了世上的苦难,疾病、贫困和死亡,幡然决定出家修行,以求彻悟,于是成了乞丐和隐士。他效仿其他苦行僧为了求得凡世的解脱屏弃呼吸,暴晒于烈日之下,最后通过辟谷几乎丧失性命。但真正的彻悟却是在找到了“中道”之后才得以实现:他不再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敌人—— 而是吃饱放松坐在菩提树下。这时他才发现,人的生老病死均是因为有了求生的欲望而产生,因此,要想从中得以解脱,只能通过无欲无求,最终在涅槃中升华。经过几番反复和疑惑,他终成正果,成了佛陀(觉者),组建了“僧迦”(僧团),传播自己的学说。释迦牟尼终年80岁,是在他一次改变素食习惯,吃了一顿猪肉后不久圆寂的。
    朋友
  佛陀是处理人事关系的大师,他善于在“僧迦”中保持平和,不施加任何压力。对他最重要的是,他的弟子们均在公开中行动,因为:“大雨会使包裹起来的东西变腐,但显露在外面的东西却不会。”
    敌人
  同其他宗教创建者一样,佛陀在他的发展进程中也一再遇上敌手。但他从来不会对他们表示愤怒和仇视,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些情感造就了无谓的求生欲望,最后只能制造痛苦。而且,敌手所以成为敌手,说到底也不是他们的责任:“因为一切状态均受其他状态的制约,然后再去制约另外的状态,自我制约是不存在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就不会去仇恨任何事情,因为那只不过是我的意念而已。”这听起来很合乎逻辑。但这种态度是否也能在一个敌对的世界立足,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女人
  释迦牟尼在16岁时娶了他的表妹为妻,同时还接受他父亲送给他的许多漂亮的女人。当他成为“觉者”之后,这些消遣当然就全部放弃。在“僧迦”中,开始时是把女人排除在外的。后来经过多方敦劝,佛陀才做了妥协,接受了女性僧人。
    思想体系
  有人问他,如何才能通过放弃欲望而得到解脱,佛陀回答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执着。”这是佛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因为在仔细观察事物时,就会不断发现,它们既无价值又无存在,所以也无法使人满足。因而对其执着,对其追求或者对其—— 作为消极欲望的表现—— 仇恨,都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说,这些情感还会使我们成为事和人的奴隶了。因此,佛陀给我们被欲望和仇恨俘虏的灵魂所开的方剂,就是泰然处之。但“泰然”并不意味着“无所谓”,而是同等对待的意思。据此,一切事和人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有价值,只不过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并无高低之分。然而,佛陀并不像有人批评的那样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佛陀的特色
  佛学界介乎于宗教和哲学之间,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没有强加给我们惩罚和宽恕的神灵,因而我们也不必为这些神灵去进行战争。它和哲学也不同,没有用繁琐的体系折磨我们,没有用演说的逻辑力量说服我们,而是说很少的话,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后来出现的禅宗,甚至完全放弃了语言,以克服对概念的执着。对于我们今天整日受到各种花言巧语折磨的人来说,这是一剂真正的良药。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佛教已经没有了原始的政治发源地,而是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人成了它的信徒,不仅是那些寻求神秘学的破衣烂衫派,而且在“强力派经理人”当中也大有人在。他们偏爱可以使人精神放松的坐禅,也笃信佛学的不执着理念。对一个行动的成功和失败考虑得越少,其成功的希望反而越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情做下去。或者换一种说法:谁能够保持平静和轻松,他就能够收获丰厚的利益。我们只是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子: 学会无知
  生平
  老子的个人情况只是来自模糊的传说。他和同时代的同胞孔夫子不同,既没有学派也没有弟子,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是编造的,他只是《道德经》的代名词。据说老子把他的5000言的《道德经》交给了一个边防军人(关吏),是在他离开周国首都,走向隐居的途中。“他的追求是隐蔽自己,过无名氏的生活。”中国的历史学家是这样说的。没有人知道,老子走后去了何处和死在哪里。
    朋友
  与儒学不同,老子的学说在中国的信徒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些宁肯去研究如何沏泡绿茶,也不愿意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隐士。最近一段时间,道教却在西方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特别是那些追求神秘学的人群—— 当然常常导致对原来学说的歪曲。
    敌人
  老子是形而上学者,研究的对象不是来自我们的世界,只能有很少的人可以进入自省的境界。这有一个长处,就是和“凡夫俗子”很少发生冲突。所以老子和他的体系很少有真正的敌人。
    女人
  女人作为具体的生物,在道学中没有作用。但“永恒的女性”(可能是指道德经中的“玄牝”—— 译者)却被高度尊重,被称为“天地之门和根”(“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译者):“不断突出自己,却坚持不倒,始终不懈努力。”(“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者)老子在这里已经预言了在两百年后出现的太极哲学。太极中的阴阳对立,作为雌柔的阴永存和不勤之用的原则,主要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有效的无为。雌柔在哲学中作为一种被动—— 一种对比一再出现。对老子来说由无为所带来的有效行动,对人类向完善发展具有至关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把它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它无法用语言表明,因为它不是来源于其他事物,也无法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老子解释说:“永恒的道是无名的,我不知其名,故称其为道。”(可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者)道的不可理解,就是“对不认知的认知”,是我们在认知领域的最高境界。这个原理,我们在后来的苏格拉底身上也曾以类似的形式遇到。它当然只能给我们留下一种淡而无味的印象。因为,既然我们知道,对道无从了解,而且永远无法理解—— 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子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去感悟道。方法就是,我们要从使我们离开道的一切中解放出来。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像苦行僧那样背离这个世界。我们更应该站在这个世界当中发挥作用,但要像我们并不在这个世界那样。我们应该说话、行动、赚钱以及做爱,但却不想占有这些东西和人,同时也不被它们所占有。也就是说,对世界不是思考而是感悟,不是用一切手段去控制,而是温柔地让它们摆动到我们的心里。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阳刚,而是阴柔。但老子却觉得这没有问题:“因为水是柔弱的,但其作用却远远超过强硬。”(可能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译者)
    老子的特色
  老子先是告诉我们,存在一个渊源,那就是道。然后又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谈论这个道。这样一来,他当然就堵住了批评者的口,因为任何批评只能通过语言来实现。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尽力去感受道,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感受到。老子会怎么回答呢?他会告诉我们:道不能在尽力中得到,只能在不尽力中得到。你们要学会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它。我们应在谦恭中低下头,努力用脑筋去想,如何才能学会无为。这就是老子。这里没有“原来如此”的醒悟,而只有精神上的硬核桃。西方知识界对它的冲锋,就像是乒乓球碰到了中国世界冠军的球拍上。可这也正是其中的奥妙之处。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老子给我们展示了理性的界限,他的理论陶醉了我们,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主要不是通过理性的认知,而是通过感悟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得到的。很可惜,他的理论越来越被那些神秘学者所利用。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了道学大师,可以感悟和掌握真谛,只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智力和判断力。而老子却决不否定思想的这两根支柱,他甚至还极力主张要不断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孔子:假如我是中国的国王……
  生平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名字意味着“孔氏家族的大师”。他在年轻时期就建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卓有成效,所以被多次授予正式的官位。但他均予以拒绝:“没有官位不足虑,足虑的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可能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者)所以,孔子直到50岁,才接受了第一个官职,成了他家乡鲁国(今天的中国山东省)的司法部长。开始时政绩昭然,后来不得不辞去这个职务,因为宫廷不愿意接受这位部长的严格的准则。然后,他消失了13年,去周游列国。最后又被他的家乡所接受,当然是荣誉性的。他死于72岁,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道德体系没有对政治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朋友
  孔子是严谨的伦理学家,因而他的朋友也很少。公元前3世纪时,他的作品甚至被焚,因为被认为是对国家权势的威胁。后来人们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反而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对他的爱戴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成了圣人,他的后代均被授予了勋位……结果,成千上万的人都自称是他的后代。
    敌人
  凡是热爱生活的人,在孔子那里是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的。教条的思想家也同样拿他没有办法。因此,1911年的中国革命,开始了孔子的“失冠”。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则可以在穆斯林学说中找到孔学的痕迹。
    女人
  孔子似乎有一个妻子,但详情我们不知道。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他的哲学里写着,“男子”承担责任,而女子只是其阴性的类似:“女人是通过教诲而和男人类似。”根据孔子的观点,妻子没有自决的权利,而只有“三从的义务”: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 而在家之外,她是什么都不许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显然不是妇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思想体系
  专制的君主、贪污的官吏以及建筑在传承基础上的僵化的等级制度…… 这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也是他想加以改变的东西。但他并不想彻底改变,“因为我喜欢古老,并忠于古老”(可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者)。因此,孔子的意图并不是要取消等级制度,而是把它置于一个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筑在伦理之上:一个人的德行越是完善,他在社会中的权力也就应该越大。这听起来不错,但这位先哲当然不会放弃根据自己的概念为德行下定义的权利。其中的女人最多只能以其从事家务扮演一个内室鹦鹉的角色。除了仁爱之外,他还要求强者要自律、严肃和在人民面前表现道德的尊严。这也是孔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