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黄沙间的心灵版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碧海黄沙间的心灵版图-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日,我们坚持再一次在烈日中进入了撒哈拉。白日里的沙漠,没有浪漫迷情,只有酷热,却更真实地印证了我记忆中的它的模样,燥热的酷暑,发白的沙土,温驯的骆驼,心里偶尔会泛起一种莫名的疼痛,随即又被新生的平和取代。
  离开撒哈拉前,恰好是正午时分,旅店的大堂像一个避暑的客厅,红色窗帘让室内的光线有些暗,前台没有了服务生的踪影,一个十八英寸的电视里,播报着阿拉伯语新闻。远处角落里睡着两个疲倦的异乡客,十来只苍蝇在空气里聒噪地飞舞。
  而我,趴在电视机前的茶几上,写下给朋友们的明信片。
  名:梦回撒哈拉
  灵感来源:沙丘沟壑曲线
  面料与装饰:真丝缎或高科技面料 茶色水晶
  亮点:水晶、抽褶
  设计阐释:沙漠色中礼服。用褶皱的形式来演绎沙漠的曲线,展现沙漠的柔美,设计上凸显简约性感主义的风格。沙漠色让人心宁,而用茶色水晶点缀,使本款设计高贵而独特。
  

圣城、地毯和我的棉花树 ——凯鲁万(1)
本篇的主题是凯鲁万圣城,我想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我会说说圣城里的清真寺或者###教文化,但是有时候,面对主题,我会有一种难以强迫的专心,或者说是一种难以强迫的不专心,这种意念会让我把那些看似重要的主题放在一边,而去说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其实,只是看似。
  我时常会莫名地被一些细节所吸引,比如一件衣服别致的衣领,或者一个特别的袖口,我会长时间注视着它们,这种专注感让我沉迷,感到满足,因为常常是在无心中发现有趣的东西。就像现在,我一定要停下来看看路边的“棉花树”。
  这些“棉花树”是在去往凯鲁万的途中发现的,在一些深绿色的灌木丛里,沿着枝条,密密地长着一些白色的半圆形小苞,很像是棉花球。然而,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些白色的小苞不是什么“棉花”,是白色的蜗牛。我的心里涌出难以形容的感受,像是有一点恐惧,又像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但这就是我将要进入凯鲁万圣城前的感受。
  据我所知,这座“圣城”的显赫地位源于阿拉伯帝国,在征服了突尼斯土地上的柏柏尔人之后,强大的###教文化进入了这片土地,同化了柏柏尔人,使整个民族从语言、信仰、文化都归化了阿拉伯民族。城内寺庙星罗棋布,有“三百清真寺之城”之称。
  还未谋面,沉重的历史故事已经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再加上原本炎热的空气在高压中转化为焦躁,看到“棉花”变成蜗牛时的那种不安又开始涌上心头。
  然而进入到凯鲁万,心一下子释然了,它就像我们见过的所有突尼斯老城,平和而宁静,带着一种夏日里的闲适。即使是在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奥克巴清真寺里,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凝重气氛。这座又称“大清真寺”的寺庙,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的清真寺并称为世界四大清真寺。但是,它却并无张扬的神情。门口守卫的老人很宽容地允许我们在清真寺内的长廊里自由拍摄,引来不少围观游客。住在清真寺旁边的阿拉伯小男孩也大方地迎上前来,主动担当起副导演的工作,帮我们调度游人。服装助理燕子和一个阿拉伯小男孩聊得投机,分别在对方的手臂上留下各自祖国的文字。骑着摩托车的警察在寺庙门口与商贩闲聊。寺外空地上有几个小男孩在踢球,足球拍打着墙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谁也不曾受到他人的干扰。
  这些让我完全忘记了进城前的那份忐忑,也再次印证了我对突尼斯文化的理解,那就是一种被称为包容的品质。即使在一种强势文化(阿拉伯文化)的语境中,也不给环境中的成员或是外来者增添压力,这恐怕是它与许多国家强势文化的最大区别,正如我反复提到的,它对于人、物的自然天性有种超出平常的尊重,并积极吸纳各种文明中的精华,而这种平和的态度反而使外来者更容易接受它原本的文化。当有朋友在担心是否要蒙面去突尼斯的时候,我的大使朋友哈哈大笑,说开什么玩笑,你去的是突尼斯,是去度假的,没有人会管你穿什么。我因此想,所谓文化征服,或许不是那么简单的,又或许并非是阿拉伯文化同化了当初的柏柏尔人,而是突尼斯人吸纳了阿拉伯文化,由之诞生了自己的突尼斯文化。
  ###文明的影响在手工地毯工业可以窥见。除了旅游,凯鲁万另一项引以为豪的产业是它的手工地毯编织业。有意思的是,这里有一些不成文的传统,例如地毯都是由女人编织的,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麦地那老城里终日坐在地毯上缝衣服的全是男人,不知是不是这个社会达成的一种默契,让男人和女人在手工业生产中自然分了工。
  我们参观了一家最富盛名的地毯店。我在一位编织地毯的妇女身边坐下,她温和地对我笑,并侧身让我也试着织一下,让人惊讶的是,身边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设计图文。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这里的手工地毯都是没有设计图的,全部图案都是这些妇女去清真寺做礼拜时,从寺庙的壁画或雕塑上得到灵感,默记于心,再凭着记忆织出来。没有复杂的设计流程,不需要任何高科技设备,全凭借大脑和双手。这样的创作注定需要一颗细致而专注的心,它要求编织者在众多清真寺图文中找到灵感,并在一缕缕毛线中还原脑子里的图案。任何一缕毛线都可能是一道花纹,任何一道花纹里都饱含着创作者的心血,这才是手工艺术的精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圣城、地毯和我的棉花树 ——凯鲁万(2)
这些手工地毯通常没有复杂的图纹,都是一些简单图案的重叠,其中最常见就是突尼斯茉莉。这种花代表美与爱,常被突尼斯人扎成小束别在耳后,或是穿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另一种常用的图案是“幸福之手”,这是我给它取的名字,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并拢的手掌形状,在突尼斯文化中,它代表着幸福。我非常喜欢这种质朴的解释,也可理解成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年前从一个朋友的书里读到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女人真正美丽时,便是手心向下的时候,手心向上的女人只遭人怜悯,看后非常认同,其实不仅对女人,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应该都是这样吧。
  就是这些简单的图形,在突尼斯妇女的手上变成了五彩的阿拉伯地毯,无论是什么样的色彩和形状,展现的都是妇女们眼中的美丽,凝聚的都是她们的情感。在我们参观的地毯工厂里,老板告诉我在这里永远也找不到两张完全一样的地毯,因为既没有设计图,也没有档案,地毯就从妇女们的手中一张张地织出来,记载着不同的故事,卖到世界各地。我坐在地上,抚摸着地毯的纹路,并不平整的毯子上留存着明显的手工痕迹。当很多年过去,编织地毯的人或许已经作古,地毯或许也已经被妈妈送给了女儿,也许20年后,我们清洗它时,它会告诉我们一些曾经发生的故事吧。老板告诉我:“地上的任何一张地毯都有着比你的年龄更长的历史。”
  ###文明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一针一线中被它的人民所传承,也许更深刻的烙印不在清真寺的壁画中,不在严谨的条文里,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一块地毯上,一个图纹可以织出千万种花样而不会重复,一个图纹可以用上百年,可以跨越时空,记载情感,传承文明。
  这难道不就是手工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吗?高级定制原本不也是这样的初衷吗?它是实用品,但同时又是一件追求独一无二特性和手工技艺的艺术品。我们无论是手工编织一块地毯,还是在手缝一件定制礼服,并没有本质区别。无论是在地毯上,还是在高档的时装面料上,投入的都是创作者的精神,都是在体验一份创作的快乐,都是在倾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而只有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才能寄托人的美好情感,才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
  一件件堪称艺术品的服装在上百日的精雕细琢中完成,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使命,而后多年里被深深珍藏,又或者它被主人带往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多少年里,它成为一代人对根源文化的记忆,延续着人们对一个时代的依恋。所有那些复古潮流的风尚不正是对逝去历史的回顾和对先辈的致敬吗?而在世上所有宏大的命题下,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正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细节吗?我们所享受的不就是这些精美细节所带来的满足感吗?
  名:朝拜
  灵感来源:突尼斯清真寺
  面料和装饰:织锦缎、蕾丝 
  亮点:两种面料结合
  设计阐释:抹胸礼服,黄色是对圣城清真寺的致敬,露肩无袖的设计恰是对圣城包容品性的体现。该款礼服简洁而大气,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突尼斯宗教文化的尊重,赞颂其对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包容,因此用蝴蝶结来点缀黄色礼服,使其隆重而又不失活泼,稳重而不保守。织锦缎和蕾丝的融合造成视觉上的朦胧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个女人的城邦——迦太基(1)
迦太基城是一定要去的,因为那个牵引我来突尼斯的传说。
  那个用牛皮圈地,建立起迦太基帝国的公主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做Elissa。
  这个故事让我对将要探访的迦太基遗址充满了期待。
  但是,我的突尼斯朋友们似乎都不擅长从历史的痕迹里讲述层出不穷的故事。眼前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创建了显赫的迦太基王国,曾经发生过举世闻名的三次布匿战争【注】,然而,突尼斯人对待曾经辉煌的历史,就像对待眼前的这块古迦太基王国的土地一样,自然而平静。
  历史中的古物就摆放在露天平台上,或者用最简单的的栏杆圈起,让这三千年前的遗迹自然地接受太阳的照射、风的吹拂、雨的洗礼。那一代代城邦的记忆和着雨水浇筑进脚底下的土地,而地面的痕迹在历史沧桑中逐渐风化,渐渐失去它了昔日的模样。
  在国内,大部分历史遗迹以木质结构为主,因为舍不得其在自然中自生自灭,需时时加固,精心保护。但仍有木质古物因年月久远而悄然消蚀,又或是在某次意外的烟熏火燎或滔天洪水中化为乌有,让人扼腕叹息。
  迦太基遗址没有后天的刻意粉饰,呈现的就是历史的原貌,踏着脚下厚重而又亲切的土地,让人产生出许多遐想。眼前这块看似普通的泥土地下,埋藏着两个宏大帝国曾经的辉煌:迦太基和罗马。迦太基帝国曾经如此强盛,仿佛坚不可摧,那位赫赫有名的英勇善战的汉尼拔将军,曾经在此发誓与罗马人永世为敌,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也将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军队击得溃不成军。然而再英勇的汉尼拔将军也未能预料,内讧使得迦太基王国遭遇罗马士兵的侵袭,一场大火烧毁了一个时代,而罗马人就在迦太基的地基上建立起了新的朝代。
  感谢同行朋友阿勋高超的公关技巧,和古迹的守卫者沟通周旋,使我能走进迦太基遗址内,更清晰地看到两个帝国时代的印记。那些远远就能望见的巨大石柱呈南北向延展开,柱子是典型的罗马风格。而石柱内部的城墙却与之错开,呈西北——东南走向,低矮的城墙不是土石结构,却有砖土的特点,分明是泥土在烈火中被炼造得更坚固,那地下深邃的渡槽沟壑也告诉着我们,这最核心处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迦太基城的辉煌。
  几个世纪过去了,头顶的云彩飘过了千年,在湛蓝的天空下,在灼人的阳光笼罩下,两个时代的魂灵们早已在地下安息了。无论曾经有过多少风云变幻,一切已在历史的长河里逝去了。而亘古不变的,是生命的延续,时代的变迁。
  在迦太基原址旁边的博物馆里,有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座座雕塑与古物前,长时间地讨论,这一场景让人动容。在日渐快速的生活里,在充满诱惑的名利场,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在做什么,要的又是什么。是这些痕迹在提醒着我们:听一听,我们曾经从哪里来,想一想,我们今后要去向哪里。
  这所有的故事里,我最不能忘怀的还是那位用一块牛皮创建了一个辉煌城邦的公主Elissa,尽管可能只是一个传说故事。我在诺大的博物馆里找寻她的影子,哪怕一幅雕像,可是没有。一个解说员听说了我的疑惑之后,让我找出一块突尼斯硬币,指着上面的女人脸庞说:看,这就是Elissa。
  她的脸庞圆润而温和,刚毅的神情里有淡淡的微笑。那一刻,我被感动了,一股说不出的暖意漾在心头。她已经永远刻在历史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