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海湾战争以来,我就像只残废的豹子,被人锁在笼子里。
本书是海湾战场旧作,1990—1991年写于中东。199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首次出版,大受欢迎,迅速售罄。199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再版,旋即销售几十万册。此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第三次出版。为尊重历史,我对文字内容不作修改,只补充一些我拍的照片,以助理解。
感谢为再版付出大量劳动的谷望宁、开来、呼延华、章开元、欧阳冰清、刘牧雁、霍云、林源、唐勤、唐子千。感谢为本书画插图的凌晨。
感谢本书的历任责编:一版甘琦,二版任幼强,三版孟庆晓、江林。
遥祝我的儿子唐亚述六岁生日。
唐师曾
于解放军301医院
2007年6月6日
再版前言
作为战时唯一反复往返交战国双方的记者,在海湾战争远去多年之后还津津乐道自己年轻时亲历的世纪之战,不觉汗颜。之所以厚着老脸重拾自己牙慧,怀着极大痛苦回忆逝去的青春,主要是受了一拨又一拨年轻朋友的怂恿,他们在读了我的另一本书《我钻进了金字塔》后,更想知道我在中东的前一半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确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天赐—20世纪仅次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从部队正规化、装备、训练、实战经验看,伊拉克军队的钢铁含量远远高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中朝、越南部队。伊拉克的飞机、坦克在数量、质量上的相当优势,使其可动用空军和千辆坦克进行以师为单位的坦克战。
我总觉得把四年前的一本小书原样再版太有负于喜欢我的读者。除更正原书的错误外,我补充了一些鲜为人知又被我忽略了的细节,共约3万字,同时增加了50余幅照片—她不仅变厚,也更为丰富,从而成为《我钻进了金字塔》的姊妹篇。
再次感谢每一位朋友。
唐师曾
1998年6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萧乾序
五十年代,每当学习会上听到有人振振有词地批判个人奋斗时,我心里就嘀咕:难道这社会只容得下“叫干啥就干啥”的听话干部吗?七十年代初在咸宁干校有位专攻古典文学的五七战士在床铺底下藏了几本线装书。于是,早晨“天天读”时就有积极分子十分激动地指责起他的“白专道路”。在“斗私批修”时,甚至任何个人兴趣都在贬斥之列。
那时我常想,社会有如一辆大篷车,个人的追求也是轮子的转动。倘若轮子都成方形的了,这社会还如何前进!
命运(或者说组织上的安排)原是要“唐老鸭”—师曾站在黑板旁执教鞭的。偏偏这不尽合乎他的理想。他嫌那天地太窄,变化太少。他的志向在于背上一台摄影机去闯四方。
照过去,这可是上好的批判对象。喝,分配你教书,你不安心工作,竟敢胡思乱想,岂不又是一位正好揪出来示众以儆效尤的反面教员。
可是当他闯进新华社摄影部的大门时,徐佑珠主任不但没硬赶他走,更没通知原单位叫他上大批判栏,反而对他表示热情欢迎,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重用他,放手让他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事实证明,他的个人理想与集体事业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大篷车与轮子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理想只是个目标。实现理想则还有赖于毫无保留地拿出个人的才智、天赋和血汗。这也正是有所追求与好高骛远的不同之处。
“唐老鸭”进入新岗位之后,可以说是豁出命来干的。山西地震,淮河水灾,尤其是比高技术的海湾战争,他都背了相机,站在第一线上。他不但摄影技术好,笔头快,能吃苦,有胆识,而且善于同人(包括洋人)打交道。谁不喜欢这个高大结实、亲切、爽快的小伙子!
如今,他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
我向来最怕为人写序了,总是千方百计地推辞。然而这位非凡的年轻同行一定要我为他写个序,实在不容推托。
世界在前进,祖国在前进,他还有几十年可闯荡。我这名新闻阵线上的老兵祝他路子越闯越宽,同时,越写越有深度。希望继“唐老鸭”之后,还将出现“张老鸭”、“李老鸭”。让中国的新闻事业真正走向世界。
写于1992年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自 序
我是摄影记者,按传统不该写文章。海湾战争中,由于战时法规对摄影采访的诸多限制,逼得一人独居虎穴的我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拍照、冲洗、放大、传真之余操起钢笔,想不到因此受到新华社总编室通报表扬、万千读者的欢迎而势成骑虎。其实我写得很臭,只不过代表12亿中国人在恰当的时间到了一个恰当的地点,偶作蛩鸣而惊天下。如果没有新华社摄影部不停地踢我的屁股,我绝不可能趴在吉普车的引擎上,蹲在长途采访的旅途中以膝代案,一篇一篇地炮制战地飞鸿。
由于斯巴达式的身体健康、生活简单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海湾战争爆发前,我被选作新华社越境作战的“伞兵”单枪匹马派往巴格达,从此成为战时涉足国家最多的中国人。只可惜我资质愚钝,不得不倾全力于战事而无暇他顾。我到过伊拉克没游览空中花园,到过以色列没拜谒伯利恒,到过约旦没游死海,到过埃及却不知金字塔为何物……聊以自慰的是,作为最后一批撤离伊拉克的中国人,我坚持用“新华社巴格达”电头发稿到最后一刻,使我的国家及时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在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行完吻腮礼之后,我又戴起纸叠的犹太帽与以色列国防军并肩缩在“爱国者”阵地后等“飞毛腿”,从而幸运地成为往来交战双方并与这对宿敌同食共饮的唯一者,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中国人。
回到北京,我国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战地采访的新闻界老前辈—萧乾先生鼓励我将战时激情扩写成一本小书。可我生来有个坐不住的尖屁股,没干三天就泄了气。关键是我已失去了战时的激情。我深知,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时,才能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品质和能力。呆坐灯前,昔日的记忆无比奇妙:血汗、梦想、死亡、荣誉……夜静更深,我日复一日徒劳地等候再赴前线的军令。
多亏一帮朋友软硬兼施地逼我,几经增删,总算做完了这份比打仗还折磨人的功课,从而使我这个世纪之战的见证人得以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看似慷慨地拿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不要求本书成为一部既有注释、又有索引的鸿篇巨著,我只想把我那些不掺假的玩意儿,老老实实地奉献给大家,以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历史,并以此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和朋友。
献辞与目录(1)
缅怀战火中丧生的无名英雄
献给他们的母亲
目 录
第三版前言 1
再版前言 2
萧乾序 3
自序 5
1。 从雪山到火海/1
盛夏。可可西里无人区大雪纷飞。###干瘪的声音播送了一条令我灵魂出壳的消息:伊拉克吞并了科威特!我一个猫跳钻出帐篷,在雪地上连打三个滚儿,面对雪山长跪不起……
2。 上下同欲/10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由于我的“新华”自上而下的炮火支援,我以“铁脚、马眼、神仙肚”有幸成为越境飞行的“伞兵”。
3。 飞往巴格达/23
12月20日,1990年。没有比此时飞往巴格达更迷人的了。我真不懂妈妈干吗抱着我大哭。海明威说过:“我们都准备献出我们的生命,但只有少数人中选。”
4。 并非天方夜谭/30
我被告知在这里干活得守规矩。一名不规矩的苏联记者死于车祸;英国记者巴佐夫特被绞死。《培尔·金特》中说:“当狼群在外边嗥叫时,最保险的是跟着一起嗥。”
5。 在巴格达,为一张照片/41
听到背后士兵的怒骂和追赶我的皮鞋声,我兀自佯装不知,紧贴着德奎利亚尔一行往里蹭。我确信这时没人敢开枪,身后上百名记者正等着出新闻哩。
6。 临近摊牌的巴格达/51
出租汽车司机惊奇地问我为什么还不离开,“因为这座城市和它的350万人口将不复存在”。书店里正出售新版伊拉克地图:科威特是它的一个省。街上飞跑的科威特汽车用的是伊拉克科威特省的牌照。
7。 六百记者云集安曼/65
两名日本记者在死海附近拍照被约旦伞兵扣留七个半小时。两位老兄却洋洋得意:“因为每扣一次,就等于一枚勋章。”而我早已习惯双手举着相机紧贴在后脑勺走向端枪的大兵。
8。 “打起来了!”/70
战争爆发之际,我正接到新华社总编室的通报表扬。犹如一名因偶然负伤而得到紫心勋章的伤兵,我准备去边境。
9。 安曼祈祷和平/75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却安然坐等在这块“中东的瑞士”。我向北京写道:“作为士兵,我以极不赞成的心情执行这项命令。”
10。 鲁威谢德难民营/81
在大漠尽头伊拉克、约旦边境上,几十顶简易帐篷在风沙烈日下毫无生气。一名端M…16步枪的士兵大踏步走来,一把夺走我的尼康相机。
11。 贝卡难民营/90
“贝卡”是阿文小山谷的意思,从南黎巴嫩到约旦河谷地,这种小山谷不计其数。成千上万失去国土的巴勒斯坦人就散落在这片沙漠绿地上。在这场战争中,巴勒斯坦人是国际社会最倾向萨达姆的社会力量。
12。 告别约旦/97
从“前线国家”的约旦迂回前往阿拉伯的宿敌以色列,单枪匹马颇有些孤身入虎穴的悲壮错觉。同事说,别人是看好了落脚点再起跳,我这只鸭子是跳到空中再找落脚点。
13。 另纸签证/102
隔着以色列使馆小隔离室的防弹玻璃,我直视着大秃顶的眼睛,缓慢地说:“我是个和平主义者,这个古老的学派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可能比犹太教还长。”
14。 从拉纳卡到本…古里安/105
瘦高个男子鬼鬼祟祟地进了咖啡厅,像接头的地下工作者一样示意我跟他去。在候机厅厕所旁,已聚集起十来个旅客。这一天,仅有一架风雨飘摇的小型私人飞机载着14人在特拉维夫降落。
15。 生活在面具后面的以色列/108
参加影展开幕式的来宾人人屁股后面挂着一包防毒面具,撅着屁股在展厅里发呆。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内和哭墙下,成千上万的犹太教徒身背防毒面具,冒雨祈祷。
16。 “飞毛腿”袭来之际/117
“对女人尊重,对弱者怜悯,对荣誉渴望”的骑士精神促使我站在楼顶,哆哩哆嗦地反复拍摄“飞毛腿”的轨迹。为表彰我病态的勇敢,加拿大记者乔奖给我一个“多姆克”摄影包。
献辞与目录(2)
17。 戒严中的加沙/127
一扇门猛地打开,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阿拉伯人高举着一只活老鼠,冲上街头。各国记者蜂拥而上……
18。 西岸—没有摄影的摄影采访/136
这是一次以杰里科为中心的冒险。我由此彻底体会了游击队员的浪漫英雄主义。三年以后,这里终于自治。
19。 坦克,进攻!/147
在当代陆军中,以色列国防军是唯一百战百胜从未吃过败仗的军队。迄今为止,我是唯一与这支骄傲的部队一起行动过的中国人。
20。 耶路撒冷/160
上帝说:“圣地是不卖的。”我有幸成为第一个使用“新华社耶路撒冷”电头发稿的中国记者。
21。 重返拉纳卡/179
看着烟波浩淼的地中海,我本想忙里偷闲抒抒情,可刚把自己绑在坐椅上就酣然入梦。一觉醒来,小飞机已像雨打的耗子般降落在拉纳卡。
22。 “我要上前线”/184
我最烦等,什么在约旦待命,在哪哪哪待命。我仿佛听见亨利四世的嘲笑声:“上吊去吧!我们已经在郎德勒西打起来了,而你却不在!”
23。 烙饼/189
在为约旦和巴格达大使烙了半个月饼后,我发现自己成了双下巴的罗马皇帝。重返巴格达前夜,郑大使揪住我的摄影背心:“鸭子,你哪儿也不像个外交官,倒像个马戏团的。”
24。 我和河野/194
河野含泪将一大包美军战地急救品塞给我:“以后就剩你一个了。”
25。 “死亡之路”/198
我固然担心会撞上美国人的炸弹,更害怕被共和国卫队识别出来送上绞架。因为我是第一个在以色列公开曝光的中国记者,而今又胆大包天地回到伊拉克。
26。 我们的家/204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院子里也落了一颗炸弹。曼苏尔区的富豪子弟开始学骑自行车。两个神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