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吴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怀念吴晗-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这时起,吴晗与闻一多之间,忧患与共、并肩作战的同志关系,转为弘扬英烈精神,继续完成未竟事业的斗争。他在数日之内,连续写了五篇怒斥*,鞭挞邪恶,痛悼亡友的檄文:《哭一多父子》、《哭一多》、《哭亡友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之死》、《闻一多先生传》;另外,在《论法统》和《论暗杀政治》等文章中,都以李闻惨案作为重要论据,抨击国民党政府实行法西斯残暴统治,呼吁实行*,改革政治。1947年3月,吴晗为《闻一多的道路》作序。7月,他写的《一多先生周年祭》和《闻一多的“手工业”》,编入《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特刊》。11月,吴晗又为《闻一多全集》写了跋文。1951年5月,吴晗为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哭一多》所写的说明性短文,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
  1960年9月28日,毛泽东将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题签“吴晗同志审阅毛泽东九月廿八日”赠送吴晗。不久,吴晗写了《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和《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分别于11月20日和1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在这两篇文章中,吴晗适应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对朱自清、闻一多的认识和评价,提到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新阶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闻立树 狮吼虎啸永志于心(6)
吴晗的上述14篇文章,内容涉及闻一多的生平、成就、思想、品格和作风等诸多方面,立论精到,内容真实,情感充沛,文笔传神,为人们认识、理解和研究闻一多提供了一组不可替代的珍贵实录。吴晗作为一位成果卓著、特色鲜明的历史学家,在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中,着力于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评述,其中用力最勤奋、立论最深刻、论述最周详的是两个人:古人朱元璋,今人闻一多。他一生四写《朱元璋传》,十多次撰文评述闻一多,已成为一段现代学林佳话。
  七
  在大量的回忆和评论文章中,吴晗是率先和全面地把闻一多一生概括为“诗人”、“学者”、“*斗士”并公诸于报端的论断者。
  1946年7月17日,吴晗在《哭亡友闻一多先生》中悲愤地指出:“是诗人,是学者,是*斗士的闻一多先生被法西斯暴徒有计划的预谋的狙击殒命了,”“日子是李公朴先生被暗杀以后的第五天,时间是下午五时卅分,光天化日之下。”“诗人”、“学者”、“*斗士”这一精湛深邃的论断,并非吴晗一时即兴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同闻一多三载朝夕相处,共忧患、同苦乐的岁月中形成的切身体会,是在亲密无间的战斗情谊中逐步深化的认识,更是在不断流淌着悲愤痛恨的泪水中对亡友一生的终极概括。此后,吴晗又多次对闻一多的“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作出具体贴切的论析说明,诸如:
  “父亲是忠臣,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儿子是孝子,孝于人民,孝于忠臣的父亲。父忠子孝,表现了民族的正气。”(《哭一多父子》)
  “一多先生的一生是一首美丽的而又壮烈的诗。”“一多先生的一生永远在追求真理,也永远在否定自己。到晚年他找到了,大喝一声,在这里了!锲而不舍,竟以身殉。这真理就是*。走到真理的路只有一条,生活在人民中,为人民服务。”(《闻一多先生传》)
  “一多先生的道路是曲折的,青年时代是新月派新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昂头作狮子吼的*战士。……他一生在追求美,不止是形式上的美,而是精神上的美,真和善。他痛恨虚伪,勇于接受批评,有真性情,有血气,有骨骼,敢写,敢说,不做好不放手。早年搞新诗是为了美,中年弄文学也是为了美,晚年努力于*运动也是为了美。追求的方式是有变化的,目标却从来没有变。没有*也就没有美,只有*才是至美的显现。”(《闻一多的道路?序》)
  “一多的拍案而起,有两个教员,一个正面教员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反面教员是国民党反动派。就时间说,反面教员在前,正面教员在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面教育和党的正面教育之下,一多便毅然决然参加了人民*斗争的行列。”(《拍案而起的闻一多》)
  总之,只有像吴晗这样对闻一多有着具体认识和深刻理解的长者,才能够对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闻一多曲折光辉的一生,作出如此深刻精湛和全面到位的评价。
  八
  1947年7月,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为纪念导师闻一多先生殉难一周年,由清华周刊社组织编印了《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特刊》。这本由潘光旦题签书名的纪念特刊,虽然篇幅只有49页,但其内容丰富,战斗性强。诗文作者阵容强大,包括吴晗、朱自清、楚图南、黄裳、郭沫若、吴征镒、李文宜、周谷城、千家驹、周新民、张奚若、闻家驷、闻立鹤等闻一多生前的战友、同事、学生和亲属。纪念特刊是

闻立树 狮吼虎啸永志于心(7)
继1946年9月编印的《人民英烈——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遇刺纪实》之后,
  纪念闻一多殉难和弘扬闻一多精神的又一阶段性成果。吴晗在他撰写的《一多先生周年祭》中,指出:“这一年,尽管是最黑暗,最残酷,最痛苦的一年,但是,曾经受过你的教育的,曾经听过你的讲话的,曾经读过你的著作的,曾经为你的泪你的血所感发所启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不论性别,不论职业,都起来说话了,起来行动了,起来斗争了。”“现在,你的声音,你的文字,是我们的鼓手,是我们的旗帜了。”“电光在闪耀,雷声在轰隆,新历史的一页在用血书写了。”这些话真是字字力重千钧,句句振聋发聩。
  在编辑这本纪念特刊的过程中,吴晗起到了他人难以完成的作用。纪念特刊编辑者吴方(原名吴锡光,当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学艺部部长兼《清华周刊》总编辑)回忆:“1947年夏,闻一多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由我主持编了一本闻一多逝世周年纪念集,又是请他(指吴晗——笔者)出面给全国著名的*人士写信约稿,很快这些人就把稿子寄来。这本书很快编印出来了,在闻一多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时发到大家手上。”(《浮生十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这本纪念特刊的出版,是吴晗集纳各界友人的深情思念,奉献给亡友闻一多的一束圣洁清香的白花。
  闻一多殉难后,1946年下半年,闻一多遗稿陆续由昆明运抵北平。11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聘请朱自清(召集人)、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组成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负责整理编辑工作。由朱自清组织清华大学中文系同事,用一年多的时间对汇集的文稿进行整理编辑。1948年8月,郭沫若、朱自清、吴晗、叶圣陶列名编者,精装四册八集的《闻一多全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闻一多全集》的出版,是继《鲁迅全集》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士逝世后编辑出版的第二部全集,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厚重的学术价值。
  吴晗作为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成员之一,在遗稿的蒐集汇总方面作了许多组织和联系工作,全集的整理稿是经他之手从北平寄给时在上海的郭沫若审校的。吴晗在《闻一多全集?跋》中对这部全集的编辑成书过程作了扼要说明,对手稿的征集整理作了认真负责的介绍,对全集编辑者朱自清、郭沫若、叶圣陶和开明书店的几位资深编辑付出的心血予以充分肯定,对翦伯赞、沈钧儒(衡山)先生的热情关注致以谢忱。这一切,体现了吴晗待人细心周到和处事认真负责的一贯作风。更重要的是吴晗在跋中写道:“这本集子,说出了闻一多先生一生的思想历程,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的笃信,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一多是永远不会回到书房了,他这个人却长留在历史上,他这部书却留在每一个书房中。”
  九
  吴晗对闻一多一生走过的曲折道路、学术成就、人格操守和精神风貌所做的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写实和描述,生动传神,入木三分,给人们留下了不易忘怀的印象和启示。下面的几段文字勾画出吴晗对闻一多精神风貌的亲切回忆。

闻立树 狮吼虎啸永志于心(8)
“我和一多认识,从朋友而同志,不过两三年。”(《哭一多》)
  “此后的三年中,我和你分享着忧患,贫困,紧张,忙乱,痛苦的日子。”(《哭一多父子》)
  “天真,任性,诚恳,勇敢,无所恐惧,爱人民甚于爱他自己,这些特征,结合成为为*奋斗,为*献身的名诗人,名学者,名教授,青年导师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传》)
  “我记得你洪亮的声音,激昂的神情,飘拂的长髯,炯炯的目光。……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哭一多父子》)
  “飘拂的长髯,炯炯的眸子,破烂的长袍,带着一根白藤手杖,出现在每一个*中,每一次*中。”“激昂的情调,生动紧凑的讲词,使每一个听讲人,增加了信心,增加了勇气。”(《闻一多先生传》)
  “一部好胡子配上发光的眼睛,在演讲,在谈话紧张的时候,分外觉得话有分量,尤其是眼睛,简直像照妖镜,使有亏心事的人,对他不敢正视。”“去年旅行路南游石林,含着破烟斗,穿一件大棉袍,布鞋,扎脚裤,坐在大石头上歇脚的时候,学生给他拍了一张照,神情极好,欢喜得很,放大了一张,装到玻璃框里,到他家的人,都欣赏照片里的胡子。”(《哭一多》)
  “你喜欢喝茶,我为你预备一点好茶叶,三天两晚在我的小书房中边喝边谈,有时到深夜。你也喜欢喝咖啡,要加多糖,还有,菜要口味重一点。你说,在蒙自那一年,包伙吃饭,盐太少了,简直受不了,现在要补一点回去。”(《哭一多》)
  吴晗是一位风格独具的散文作家,他的那些怀旧忆友的文章,都写得亲切具体,富有激情。在他的笔下,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和内心情思,都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其中篇数最多、文笔最美的是关于回忆纪念闻一多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吴晗从不同角度歌颂了闻一多的战斗精神,勾画了闻一多的体态风貌,表达了闻一多的人生追求。
  十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三座几代师生为纪念本校名师修建的纪念亭:一座是建筑在工字厅后水池旁的闻亭,这座钟亭由潘光旦题写匾额,是1946年7月清华辛酉级同学为纪念同级学友闻一多建立的;一座是1978年秋日,清华大学为纪念中文系朱自清教授逝世三十周年,将原建在水木清华荷花池畔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一座是1984年8月,建筑在近春园荷花池旁,由*同志题写匾额的晗亭。这三座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和坐落在校园内的闻一多、朱自清、吴晗的石刻雕像,饱含着清华学子对老师的缅怀崇敬之心,反映着千万中国人民对先贤的怀念仰慕之情。
  “中国人民永远忘记不了闻一多教授”,是文学巨匠巴金对闻一多的怀念和褒扬。2009年10月11日,是吴晗含冤惨逝四十周年。我们谨移用这句亲切感人的心语,以表达同样的衷情:
  中国人民永远忘记不了吴晗教授。
  2009年6月25日
  

王一 闻一多与吴晗(1)
《光明日报》编者按:这是一篇三十多年前的纪念文章,至今读来还很感人。作者许师谦同志当时是我党在西南联大的地下工作者,名为许寿谔,笔名王一。1947年被迫在香港栖身,突然听到吴晗在北京遭到暗杀的消息,作者悲愤交集,一夜之间写出了这篇文章。后来证实消息出于误传,文章略作修改后发表在香港的一个刊物上。
  闻一多和吴晗,是两个有高度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从不向黑暗势力低头,这两个硬骨头的知识分子,都因为他们不屈不挠地和黑暗势力作斗争而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一个牺牲在1946年的国民党统治区,一个牺牲于1969年的“*”中间。今年是闻一多先生诞辰80周年,也是吴晗同志诞辰70周年,我们重新发表这篇文章,表示对这两位中国人民杰出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怀念。因为原文篇幅过长,发表前我们作了一些删节,并请作者作了一些校正。
  两个书生,两个战士。
  一个是鼓手,一个是炮手。
  一头愤怒的狮子和一只凶猛的老虎。
  闻一多和吴晗是昆明青年永远不会忘记的两个名字。
  时代召唤着这两个有无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