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的利害冲突,起因都是自尊心受伤害的结果。
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人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低估他人。两个不同的人在一起时,根本就不用处心积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半就不一样。
批评行为尤其和自尊心有着本质上的冲突,因为批评一个人无非就是对对方的个性、能力、言行作出较低水平的评价。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在批评时,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就要尽量把批评的矛头,导向非人的事物,或个人人格中次要的因素,尽可能避免对对方进行整体性的抨击。
批评的方式有对有错,注意还是注意不到照顾被批评者的自我意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被人狠狠地批评了却呵呵地傻笑,有时候别人只是轻轻地说了你两句,你就暴跳如雷与人家大动干戈。同样是批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就在于对方的批评有没有伤及你的自我意识。具体来说,批评什么、怎么批评、在哪批评、啥时候批评,都和批评的效果息息相关,一点也马虎不得。
批评的时候,要是你能照顾到以下八个细节,你就可以达到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既批评别人又不冒犯他们的目的。
尽可能过后批评,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
批评时注意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的最重要一点,是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尽量避免不要在对方出现问题后立刻就开始训人,而要等事情消停了以后再找机会批评对方。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苏属于见酒没命型,喜欢酗酒,我想劝他戒酒或至少少喝一点,但是我不会在架着他的胳膊、扶着他回家的路上就开训。第二天他酒醒以后有都是时间,为什么非得在当时批评呢。
拖延时间、事后批评的好处在于,不会给对方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当时就批评说明你很重视对方的问题,虽然你可以在口头上安抚对方说那根本不算啥大事,但对方照样会很敏感。
等过一段时间你再跟人家“上课”,对方会有一种置身事外、与己无关的感觉,从而不容易被伤害到自尊心,从而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总之,批评的时间离问题产生的时间越近,对方越容易把批评和自己联系起来、越容易摆出一副保家卫国的强硬姿态来。
从善意的角度阐释批评: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
同样批评的话,由被批评者的老妈、或被批评者的情敌说出来,被批评者的感受和反应绝对不同。原因在于,被批评者不可能怀疑母亲的用意,但是却会怀疑情敌在蓄意贬低、伤害自己。当批评同敌意联系起来时,注定要遭遇强烈的反弹。
即使你跟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没有争风吃醋这种敏感的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点,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你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是对对方负责,否则我才懒得管你的臭事儿呢。当然,具体说的时候,也得注意表达方式,可不能跟刚才举例子的说法那么暴力。
在私下单独批评,多少给人家留点面子
即使你认为对方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好也背着其他人为妙。人有脸,树有皮;打人别打脸,剪枝莫伤皮。当中批评人,对方就不仅要接受你的批评,还有忍受示众的惩罚。
有时候人们就会怀疑你这么做的动机。当他们把你的行为解读成存心给他们难看时,不管你的批评如何在理,他们也不会听得进去。一言不合,反而有可能对你反唇相讥。
批评前先对对方进行赞美,展现自己客观公允的一面
我们在学校上作文课的时候,都听语文老师讲过“欲扬故抑”这个技巧,就是先埋汰写作的人或物一番,然后再阐发其优点,这样一起一落,就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批评人时,我们可以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赞美后批评。用俗话来说就是:“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
这样对方比较有面子,也会觉得你比较客观,的确不是存心给自己好看,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至少挨说了,也没啥激烈反应。比如我可以对喜欢酗酒的朋友小苏说:“我看重你的最大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小苏,是你这个人重视朋友感情。不过我觉得……”
批评对方的具体做法,对事不对人
不要随便地就把人家整个一棒子打倒,要尽可能地避免对道德品质、智商、情商、能力等跟自尊心有关的核心人格要素,进行负面地直接指斥。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把批评的对象引向具体的待人处事方法。
具体来说,要避免跟人家说:“你这个人真讨厌,你怎么可以……”一类的话,而换用一种更技巧的方式,比如:“你这人其实不错,不过有时候你的某些做法,我的确有不同的意见。”
替对方找下台的台阶,以免遭遇殊死的抵抗
批评的时候注意不要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有意为之或深思熟虑的结果,聪明的策略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一时冲动、无心之失或无意识的行为。如果你坚持诛心之论,非要上纲上线,把对方的问题解释成有意为之的结果,就直接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对方的居心和品质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就变严重了,对方为了保卫自己,当然要进行殊死反抗。
尽可能地自我批评,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
注意,不是把自己摆到跟对方一起挨训的位置,是要造成一种你和对方立场一致,一起跟错误的人错误的事错误的立场作斗争的印象,而不是你试图反对挨批评的人。比如我在批评酒鬼小苏的时候可以这么忽悠,以消除他的敌意:“你现在见酒没命,我也是有责任的,以前咱们也没少一起喝酒。我要是早点及时制止住你的苗头就好了。”当然了,你说这些只是项庄舞剑,最后还得意在沛公:“不过你现在喝酒喝得这么频繁,每喝必醉,第二天耽误工作耽误事儿,我是非常有意见的……”
给人家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让挨批的人感激佩服你
要是你也糊里糊涂的,也暂时对人家的问题没招儿,那就暂时不要批评对方。因为就算你批评了,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无法克服,等于没说,还有可能惹人家不高兴,何必呢。如果你可以确定,无论你怎样花言巧语,对方也不可能接受你的批评,你也最好把想说的话憋回去,原因同上,因为说也没用。我们做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出于自我表现更不是出于狭隘的逆反心理。
安慰并开导对方,说明有问题的并不止对方一个人
这么说意味着对方的所作所为是很常见的普通行为,从而降低了对人家自我意识的伤害,对方就不会把你的批评看成是光针对自己一个人的了。大伙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再不合理的事情,要是针对大家伙的就可以勉强接受;要是只针对自己一个人的,那就就会暴跳如雷,不管事情大小,非得掰扯个明白不可。
5 让对方始终保持优越感,拒绝也可以不伤害人
跟别人说“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拒绝有可能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或者导致争端。在此,我们提供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节省下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和别人都觉得好受一些,又拒绝别人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拒绝后找茬让对方拒绝一把自己,帮对方恢复心理平衡
古人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帮助了或者为你提供了某种好处,你就应该回报人家,不回报就是不对的。有些宗教社团的人搞募捐根本并不明着要钱,反而在一些公共场合摆摊设点,向人们发放小礼物。你要是贪图小便宜拿了人家的东西,就欠人家的人情。得到礼物的人中间,总会有一些人给社团提供比礼物的价值多得多的赞助,因为不好意思。
类似地,当人们给我们提供某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欠人家一个人情。比如在商场里,要是售货员特别热情地跟着你鞍前马后地忙活了半天,最后你就不好意思不在人家那里买点东西。回报别人会使我们觉得自己很开心——买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销售人员心里头很明白这个道理,要是他们在你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又给你介绍产品的性能,又告诉展示产品的操作方法,到头来你就会不好意思不买,就算你心里还无法决定买对方的东西是否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个回报的原则也可以用在相反的情况下,造成一个拒绝别人同时不伤害对方的小技巧。具体做法就是在拒绝了对方以后,立刻向对方求助一件对方不可能答应的事。一旦对方拒绝了你,你们的孽债就扯平了,你就不再有任何对对方负疚的必要。同样的道理,当你去买名牌衬衣的时候,售货员已经陪了你很长时间,可是你还是没看中她推荐给你的任何一个款式,你就给对方提出一个她不可能接受的价位,她肯定会说不能接受你的报价,这样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买她的衬衣了。每个人都说了一次“不”,大家谁也不欠谁,谁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或不开心的。
举个例子说,比如小苏打电话管老同学荣哲借钱。可是荣哲最近手头比较紧,一点忙也帮不上,他就可以这么说:“不行啊,小苏。我最近手头也不宽裕,女朋友家里出了点事情,钱我都孝敬老丈人了。不过你今天给我打电话我可高兴了,我也有一件事想要你帮忙呢。我过两天要去上海一趟,女朋友回老家了,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你能不能帮我先养两天我们家的那条‘京巴’呢?最多一个礼拜。”小苏一个人住在单位宿舍里,根本没法养狗,听了荣哲的话,一定会大皱眉头,找借口说自己也帮不了对方的忙。
有时你在使用这个技巧时会有一种罪恶感。有些人在拒绝了你的要求后会觉得很不好受,跟你啰啰嗦嗦地解释自己所以不能给你提供帮助的原因,为自己不能帮助你什么却竟然向你求助感到羞愧。
在这个技巧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定求助对方的事情是对方所无法满足的。有时候,你可能的确有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对方帮忙而且对方也帮得了你,可一旦对方帮助了你,你就会面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回报对方的困境了。
不能确定能否帮忙就含糊答应,至少混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情
如果你没办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帮助对方,别跟人家说自己也搞不清楚。最聪明的做法是对方一提出自己的要求,你就立刻痛快地答应下来。要是你能帮得上忙,那就万事大吉;要是你也没办法,你至少让对方知道了一个事实,开始的时候你也曾经满腔热情地想帮对方来着。这样一来,你没法帮助对方,就成了不能而不是不想。
换言之,如果你是真不想或者不能帮助对方,你也可以在对方求你帮忙时爽快地答应一声“没问题!”这样就算最后你并未帮助对方,起码不会给对方留下你满嘴借口、不干实事的印象。 txt小说上传分享
6 照顾到对方的接受能力,传达坏消息也可不招人讨厌
据说古埃及有一个法老,人家要是给他带来好消息,他就盛情款待;要是人家给他带来坏消息就叫人拉出去砍头。故事虽然荒唐点,但也由此可见,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坏消息的本能厌恶,如此强烈,甚至能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株连行为。
当你处在一个不得不传递坏消息的位置时,怎么样行事才对自己最有利,那就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了。其实只要善于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你完全可以既把坏消息传过去,又一点也不得罪人。
尽可能使用负面色彩较弱的语言,减小对人家的刺激和伤害
话说得不一样,会强烈地影响听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如好的导购员知道自己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跟顾客说话:“别废话了,赶紧去把款交了”,而应该采取一种建议的语气:“这一款已经打过折了,不能再讲价了,要是您看好了,我们就把款交了,您看好吗?”虽然买东西肯定都得“出血”,作为顾客还是感觉到后一种说法比较容易接受。
一些邪教的领导人尤其善于利用语言的巨大影响力蛊惑人心。1997年,美国一个邪教组织“天堂之门”的31名成员集体自杀,曾轰动世界。在教徒集体自杀前的录像带中,研究者发现邪教的首脑人物在动员教徒自杀的演说中,反反复复地将人的身体称为“皮囊”。教徒们听得多了,就被灌输进去一种观念,人的身体不过是一具灵魂暂时寄居的“皮囊”,所以没啥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