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王司马泰生前在处理陇西狄戎的问题上,与死去的晋武帝司马炎这个侄儿皇帝是比较一致的,晋武帝司马炎与陇西王司马泰都非常注意陇西局势,不管是不是对关心陇西民间疾苦采取了最合适的方式,反正他晋武帝有这个威严能够压制住各方面的不稳定心态。而赵王司马伦一见到晋武帝死去,迫不及待地就要跳出来做跳梁小丑。跳梁小丑是不能做的,做了会产生罪恶,罪恶感多的人心里会扭曲,扭曲就是变态,变态就是社会渣滓,一个堂堂的皇帝爷爷辈的王爷,居然厚着老脸皮来做跳梁小丑,也不怕别人认为他是无赖无耻之徒,狗尾续貂的成语,将司马伦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原来梁王是知道一些处理陇西流民问题的一个皇爷爷派,老梁王让解某来到雍州处理齐万年还有李特这等流民问题,老赵王偏偏要瞎指挥,对老梁王派去的人不服从,本来这雍州都是老赵王的事情,他这个琅琊王没有开琅琊王的好头,留给后面所有琅琊王的,除了留给汝南王司马亮和东莞王司马?一个接受吴国孙皓受降仪式以外,看起来的风风光光,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杀机。琅琊王司马伦,就这样成为赵王,在徐州地面上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便想跳槽来到雍州,不仅对雍州的事情瞎参合,敛财的过程里,还在处理并州冀州的事情上也留下了激发民怨的重大过错。赵王司马伦既然想回去京城,可他又不愿意移交权力,朝廷派出解某与周处这样的忠心大臣来处理流民问题,他回到京城以后耿耿于怀,找机会对解某报复,解某不过是一个下级官员,虽然老梁王对他解某还有解某两个弟弟十分信任并给予推荐,可是这就得罪了司马伦了,司马伦回京城勾结贾后,找机会把解某弟兄三人给杀了,还杀了解某老婆与孩子。解某等人死了,死了还成为陇西流民事件的替罪羊,老梁王也被司马伦软禁,不久就在孤零中死去。贾后之所以这么干,也是想给自己的亲戚益州刺史赵某撑腰让自己亲戚在地方上手握实权。赵某名叫赵厥,没有想到贾后给赵厥的这一撑腰,导致了李特父子最后血洗成都,不仅没有给自己亲戚赵厥撑腰到位让赵厥渡过流民事件的危机,还让赵厥直接死于非命。
第二百七十一章继续交代(25) '本章字数:3228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3 17:14:14。0'
不仅赵厥死于非命,益州的流民事件影响越来越大,齐万年的起义还给打压了下去,可是这益州李特父子的事情就无法挽回了,李特儿子李雄成为十六国第一个开国的君主,牢牢地占据成都,把益州梁州的战火最终引向了西晋全国。陇西王司马泰,也就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父亲,在都督关中军事之前,做过兖州刺史,这东晋刺史王爷的由来,西晋是有例可循的。司马泰不仅做兖州刺史,还在都督关中军事之前做过都督益宁二州军事的将军。
同样是皇爷爷派,同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远房叔叔,下邳王司马晃不愿意到益州来做刺史并都督军事。下邳王居然敢忤逆晋武帝这个远房侄儿的皇帝,可是,陇西王司马泰就比较听话了,晋武帝让他来管理益州宁州军事,连管理民政的刺史的职位都没有给,这司马泰居然答应了,原因在于司马泰对于关中汉中到蜀地都比司马晃要熟悉。而司马泰这个王爷封号,本来就是照顾的,他不答应不行,按说265年晋武帝登基的时候册封,他哥哥司马权已经给封为彭城王了的,他就不应该给封王,还不是因为他司马泰与司马权的父亲曾经支持司马昭的儿子,?的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当年司马懿九个儿子中的别人,未必就对司马昭这个老二服服帖帖,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跟着登基做了晋武帝,还不是要论功行赏的。司马泰不愿意朝廷的事情被耽误,所以就在都督关中军事之前,先到益州宁州来管理了一些年头的军务,那是274年以后283年以前的事情。司马泰总算没有和司马晃一样称病不去成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大哥司马权在这一年中病死,司马权年纪比司马泰大上十岁,而数年前司马权就从徐州彭城国(郡)回到京城,这一年哥哥病死,按说可以托词说处理哥哥家里的后事不去,可是下邳王司马晃理由更加充分,那就是下邳王司马晃正室母亲死了,得要给母亲守孝三年,晋武帝希望有人到益州去管理一下那边,因为凉州一带那时候有些不安定,朝廷何止是在凉州用兵,希望有稳定的后方支持,而益州作为后方再好不过。果然在数年中,凉州一带发生了西晋朝廷与部族的战争,276年中凉州武威郡甚至被叛乱部族所攻陷。哥哥的长子司马植被立为新的王爷,司马泰为了自己这一支司马家族的利益,只能给哥哥守孝数日之后便离开京城。司马泰是带家室去了益州的,当时他并没有到成都,而是一直随军驻扎在各个军营中,要么就是随军在就地的郡县里呆着,一是要筹划军务,二是要关心家事,包括与大哥司马权一家子孙的来往,还有与朝廷之间的密切。四个儿子中,大儿子司马越,小儿子司马模跟着父亲在军旅中来到司马泰随军驻扎的军营一起。而老二司马腾已经过继给了司马泰家里的老三就是司马越的亲叔叔家里,没有跟来。老三司马略则留在京城与司马权的儿子们住在一起,司马略与司马腾司马模一样,与司马越是同父异母的弟兄,司马泰让王妃与司马越与庶子司马模先跟来,随后是侧室夫人带着其余亲眷也来跟随司马泰,司马略留下则是代表司马泰给伯伯守孝,也是给在京城与司马权一个宅院但分门别户的司马泰住宅留下一个主人。
几年中,凉州一带有战事,司马泰就一路筹划参与军务,名为益州宁州军事都督,他就得到蜀地成都来坐镇。他调动益州宁州的军队开拔到各地去协助作战。凉州部族叛乱必须坚决地镇压下去,西晋朝廷自从司马懿而来的雄心健在,此时正在发威。这凉州叛乱部族,头领名为若罗拔能与树机能,277年西晋朝廷凉州刺史杨欣被叛乱部族在头领若罗拔能带领下杀死,278年朝廷派遣将军马隆领军前往武威郡平息叛乱。司马泰在成都主要的事情,则是调动与配合蜀地讨伐东吴的大军,西晋朝廷自蜀国刘禅投降以来经营蜀地多年,在蜀地建造大批水军不断顺流而下,军队运送到前线还有后勤物资要不断运送。此时虽然与东吴的战备与调拨已经快要结束,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支援前线的事情,不仅是支援对讨伐东吴的广阔战线,还得支援对凉州的平叛。279年元月,马隆收复武威郡,若罗拔能败死后余部投降,同年12月马隆杀死另一个叛乱部族头领树机能,凉州彻底平定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晋派往凉州的刺史都能够给朝廷稳定凉州,直到314年凉州刺史张轨死后,儿子张?与张茂与前汉刘渊虽然有些交战,大体上并未影响到凉州,战火多年不曾烧到凉州地面,到了324年张茂病死,在张?儿子张骏手上,凉州在中原大乱中仍然比较安定,直到桓温周抚伐蜀以后,成汉国李家政权投降东晋,凉州这才开始动乱起来。马隆镇守陇右,后来死在官宦为将之时,马隆的儿子,参加了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的内战,在战场上的结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失踪人口,一直就没有了下落,从此没有马隆儿子这个人了,父子两将军两代都没有了。
……………………
连司马泰的问题都交待出来了,应该可以放过我周仲孙了吧。问我周仲孙为什么会写出东海王司马越的父亲司马泰?还不是因为我觉得你可能会对司马越感兴趣,我周家从爷爷周光开始,就始终对东海王感兴趣的,这一点你们不可能了解,这是政治上的敏感,不是说需要我开始反省并觉悟起来吗?我的觉悟就是从对东海王当年的事情开始的,没有东海王在西晋朝廷里的言行举止,没有他参加司马家族的内战,就没有司马睿到江南来开辟新局面。你们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司马越改变了,没有司马越几乎就没有江南。
……………………
司马越既然跟随司马泰来到成都,那他就应该通过与陇西王司马泰一起来到成都的亲身经历,对益州的军务有所了解。李特给罗尚干掉以后,李流李雄叔侄等人继续攻打益州当局,东海王作为父亲的继承者,有没有对益州局势采取什么措施呢?这里面的问题,一是司马越在291年被封为了东海王,他不是继承父亲司马泰陇西王的称号的,这一点就是西晋皇族对自己政权不负责任造成的,司马越就应该继续继承陇西或者蜀地的事物,对这一带的军情民情多多参与,封号用来服人而不是用来压人的。二是封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有没有参与过处置益州战局,这一点也需要与他后来在306年下半年派遣司马睿王敦王导等人裹挟数州百姓到扬州去挂钩来说。这其三,还不就是司马越那个时候,已经无力挽回益州还有秦州凉州等地的局势。朝廷里在大西南大西北的局势都失控了。表面上看凉州还能够顺服朝廷,可是凉州远在西域而秦州益州紧靠关中,说凉州还在朝廷手里那是安慰自己的话,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为什么说失控呢。仅仅从孟观这个刽子手手里就能够证实,刚刚在宫廷政变里充当打手的角色,急不可待地就派出来从京城来到秦州,镇压齐万年氐族人的起义。氐族人是西晋朝廷立国的根本,哪里是能够作为外族的,氐族部族与司马家族还有曹操以来的友好关系,是魏晋手里能够灭亡刘备蜀国的基本保证,氐族人好比是现代国家中的朝鲜,朝鲜人民一样在战争里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不仅是伟大的中国志愿军军队以及全国人民。要是不友善对待朝鲜人民,还只是对朝鲜政权的领导给予关照,那就是犯下与西晋朝廷一样的错误,氐族人的流离失所,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这一点刚刚封号为东海王的司马越可能理解并不深刻。尽管他到过益州成都,尽管他认识一些成都地面上的官绅。还有,经过雍州秦州的时候,在秦州雍州地面见过的人物,相信司马越也都还记得一些。
尽管那是在276年,司马越不过才十五岁左右,可是在这年头,十五岁已经是青年了,司马越皇族长子出生,受到过极高的教育,他的少年就是在京城里渡过的,作为父亲的陇西王司马泰,很少到陇西地面上去,他后来虽然没有推辞掉益州军事都督的官职上任,那是已经不能再推辞不去了,多年的推辞已经给地方上造成严重的流失。少年皇族的司马越,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接受的教育还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司马越与琅琊王司马?的儿子,还有杨艳皇后家的杨邈一起在东宫,给还是太子的司马衷陪读。对于司马衷的白痴谣传,恐怕后来多少与司马越以及司马?的儿子司马繇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司马繇是晋元帝司马睿的三叔,司马繇与司马越的有良好品德值得受表扬于宗室,就是说他们议论了自己侄儿辈分的晋惠帝司马衷,因为他们两辈分上都是高出司马衷一辈的,两个远房叔叔,一定就比远房侄儿聪明,一定要说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也是与白痴差不多的。
第二百七十二章继续交代(26) '本章字数:343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3 17:29:06。0'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开始晚年奢侈生活的晋武帝将秦州与雍州合并,撤掉了秦州,将大雍州的天水郡上?县作为州治所在,原来晋初泰始年初的小雍州,州治设在京兆郡长安县。至于长安叫做咸阳,那是比西晋古老更多的历史了,苻坚家族称帝,既然自称了秦王,当时长安的百姓就比较喜欢用昔日战国秦国的名字咸阳来说长安县。而上?县相比长安历史同样悠久,秦始皇设立天下三十六郡就是其中之一,上?县县城地处渭水上游河边,又处于陇山外围,总的来说这里仍然是高原地区,最低海拔也在七百多米,高低相差达到两千米以上。天水郡名称的由来来自于“天河注水”??一个汉代以来传说,而上?县境内的麦积山也是非常独特,不仅一峰独秀,而且石质坚硬,千万年来不容易风化。到了这年头,佛教传入中国,注定这麦积山要成为一个佛教造像的地点,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见证的奇迹之一。
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说,天水郡秦州之地,大多数都是山脉纵横,加上这一带比较江南而言冬长夏短、冬冷夏凉,要在这里展开野战是没有条件的,正是这个特点,秦州雍州的合并,就是应该为了更加安定着想,不去想什么军事上的优势。司马家族因为团结了氐族人而取得蜀国,就应该与氐族人等各族百姓友好相处,不要拿朝廷中央的君王独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