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里现在有人暗地支持毛穆之了,可是毛穆之却死了,与皇族打交道落在儿子们身上。毛球得到到乌当堡发展起来的这一支力量,听说山里还有雷山部族和仡曲部族这两支力量,孙家背后也是有人争夺的,根据帛和道长的观察,两个部族与孙家有矛盾,迟早还不是归他毛家得到支配的。还有净王部族,这次退往巴东郡,可以派人进行交涉,这个事情给他弟弟去做了。
倒是周仲孙,深入到部族里面,他若是私下招募了部族,毛球可得从他手里要过来。李焉这支队伍,眼下最需要他来收编,当他对谢水西提出收编的时候,谢水西没有反对也没有答应,凡是要先得到粮饷,然后才能谈归属问题。粮食是能够随便给的么?毛球只是嘴上答应罢了,给一点表示一下,等他们粮食不够,还不是派人找来。杨亮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岂会白白拿出自己的粮食来接济李焉。
大道理很简单,就是只有与秦国打仗,从秦国手里夺取粮食,是这支队伍最好的办法。毛球见到曹旭的手下里有一帮叫做谯纵的弟兄,还有一个是暗地来接应的,据说是以前大凉天王的后代,这个人是个重要人物,得要跟着自己,以后毛家会派上大用场,这是毛球不可能让曹旭知道的心事。表面上不会让曹旭知道他和帛和的关系。
意外的是,谯纵弟兄几个,功夫很不错,收为手下再好不过了,这些人给毛球直接派人送到巴郡再从水路到达巴东郡,交给弟弟们使用去了。还有几个被曹家带来的客人,据说是??郡雷山部族的卡巴弟弟,对这个头人毛球非常客人,甚至比对待曹旭还要客气,雷山卡巴弟弟弄同会说,弄桑卡巴到了农民军那里,这不正好,当下便询问谢水西,雷山部族弄桑卡巴这个人,怎么不出来迎接他这个特使呢?
不仅他是特使,如果连都督府里的文官都可能给都督府派出来,自己来的真是时机。可是弄桑卡巴不再,谢水西等人没有听说过有部族卡巴来会面,倒是手下报告有一些当地人是来过,可是他们不理睬谢水西的人马,这倒是奇怪,难道弄桑卡巴来夜郎郡是假的么?曹旭说的倒是没有什么,可是帛和说的一定不假,怎么这个弄桑卡巴倒像知道什么,还有这个谢水西,是不是在提防他毛球这样的东晋特使?
还是粮食问题,毛球想到得要注意到,让夜郎郡的原来周仲孙的士兵和??郡部族听命于他毛家,惟有拿粮食来做文章,这也是父亲一再交代的。现在好像所有部队都缺粮,连他毛家都在叫喊缺粮,当下还不是装作自己一幅没有食物消化的穷肚子来,倒是说可以到邛都去找周仲孙大人,给他们讨要来粮食,谢水西表示感谢,说周仲孙大人可能投靠秦国,请毛球将军注意别给周仲孙大人出卖了。
毛球让谢水西派人给他做向导,谢水西十分为难。毛球再三追问,谢水西这才结结巴巴地说出来:“周仲孙大人的干儿子周胜舆,已经投靠了秦国军队,而且是阵前投敌,性质非常严重。”毛球一脸义愤填膺的样子道:“真的是叛徒,居然阵前投敌,毛球这便奏书都督府,给他周仲孙参一本。”
谢水西道:“谢水西不敢暨越,周大人毕竟还是周大人,此事小的早已手书一封,只是不知道应该投给袁虞将军说的杨亮将军,还是另外直接投到都督府那里。”
毛球一副十分关切谢水西的样子,说是要自己派人转送,谢水西说道不敢劳烦将军,毛球一脸大咧咧的,父亲毛穆之死了,他的名号爵位还不得自己接下,朝廷敢不让他听封接代么?自己这个与周仲孙一个级别的人物,而且手握重兵,还怕谢水西认识不到轻重。当下让几个士兵又返回鳖邑,取道黔江下巴郡再转巴东郡再转荆州都督府。他还告诉谢水西,荆州都督府已经正式在江南办公了,以后要直接去找,说出毛球将军的名号,说不定还能得到接待,不然对方会怀疑你们的身份。
第九十六章到夺粮局面 '本章字数:3125 最新更新时间:2010…11…11 16:11:47。0'
毛球的事情,到了正在布置江南大撤退的都督府中,都督府本来在渡江撤退上就是一片无事忙。
无事忙的人很多,无事忙的事情也很多,一部分幕僚考虑到江南人民的心里接受能力,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责任,顾恺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是容易评价的人物,而且都督府非常需要他们随时给自己脸上贴金,他们属于帝王时期的才子佳人,需要那他们作为鼓励民心的典型,这叫树立威望。
另一部分,都是手握实权的将军和士族,他们也考虑到江南人民的生计,他们考虑的是江南人民能不能让他们渡过以后的政治难关,级需要顾恺之这样的超级幕僚来粉饰他们,又需要实际的收刮江南人民以达到他们在政治上的需要。桓家的人接受了幕僚的建议,继承桓温的桓冲大都督总是身先士卒与百姓,自己要节俭清廉,至于他的家人就不同了,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他自己保持清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桓家的人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优势,从而在政治对手王家和谢家的竞争中再次取得优势。
秦国军队,攻下襄阳城,河南和湖北一部分都落入秦国手里了,这些地方作为交战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两方都要为来年争夺粮食做准备,老百姓最怕这样,等于是以后勤苦种下的种子,怕的不是颗粒无收而是怕的是丰收。丰收就会引来秦国晋国打仗,他们哪里能够停止得了两国的争斗,反而是百姓自己成为两国的共同敌人,因为他们生产粮食。
顾恺之好像装的并不擅长协助都督府解决粮食争端,桓冲大都督觉得他去一趟??郡很好,顾恺之既然过去能够给老百姓说上很多话,怎么在这危难的时刻,离开都督府去山里呢,表面上看来他是不畏险阻,实际上也是那个别驾邓桀,在山里无事忙。没有接到他任何的报信,他出发的时候,桓冲大都督当然没有什么交代他的,毕竟这个邓桀不是亲信,他如果忠于东晋司马皇室,就不会给他们在??郡谋取政治利益回来。
邓桀的老家湘东,可是原先武陵王司马希的封地,桓家不会忘记这一点的,凡是这个封地上任命的人,是不能接触到桓家的核心决策的。邓桀无事忙,真是的从营阳寨子来到且兰邑里,他和部族做的关系,都是从湘东和??郡部族之间的事情,很有些民间交往的意思,桓家当然不会满意,他可是桓冲亲自做了高规格接待的重点民主人士,这个来自民间只会想到民间的人,尽管是别驾,可是都督府总是以邓桀身体不好做理由,邓桀实在受不了桓家的外热内冷,只好为了民间的交往干脆不顾什么身份了。
相比之下,毛球的无事忙就不同了。他一个将军在秦国已经攻打到他的范围下,居然还不给父亲丁忧,为国事烦忧,到连父亲的葬礼都不参加了,这样子的人还不是朝廷股掌社稷栋梁是什么?毛球这样无事忙的人都督府很需要,而顾恺之这样傻气冒泡的人都督府也需要,就是不需要邓桀这样喜欢做垃圾派,总是降低自己格调往民间去扎头的无事忙。
邓桀无事忙是么,那就给他安排好的事情,桓冲已经下令别驾邓桀前来述职,不管他考察民间的事情结束没有,撤到江南的都督府,需要在武陵郡和湘东各郡调集工匠能人,在江南设立以恶搞新的大后方,邓桀不是很能干吗?让他出面来给都督府和江南各郡之间处理关系,弄得大家不愉快,那就是邓桀的错误了,桓冲大都督日理万机,这点小事情当然不会亲自操劳的。
顾恺之是嫡系幕僚,他前往??郡,必须绝对保持他的人身安全,他是文人不是么?得给他派遣最好的保镖去,派谁呢,就派桓石虔去,不是??郡那个老顽固份子勾波鸠王对桓石虔恨之入骨,现在让桓石虔前往??郡,看他勾波鸠王能够掀起什么风浪来,孙悭是好样的,一直忠于桓家,桓家也没有白给他在山里控制各部族,孙家的事情,早已通过这个时候任命管理的九品中正制,由荆州都督府的名义,给孙家安排了好的政治角色,孙家的身份另外还有秘密,但是只有桓石虔这样的核心家族成员才能知道,连顾恺之都不能知道,孙家的身份以亮出来,朝廷自然会答应桓家给孙家的条件。
桓石虔这个时候,应该领兵对付秦国军队,那就让桓石虔秘密进入好了,表面上是桓石虔的带领部下在对付秦军南下,实际上是他的弟弟和堂弟们,大司马公桓温曾经如日中天,如今桓家人丁兴旺,个个在这一方土地上呼风唤雨,都是大能人,要做什么手下没有敢于计较的,桓石虔如果连??郡的部族都对付不了,那还不如去做个喂马劈材的乡里人。桓家除了桓石虔这样的大武士,还有桓冲的七个儿子,桓冲大都督要在谢家面前加紧尾巴做人,于是几个儿子也十分收敛,这次让自己的大儿子桓嗣跟着去吧,让桓石虔和桓嗣也来一次无事忙。
毛球的想法,桓家岂能不会不察觉,就让毛球做个探路先锋,桓石虔桓嗣还有顾恺之才是正主儿,这次进入??郡,一定要完成收服??郡人的目的,这个时候??郡人若想有异动,桓家的大都督已经在考虑杀无赦的方案来了。这片山里,早就在秦国进入成都平原时候设计了作为第二战场的计谋,用的就是部族的人做炮灰。谢家反对有理,可是谢家管不到属于都督府的正事上来,谢家负责江淮地区的防务,这山里的事情还是桓家说了算,谢家表面上攻击桓家的说桓家不顾民生,这个当口上,却不是谢家能够抨击的。
粮食,谁能够此时将粮食问题决定,谁就是一个刽子手,这个时候的粮食是会要人命的,谁敢于在秦国和晋国头上拔毛,谁还不是杀头小瘪三一个。原来的益州刺史周仲孙大人,简直就是桓家的一大帮凶,他是桓家眼中的大好人,这个大好人日子难过,秦军攻打四川,他疲于奔命,几进几出成都,结果现在要在西南的山里打转转,桓家人眼看朝廷对成都的事情很不满了,可是因为桓家的关系,桓家不想弃卒保车,桓家要让身边一帮子文武幕僚,继续拿周仲孙做榜样,尽管周仲孙眼看无路可退,与桓家的关系还忽然因为顾恺之的报告而中断,可是桓家既然拿周仲孙作为部下榜样,就不会看着周仲孙日落西山。
毛球去找周仲孙大人,那还要说么?桓家当然同意,来个默认的军令,比纸上的肯定得多。桓家听说是苻坚的大将吕光坐镇成都,很想对手把吕光调走,听说苻坚大王的家人要造苻坚的反,桓家一听来劲了,早就有眼线通到苻坚大王那里,这一说就是要吕光调走,那自己在禀报朝廷,功劳就大了,而且可以保证朝廷不撤职周仲孙。
底下的人对于周仲孙实在反对得厉害,都是说他无能贪害百姓,这些抨击比起周仲孙对于桓家的贡献来说,那是无法被桓家认可的,无论如何,保证住周仲孙的存在,就是保证桓家的存在。朝廷,那是遥远的朝廷,都督府自然可以独当一面,等到秦国四分五裂,桓家迟早是要重新回到大司马工桓温时代的荣耀和辉煌。
夺粮,顾恺之不行,可是桓家的一帮族人是在行的,这些擅长打粮食战争的人,早就掌握各地方的粮草格局,只有熟悉内幕的高层桓家份子,才能够决定粮食战争的主题。其余的人不足为患,都是一些棋子和配角,只有秦国对方的几个王公贵族,才是桓家族人的对台戏角色,这叫你方唱罢我登台,在粮食战争上各显神通了,粮食,此时已经是国家一级资源国家命脉了,谁也没有资格打粮食的脑筋,除了秦国晋国的上层人士。
这是可怕的心态,秦国内部也有人这样认为,所以两国表面上交战,实际上命令老百姓站队伍,站错了杀头,不站的更杀头。与其不站更杀头这样,不如苟且站在一方,到时候做个小丑上串下跳,反正就是十分的拥护站队伍,坚决支持不站队伍就要杀头的决定。平原上的百姓,一个个呆若木鸡心惊胆颤,恨不得逃到一个别的地方去了,这种心态存在于一百多年以前,那是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哪,眼看又要这样子了,如何是好?
山里人的处境比平原上的人更加危险,他们连平原上的人知道危险来临的消息都不知道,大难来临,还在以为朝廷会采取措施,那个帝王不希望江山永葆稳固金汤的,这样子肆掠人民,哪里还有大一统的局面,山里人虽然有的远离战场,可是这个时代下,哪里都随时有可能变成战场,只有勤奋勇敢的人们才能躲过这一次劫难。杀头的风气,从今年秋收的时候开始蔓延,老百姓不是给秦国裹着东跑西跑,就是给晋国裹着东跑西跑。
第九十七章 真假张雄 '本章字数:3056 最新更新时间:2010…11…11 16: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