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书达满面无奈,从丫鬟手里接过一条帕子递到吴夫人跟前,压低声音对婉玉道:“母亲这会儿工夫都哭湿两条帕子了,你还不赶紧劝劝。”
婉玉一愣,又想了一回,轻声对吴夫人道:“母亲只管放心,日后在杨家女儿绝不受一分委屈。”
吴夫人知婉玉这般一说便是拿定心意了,刚欲开口劝几句,只听门口有丫鬟道:“老爷说杨家要接珍哥儿回去住几日,要把东西准备好了,也不必多带,杨家都有,只管把心爱之物打点了就是。”
婉玉扬声道:“知道了!”又坐下来款款劝道:“既是太后保媒,不嫁也要嫁了。母亲宽宽心,这杨晟之跟他哥哥是不同的,他原先在家里连个体面的下人都不如,如今竟挣到这样一番前程,可见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什么做得什么做不得。”
吴夫人皱眉道:“可杨府上上下下一大家子,有哪个是省事的?我怕你再受委屈……”
婉玉道:“若是嫁到大户人家,多多少少是免不了的,只要能日日瞧见珍哥儿,也就值得了。”
吴夫人听了又长叹一声,哽咽的说了声:“我苦命的儿,怨我当初识人不清,连累你再活一世也不得安生……”婉玉一时也勾起情怀,跟吴夫人一同落泪,相顾无言。
梅书达却受不住了,连忙道:“姐姐,不是珍哥儿要到杨家去,你赶紧盯着丫鬟婆子收拾东西,哪个该带,哪个不该带。母亲也快些收一收泪儿,也不是杨家个个都像杨昊之那个小畜生一般,我看这杨晟之八成就是个好的。”
吴夫人擦着眼泪道:“你怎就知道杨晟之是个好的了?”
梅书达肚里早就想好了一篇,道:“杨晟之上京,身边就有几个小厮、长随和老妈子,连个丫鬟都没带,小厮也都是看着粗粗笨笨的,单这一点就跟杨老大不同,杨昊之那小畜生离了女人只怕一天都活不下去。”梅书达一边说一边悄悄给婉玉打手势,婉玉知其意,趁这二人说话的工夫悄悄退了出来,回绮英阁打点珍哥儿所用之物,又将方才的事情想了一遭,只觉犹在梦中。
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婆子上门来催,婉玉百般怕珍哥儿冷,给他戴上大毛的观音兜,围上厚厚的狐狸毛毡斗篷,亲自送到二门外,在垂花门下先嘱咐了跟随珍哥儿的一众丫鬟婆子,又把珍哥儿拉到一旁俯□道:“回杨家不准淘气,不准贪嘴,晚上擦了牙之后不准偷偷往嘴里塞糖吃。听你老祖宗和祖父、祖母的话,你父母亲那头少去,乖乖跟你老祖宗住着,受了委屈跟潘嬷嬷说。你的字帖诗词都放在露浓那儿,每日都要练两帖才是,待你回来,你外祖父要亲自考校你的学业的。”
珍哥儿对梅海泉素来敬畏,听到外祖父回来要亲自考他,小脸儿立刻皱成一团,耷拉着脑袋道:“知道了。”又拉着婉玉的手一本正经道:“我不在家,你也别闷坏了自己,要多跟大舅母她们说笑才好,我养的那缸金鱼别忘了让丫头们给换水,还有那只鹦鹉,别让丫鬟教它说混话,我教它念诗,已经教会‘春眠不觉晓’了,姨妈要教它念‘处处闻啼鸟’。”
婉玉一一应了,此时忽听有人道:“才几个月不见,珍哥儿又长高了好些。”婉玉吃一惊,抬头一看,只见杨晟之正站在垂花门柱子后头,穿着石青刻丝羽缎披风,面展笑意,一双眼睛愈发黑亮了。
婉玉万没想到杨晟之会来,思及二人竟已有了婚约,心里一时又羞又窘又夹着一股说不清的滋味,想开口又不知要说什么。珍哥儿倒乖觉,看见杨晟之立时唤了一声:“三叔。”
杨晟之走了过来,见婉玉容色如玉,袅袅婷婷站在那里,只觉心里的喜意都要涨出来,低声道:“妹妹,我今日欢喜得紧……比金榜题名那天还要快活些……”
婉玉垂了头,心里扑腾得厉害,过了半晌才呐呐的“嗯”了一声。杨晟之看着婉玉,只觉得心里有话,却又说不出来,二人无言。站了片刻,杨晟之弯腰将珍哥儿抱了起来,对婉玉道:“外头风大,妹妹回去罢,珍哥儿有我顾着,你放心就是了。”言罢对珍哥儿道:“快跟你姨妈告辞。”珍哥儿忙忙的挥了手道:“姨妈快回罢,我不几日就回来了。”
婉玉对珍哥儿挥了挥手,杨晟之便抱着孩子便马车走了过去。婉玉瞧着这两人身影,心中一时之间有些恍惚。她早先嫁给杨昊之,在杨家的时候只当杨晟之是个呆笨不起眼的庶子罢了,虽知他和郑姨娘在府中艰难,但碍于婆婆,只是在吃穿上略给些照顾罢了,谁想她遭遇大劫,再世为人竟三番五次受杨晟之的恩惠和搭救,她心里虽然极感激,可到底觉得不像,但心里到底印上这么一个人。时至今日,她也不知自己心里是不是真真儿的恋慕他,可得知与他婚事定了,心中却好像有一块大石落了地似的,自觉终身有靠。婉玉站在垂花门下,心中一时喜一时悲,有些痴痴的,正情思萦逗之时,只听怡人在耳旁道:“姑娘,珍哥儿和三爷已经走了,咱们也回吧,别站风地里,仔细吹出病。”
婉玉方才回魂,只觉腿脚酸软,便收拾情怀,由丫鬟搀扶着,慢慢走了回去。
作者有话要说:那啥,跟大家请个假,下次更新时间向后推迟一下,大概6月1日左右更新下一章,因为实在是有事,下一章的场景我要再斟酌一下,要花一点时间,所以更新就迟一点,请大家见谅
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按照大纲原定的计划写梅书达的婚事,如果写了这小说就变得更长,但是不写就缺了一段。我一度想把梅书达的事开番外另写,但是一看大纲发现,如果不写他的事,那后头的故事就不那么连贯了,也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我还是决定写一写_
感谢观赏
第三十九回【下】贵公子拜客遗相思
话说自当日杨晟之走后,杨家便立刻操持起来,先请了七八位能掐会算的和尚道长批梅杨二人婚姻,择良辰吉日,将挑拣出来的日子用红纸誊写,抄送梅家请梅海泉定夺。梅海泉择了转年的中秋,不几日杨家便登门下聘,各种名目足装了二十多辆马车,均用大红的绸子系着,一路浩浩荡荡而来,沿途百姓无不驻足赞叹杨家富贵。
聘礼送到梅家,大小箱子堆了满满一院,吴夫人展开礼单命文杏念,文杏念道:
“金玉珠翠首饰大小三十套、珍珠素珠一盘、宝石素珠一盘、珊瑚系珠一盘、蜜蜡素珠一盘、水晶素珠一盘、红宝石一盘、蓝宝石一盘、白玉如意两支、翡翠如意两支、白玉冰盘四个、碧玉茶碗一套、玉汤碗一套、金碗碟一套、银碗碟一套、金镶玉箸八副、赤金面盆两个、白银吐盂两个、玉罄一架、珊瑚树一株、翡翠马一对……”
念到此处,紫萱忍不住念了一声佛道:“杨家真真儿大手笔,单这金银玉器只怕就要有几万两银子了。”
文杏扫了眼礼单后列着的条目,接口道:“可不是,各色的毛呢料子、皮子、绸缎就有八箱。也难为他们这么短时间就操持了这么些东西,小到盛胭脂的盒子,大到屏风床顶子,色色都齐备。”
紫萱朝吴夫人看了一眼笑道:“但只怕再多的聘礼也解不了母亲嫁闺女的心疼。”
吴夫人坐在屋檐下的美人榻上,手里端着热茶,闻言笑道:“这句话正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聘礼再多,日后还要带回杨家去,横竖他们也吃不了亏。只是这些日子杨老三往咱家来得勤,我看他倒像是个有眼色明事理的,浓眉大眼的也挺受看,有个男人的样儿,只要他能待婉儿好便比什么都强了。”
紫萱接过吴夫人手中的茶,笑道:“这就是‘丈母娘相姑爷,越看越顺眼’,我听夫君说公爹跟他赞过几次杨晟之,公爹的眼力定然不会错的,母亲便放心罢。”
吴夫人道:“你如今也当了娘,应知道做父母的对儿女没有一刻能放心的。”
两人正说话儿,却见婉玉穿着大红的羽纱斗篷款款的来了,紫萱道:“来得正好,杨家送聘礼来了,你快过来看看。”
婉玉道:“让人把箱子抬到库房里再清点也不迟,都立在风地里,吹病了可怎么好呢。”说着走上前,随手揭了一个箱子的封条,打开一看,只见里面金光铮目,登时便一愣。
紫萱用肩膀撞了婉玉一下,道:“杨家当你是个金贵人儿,这一番比当初聘妍玉还重几倍,妍玉若是知道了恐怕又要气得咬牙跺脚了。你日后嫁过去,妍玉少不了刁难你。”
婉玉道:“管她怎样,我不理睬就好了。”
紫萱摇头道:“哪有这么容易呢。”
婉玉默默叹一口气,此时吴夫人说起筹备嫁妆之事,婉玉便丢开心思与母亲嫂子一处商量,暂且不表。
且说冬假过了,梅书达便要动身进京,杨晟之约他一同前往。梅书达原本因杨晟之坏了吴其芳与婉玉的婚事,心中有几分不痛快,又因他与吴其芳交好,故对杨晟之素来都是淡淡的,但如今眼见婉玉与杨晟之好事已定,对杨晟之之约也不再推脱,收拾行李带了小厮随从,同杨晟之乘船北上。
杨晟之本就是个擅察言观色的聪明人,加之刻意笼络,梅书达又素性豪放洒脱,二人不几日便熟识起来,凑一处或高谈阔论,或吟诗作对,或论史比今,在一处倒也相投。梅书达敬杨晟之稳妥缜密,圆融雅量;杨晟之喜梅书达性情英敏,为人果敢,待进京之后,二人每日里一起读书玩笑,日益亲厚起来。
日子一晃便到了暮春时节。这一日傍晚,梅书达正坐在条案后头看书消遣,忽听门外有小厮道:“二爷,柯家的珲大爷来了。”
梅书达心中奇道:“他来京城做什么”一边说:“快请。”一边出房门走到厅堂门前,进去一看,只见柯珲正坐在太师椅上,面带风尘仆仆之色。梅书达笑道:“你这厮不在金陵好生呆着,跑到京城来做什么?”
柯珲不过二十五六岁,生得矮胖,与柯瑞截然不同,身穿水绿镶边墨蓝绸缎直身,腰间别一支紫檀玉杆的旱烟,手执象牙骨名家书画的折扇,颇带世家纨绔之气。柯珲见梅书达来了,立时站起身拱手行礼,满面堆笑道:“兄弟这些时日过得可好?我想你想得紧,特来探望探望。”
梅书达往椅上一坐,斜着眼看着柯珲道:“少来这一套,你什么货色我不清楚?老实说罢,你是不是在金陵闯了祸,丢了烂摊子寻到这儿避难来了?”
柯珲忙摆手道:“哪儿能呢,我这番上京是有要紧的事。”说着探过身,殷勤道:“我这一遭来京城是来做买卖的,顺便探望姑母。我一个姑母嫁给孝国公家一房亲戚,如今她儿子娶亲,父亲命我前来拜望。”说着又搓手道:“还有一桩事与你说。”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请帖交到梅书达手上道:“我去姑母家恰遇上孝国公府上的四公子李榛,他在国子监捐了监生,久仰兄弟大名,听说我和兄弟认识,立时写了请帖,千托万求的让我务必带到,请兄弟明日到孝国公府上吃酒。”
梅书达展开请帖看了看,道:“我们梅家跟孝国公府并无深交,他好端端的请我做什么?”
柯珲笑道:“横竖不是鸿门宴,小李公子不过想和你结交罢了,况兄弟就算不给他面子,也总要卖我个面子才是,那李榛知道你和杨晟之交好,便要一并请了,一同到国公府去。”说着又拿出一张请帖来。
梅书达暗道:“这孝国公祖上是跟随太祖征战的大将,后来封了爵位,至今仍得圣眷,与之结交也并无弊处。”想了一回道:“既是国公府的公子请了,我去就是了。”说完提笔给杨晟之写了封信,连同请帖命小厮去送。柯珲见梅书达应了,自觉能与国公府攀上干系,也不禁眉开眼笑。
第二日恰逢翰林院放假,梅书达清晨用过了饭便与柯珲、杨晟之一道骑马到了孝国府。孝国府门前早等着几个小厮,将人迎接进去。只见孝国府后花园的水榭里早摆了一桌上等酒席,不少锦衣华服的公子已入座,林林总总七八位,均是在翰林院读书的世家子弟,上首位坐一十五六岁的少年公子,唇红齿白,眉目清秀,正是孝国府的四公子李榛。大家互相见过了,然后吃茶。
李榛端起酒杯笑道:“在座诸位均是同窗,今日莅临府上不胜荣幸,今日尤以梅、杨二位才子,一邀即到,我真觉蓬荜生辉了。”
梅书达和杨晟之同时举杯道:“客气了。”杨晟之笑道:“原先只听说孝国府上四公子风采,颇有孟尝遗风,今日得见果然传言不虚。”大家听此言纷纷将酒杯端了起来一饮而尽。两三杯酒下肚,李榛命府中的戏子弹曲儿,众人一边吃喝一边闲谈,所说的不过是哪家的戏子好,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