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稀缺的物品变得丰富了。就以电脑为例,40年前,只有企业和政府才有能力购买那个既古老又庞大的主机,光是一台机器就可以占据整个房间。而今天,你掌中一台小小的“黑莓”,比起以前那些个古老的庞然大物,拥有更多、更强大的计算功能。
通过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与发展,整个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平均寿命延长了,与20世纪初的情形相比发生了戏剧性的质变。在《空前伟大的时代——记过去100年里25个神奇的经济趋势》 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摩尔及已故的商业教授朱利安·西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自20世纪初以来,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婴儿的死亡率降低到大约100年前的1/10;致命疾病杀手,包括肺结核、小儿麻痹症、伤寒及肺炎,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彻底根除,其发病率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飙升;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自从1977年以来,美国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了约30%。
不仅如此,摩尔与西蒙还写道:“商品的供货能力提高了,价格也变得容易接受。各式商品应有尽有,即使是美国最贫穷的人也选择颇丰,他们甚至可以购买到1个世纪前就算是洛克菲勒或是范得比尔特都无法买到的商品。
直到信贷危机出现以前,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陆续加入了中产阶级的队伍。
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尤其是从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刻起,激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大爆发,席卷印度、巴西、欧洲中东部地区及拉丁美洲和非洲。自由市场经济使财富与经济迎来了跨时代的迅速增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失败的国外援助计划所没能做到的。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最近的经济衰退应被视为是这一波不同寻常的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并非是命中劫数。。 最好的txt下载网
资本主义真的是一无是处吗?(5)
尽管批评家们把自由企业的前景描绘得既暗淡又无望,自由企业制度其实是一条最好的出路,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因为它能够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因素,让创造力、发明力及人类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来满足社会不同的需求。这是由于自由市场内的每一笔交易都是本着互利而决非贪婪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直接参与方的利益,并最终为整个社会谋得福利。
人们认为资本主义下的自由市场一片混乱,前景难以捉摸。找工作或是丢工作的过程,都不是按照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对于像谷歌和沃尔玛这样的公司日益壮大、大获成功,官僚和专家们既没有事先预料到,更没有给予批准。人们变得富有了,这就已经触碰到了这个业已成熟的现存社会体制的敏感神经。
当今社会人们愤恨情绪的文化根源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远古时期,人们在疾病、饥荒及其他恶劣条件下求得生存,他们极度痛恨那些货币兑换者的相对富裕。基督相信富人死后升入天堂的概率很小。这些信仰并不局限在西方国家。在封建主义制度的日本,商人们被视为社会的寄生虫,这是因为他们竟然以远高于自己买入价的价格出售商品来获取利益。
经济学家兼学者托马斯·索威尔把零售业与借贷业中一批活跃于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人称为“少数中间商”,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深入地阐释了人们对这一类人的普遍不信任。
长期以来,零售业与借贷业被那些经济头脑简单的人认为是不可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任何经济财富的。
遭到流放的“少数中间商”中有犹太人、移民到美国的亚洲人、尼日利亚的伊博人、印度的帕西人。然而,在索威尔看来,事实上人们对他们的偏见并不全是来自种族歧视。
一名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战俘的英国经济学家,在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中描述了在战俘营中,中间商的经济活动是如何自发形成的。他还阐述了参与这类经济活动的人是如何遭到其他战俘的唾弃的,尽管这些中间商也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中有天主教牧师,也有锡克教教徒。
美国人对于商人阶级的看法没有那么大的敌意,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矛盾,这一点还要追溯到两大政治阵营的对抗时期——两位建国之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既是种植园主又信仰农业模式的杰斐逊并不信任城市与商业。他在脑子里构思出一片社会分工明确的农业社会景象。相反,汉密尔顿认为美国需要依托充满活力的商业来发展经济,在那里,人不论贵贱,都将有机会出人头地。
这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将美国这一民族的灵魂彻底分裂了:虽然美国成为了一个推崇自由市场的国家,但是当中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却依然被视为“强盗贵族”,公司也被认为是压榨人类灵魂的机器。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愤恨之情远远超过了文化上的矛盾情绪。事实是,数量惊人的人们根本不明白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技术创新者与财富创造者,是无数国家艳羡的对象,但是很显然,在我们当中还是有许多人并不了解开创了这个繁荣景象的经济体系。
难怪经济学被称为“沉闷科学”。“沉闷”一词概述了大多数课堂上老师是如何教授经济学的:经济学等于一连串的无生命等式外加技术性词汇,如摩擦性失业、GDP、需求的收入弹性等。难以想象这些主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任何联系。
美国国家经济教育委员会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美只有17个州要求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
许多美国人都没有接受过关于经济原则的正式教育,这些原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一瓶牛奶的价格,还是房屋借贷的利润,抑或哪里有最适合你的工作,都离不开经济原则。研究发现,在事后测验中,有超过60%的美国中学高年级学生无法定义“利润”这个词;只有一半的大学高年级学生能正确说出“通货膨胀”、“生产率”及“财政政策”的定义。
若干年前,《华盛顿邮报》、亨利·J。凯泽基金及哈佛大学调查研究部将1500多名普通美国人就多个经济事件的观点与250名经济学家的观点相比较。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赖恩·卡普兰报道说:接受调查的普通美国人比经济学家更易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态度及“反市场偏见”。
换句话说,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的人越少,人们就越有可能对自由市场采取更消极的态度。
本书旨在就资本主义的一些经典疑问做出相应的解答,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声讨声中的一些中心论点,正是由于这些斥责之声,人们对自由市场产生了信任危机。我们将以最近几次的事件为例,从中得出结论:我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运行的原则究竟是什么?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那些极易被人们忽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教训,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我们目前的处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铅笔的故事(1)
本书将以轻松的对话形式呈现给大家,这些都是你们在餐桌前或是教室里会讨论到的热门话题。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资本主义合乎道德伦理吗?”
人们对自由市场存在一种隐匿的危机感,他们认为自由市场交易建立在“贪念”之上,是一方剥削另一方的行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自由市场经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在自由市场进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必须是相互的。援引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面包师还是屠夫都是通过向你出售食品来换取你的金钱。的确,正如亚当·斯密指出的那样,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需要你的金钱,因而他们愿意为你提供餐桌上的食物。然而,这样的交易能进行下去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能够从中获益。也许最终进行的交易未必是双方最初的构想,但交易过程依然是通过调节供求关系使双方获得最大的利益。正如已故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曾经写到的那样:
双方从事这项交易的初衷是希望从中获得利润。双方会因为满足了预期的希望而选择下一次继续交易,或是因为没有满足预期希望而终止交易。交换或是贸易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双方都能从中获利。如果双方都无望从中获益,那么交易也就无法进行。
罗斯巴德认为斯密对于市场运行过程的描述扬弃了16~18世纪欧洲重商主义者们陈旧的观点。在这些重商主义者看来,“无论何种交易,一方能够得利是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每一次交易都会产生获胜者和失败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毕竟,如果这只是一场零和博弈,且交易双方中只能有一方获益,交易就无法进行下去。
自由的市场经济是由这些相互受益的交易过程交织而成的。所有这些合在一起,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之手”,它能将资源引流到最需要的地方。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神奇之处,它就这么做到了。
伦纳德·里德写的儿童读物 《铅笔的故事》 一书首次叙述了“无形之手”是如何调动人力与资源的,该书已成为经典之作,后来被已故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多次引用。《铅笔的故事》 记录下了铅笔生产的全过程。故事从一棵树说起,“这是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铅笔进而向我们描述了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无数人力的辛勤劳作及与之相关联的所有行业,从树木的砍伐到原木的运输,从电力的供应到矿产的开采,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提炼油菜子油用于橡皮的制作。
事实上,成千上万的人都为我的诞生出了把力,然而这些人大都彼此不认识,也没有一个人像一年级的小学生那样迫切地需要我。他们中间有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我,更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了。他们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得到我。也许在这成千上万的人中,他们只是希望可以用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实际技能来换取所需的食物和服务,他们中有些人确实需要我,有些人其实并不需要我。
还有一个事实那可是更令人吃惊了:整个生产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发号施令,或者是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所有过程。这样的人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相反,我们发现是这只“无形之手”在发挥作用。
铅笔的故事(2)
社会财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无数的个体在满足他人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合作网络一旦形成,创新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不仅仅是生产铅笔,还有从手提电脑到洗衣机的全面革新。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人们赚得资金,继续创新,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
那些认为自由市场是建立在剥削与贪婪基础之上的人,都没有能够意识到这只“无形之手”发挥的作用。在自由市场中,人们的行为并非由贪婪所驱动,而是由自身利益所驱动的。正如我们将在第一章里探讨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
贪婪意味着擅自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走极端。得克萨斯州有一位母亲名叫凯瑟琳·巴顿,当她立志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减轻糖尿病人每天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时,她心中可是没有丝毫的“贪念”。她预见到了一种需求和一个潜在的市场,但驱使她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她本人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恨透了每天由于打针而造成的手上的针孔和淤青。受她的“自身利益”所驱使,一方面为了获得财富,一方面为了解脱个人的痛苦,她发明了I…Port注射器,病人佩戴这样的装置可以减少因注射造成的痛苦。这是一个硬币大小的圆盘装置,连接一个细软管植入皮下,使用者将胰岛素注入圆盘中,沿着软管通道可以向体内输送药品。最近,该发明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糖尿病患者。
2005年,陈士骏、查德·贺利、贾德·卡林姆等三名PayPal前雇员创办了YouTube。其原意只是为了方便朋友之间在互联网上分享家庭录影片段,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没想到一夜之间,他们竟成了网络大赢家。仅一年之后,谷歌公司就以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YouTube网站。现在的YouTube已远远不仅限于刚开始被发明出来的那些功能。它将浏览器与电视机连接来播放影碟,推动互联网革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今,无数的网页,包括各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