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密码-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王子溜了一眼这段历史,虽觉得有些吸引人,但还是避开未细读。

  他因为看见周昭王的秘密了!

  这位周王朝自文、武王开国以来第五名天子,是第一个客死他乡的周大王,他的驾崩在外馆中记载得很简略,就十一个字: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这给后人的印象是昭王他老人家到南方去打猎,不幸死在了江上。公开的历史记录的确是含糊其词,没说明白,昭王他到底是出了意外,还是被人所害?供大学生阅读的正史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但据其它非正统传闻,说昭王死后并不让及时向外发丧,这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没人回答。

  在西周的十二位王之中,就昭王死得不明不白——跟现在的大王大哥一样。四王子也曾从别的竹书中得到这样的说法:“船人恶之以胶船进昭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给后人的印象,昭王是被“船人”所害。船人又是什么人?又没人能够回答。四王子处于现在的心情,对昭王之死的机密,当然很渴望知道真相。

  所以,他仔细读了这段密史,边看边理解。竹书上写道:“周昭王亲征荆,”啊,不是“南巡狩”——到南方去消遣打猎,而是南征伐,*对象还是南蛮楚国。楚国是该伐,它不懂规矩,妄自尊大,擅自称王,多年来都跟大周对着干,奢望平起平坐,太猖狂!

  竹书上还写道:“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四王子对于古代射箭的高手养由基,是听说过的,但是没有听说“辛余靡”这名身材高大、颇有力气的武士——当然,有他做大王的车右,大王的安全应该是有保障的。他接着读到:“还反,涉汉,梁败”。哎呀,糟了,昭王在*楚国(也不知道有没有战功)往回返的时候,正在横渡汉江时,大约是遇到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将汉水上用船搭成的浮桥也打垮了;“王及蔡公抎于汉中”,昭王和祭(蔡)公等人,当即被楚人打落在汉江之中。

  “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四王子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武士“辛余靡”奋勇救昭王到达北岸后,又返回江中将祭(蔡)公也救了起来。但是,仔细一捉摸才发现,“抎”即“陨”,他明白了,身材长大的武士用了他的气力,“振王”“ 振蔡公”,只是从汉江之中拖起了大王的尸体,又拖起了祭公的尸体!四王子的心中涌上一股悲痛,突然对《诗&;#8226;汉广》中的名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有了厚重的理解。事件最后还有一句是“丧六师于汉”。

  四王子读得叹气,心想,怪不得要删减,这样消极的历史,当然是修正的好,怎么能够让我们这些学士看到呢?

  突然,四王子的眼中,跳入了一个女人!

第九章  多颜绘制栗树下
熊掌将“九分之九”很快的描绘好了。

  这时,他的手中已有两套这样的“软书”了。

  一套原版,一套临摹品。

  当然,还差“九分之五”和“九分之二”。

  熊掌伸伸懒腰。

  尔后,他来到缺的两图空处的边上,开始对照已到手的稿件,想象出它们的图案。

  虽然它不在,但他知道,“九分之二”这幅图的开头有“颜色”二字。

  后面应该还有三句话。

  第一句:整个早上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

  第二句:蓝草采了一早上,撩起衣襟兜不满。

  第三句:东门郊外广场大,土坡开着红茜花。

  第一、二句出自《诗&;#8226;小雅&;#8226;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绿”是一种植物,名“王刍”,又名“荩草”,是禾木科越年生植物,它能够榨出黄色汁儿,用来作染料;“蓝”,属蓼科植物,其叶可以提炼靛青染料,是植物靛青。

  第三句出自《诗&;#8226;郑风&;#8226;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蘆在阪”。

  “茹蘆”也是一种植物,一名茅蒐,一名茜草,可以从中提炼染料,用于染红色。

  实际上,这是纺织品的三种染料,是红、黄、蓝基本颜色,也称“原色”!

  下面还有一句:一染谓之“縓”,二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

  植物染色,每染一次,颜色就有变化,每种颜色又按简单的三计算,三三得九,泛言“九彩”。

  从这九幅全图的设计之中,熊掌好像看见了一套神秘的图案。

  他从神秘的图案之中——

  似乎进一步又看见了自己许多年来的追求。

  渐渐地,他的神态变得威武起来!

  因为,他仿佛看见四条青铜的粗腿——

  正向自己走来……

  不,不是四条,而是八条,十二条

  最多的时候,他看见了三十六条……

  三加六,应该是九!

  他迷茫的眼光回来了,落回到“雪花”上。

  那个“九”才是自己想要现实的梦想呢!

  他激动的——但是仍然面无表情的走到青石板前。

  他再一次捧起“九分之九”仔细端祥。

  突然,近处传来一声响动——是从上往下扔石头的声音。

  他稍稍迟疑一下,还是将刚才拿起的“文绣绸绢”搁在了“九分之九”原来的空位之上。

  然后,他站起身来,看了看“九分之五”和“九分之二”那两个预留出来的空位。

  他非常小心的低语道:“就等你们‘两姐妹’了!”

  说完,他没有表情的脸上挤出一丝狞笑。

  但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因为笑意很快在脸上消失。

  代之的又是那一片无情的凝固……

  这时,他转身向刚才声音的方向走去。

  约莫走了十几步,他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的洞口。

  出了大洞,到了一个狭窄的小洞里,往头顶上望一眼。

  上面,远远的是地下通道的一个出气口。

  然后,他弯下腰,在黑暗中熟练的从地上摸起一块石头。

  石头上包有一块白绢。

  他扯下白绢。

  回到明亮的火光处,他看见白绢上的字——

  栗树下!

第十章  下流历史藏虚伪
吸引住四王子眼睛的女人,她是历史上的美人褒姒。

  平时,四王子读到的此段历史,说的都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西周年间,周厉王头脑发昏,打开了一个夏代传下来的不能够随便打开的木匣,结果闯了大祸,匣中的唾液流出,被宫中的小侍女碰到。她因此怀了孕,生下一名女婴。周宣王时,女孩们唱着歌谣:“桑木做的弓啊箕木做的箭袋,会要灭亡周朝啊!”宣王刚好碰上一对夫妇卖这样的违禁物品,派人去抓他们。夫妇逃走途中捡到宫女生下的女婴,带到了褒国,养大成人,成为一代绝色美女,就是褒姒。到了周幽王时代,褒姒嫁给了幽王,最终导致西周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

  但是,在这里的密档中的记载却不是这样。密档嘲笑说,周厉王时代(约公元前877年)出生的女孩,到了周幽王时代(约公元前781年),年龄怎么也在*十岁,她即使是天下的绝色美女,也绝对迷不倒任何的帝王了。

  其实,西周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两个。第一,是一名叫“皇父”的实权人物与周幽王之间的*,从内部导致西周王朝的灭亡。档案中记载有:“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有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的事例,说皇父被迫隐退,发生了地震、日食,周幽王身边少了得力的保护人。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西周王朝建立的都城地理位置的缺陷——王朝的都城丰镐是建在远离商代文明中心的西部内陆——那里是狭窄的渭河谷地,容易受到军事上的攻击。所以,营建东部行政和军事中心洛邑可以弥补这一明显的地理缺陷。周王朝的开国者们,特别是周公旦,郑重的将洛邑定为了天下的中心,并且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后代的周王没有理解到先辈的担忧,致使一支强有力外敌从西北方向的固原直取丰镐,很快就将西周王朝灭掉了。

  内部不团结和地理位置的缺陷才是断送周王朝的根本原因。

  但是,西周灭亡的原因最终被推到青年女子褒姒的头上。所以,才有千金难买一笑而出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其实,美女褒姒背负了失败的恶名。当然,是因为有人要美化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才将统治者的无能及罪恶淡化掉——不对灭国负主要责任,而将责任推到“难养女人”的头上了。

  都是女人惹的祸嘛!

  四王子匆匆看了一眼,很为褒姒鸣不平。

  但没有往下再细看——他似乎对这样的女人并不太感兴趣!

  四王子对什么女人感兴趣呢?他的注意力现在已被档案中的“婚姻”二字吸引住了。

  他凑上去细看,心中已经冒出自己的心上人的笑脸——甜甜的,有个小酒窝。他想,她现在一定睡下了;或者,她没有睡,已经得到什么风声,正在担心自己吧。他由她想到自己将来的婚姻,由婚姻又引起对密史中的婚姻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的目光在“姬姜通婚”处停留下来。

  四王子在学校和家族受到的正统教育中得知,自己家族——姬氏的祖先,最早的女祖先是姜嫄。学校课本上,已经信誓旦旦的指出过:姬氏的第一位女祖先姜嫄,因为误踩了巨人的足迹(课文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生动如孕者),紧接着就果然怀了孕,又紧接着生下了一个奇怪的小男孩,但是因为孩子来路不明,母亲姜嫄怕不吉利,就将他丢到陋巷野地,结果受到飞禽走兽的保护——这让母亲对孩子刮目相看,取名为“弃”(课文曰: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徒置之林……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个孩子就是姬氏的原始男祖,又名后稷。课文中说得很有细节,以致天下人人都知道姬氏的女先祖是“有邰氏女”。有邰氏部落,就是当今齐国的创史人姜太公及其祖上的部落。姬氏与姜氏通过数代政治联姻,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最后打败纣王的强大军队,一举夺取了天下。

  可是,在这里的香楠木书架上取下的竹书,却不是上述的记载。四王子看见的密史记载说,“姬姜通婚”并不在后稷时代,而是很以后的年代了!什么年代?四王子仔细查看了一下,顺着祖上的五次大搬迁(迁都),发现了其中的真相。第一次迁都,是周族的第四代祖上,名叫公刘的,他将都城从邰地迁到了豳(音bin;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地,表面原因是要扩展国力,因为豳这个地方的土地肥沃;第二次,是第十三代祖上,名公亶(音dan)父,将都城由豳迁到岐阳(今陕西岐山东北),原因是为了避免混夷的祸乱;第三次,是第十四代先祖,他是公亶父的小儿子,名叫季历,他坐了国君之位,但是公亶父的两个大儿子太伯和仲雍,他们并不住在岐阳,却迁到一个名叫虞(今山西平陆以北)的地方,创立虞国,成为周朝后来向东发展的重要基地;第四次,就是周第十六代武王,夺取天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后,为了统治东方地区,防止殷贵族叛乱,就有了在洛邑创建新都的计划,并且把这件事就托付给了周公,等到周公平定三监和武庚叛乱后,就开始在洛邑考察,后由太保召公建造,使洛邑成为周的东都;后来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他的儿子平王重新建国,迁都洛邑,这就是姬氏的第五次大迁移。

  姜氏的部落,在岐阳附近,地名叫周原。姬氏的第十三代先祖公亶父,将都城从豳迁到岐阳后,当家族已经定居在那里,姬族才与姜戎族交往并且联姻。从《诗》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线索。《大雅&;#8226;绵》中有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聿未胥宇。这里所说的“民之初生”,是从公亶父的角度来谈的,自他“至于歧下”之后,才“爰及姜女”。 四王子看到紫楠书架上的真实历史:“姬姜通婚”是在姬族第二次迁都之后,即第十三代先祖公亶父的时候,在将都城由豳迁到岐阳之后才发生的。可是,在《大雅&;#8226;生民》之中,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已经将“初生”之“民”落实到后稷的头上。后稷生活在夏初(约公元前2070年),是公亶父(约公元前1500年)的十二世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