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那些人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那些人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宝玉,她的那份真爱,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不是通常那种一见钟情,接着便要死要活海潮式的来得快退得也快的恋爱。而是见面两情相悦、两小无猜,互相呕气、互相吵闹、互相磨合、互相了解,直至情投意合、心灵默契。这本已达到爱情的最高境界,然而令读者都奇怪的是,他们继续吵闹,继续呕气,然而越是吵闹越是呕气,相互间便更是肝胆相照,最终谁也离不开谁。综观世人婚恋家庭,相敬如宾是一种,吵吵闹闹过一生也是一种。而后一种家庭更稳固,也更能尝到人生的各种滋味。
  曹公写到他们之间关系的段落时,时而明朗,时而含蓄,时而一泻千里,时而欲言又止。读者便也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澎湃起伏,远非一般的艺术享受。
  明明知道他俩的情况,却硬要活生生拆散他们,当权者的残忍狠毒,不是语言能够说明白的。林妹妹的抗争以失败告终了,但她作为一个面对强权宁死不屈的形象,却在文学之林中获得了永生。
  

好孩子薛宝钗(1)
如果说宝钗送东西给贾环有收买人心之嫌的话,第三十七回她替史湘云着想的一幕,便见出真心实意了。史湘云好动,揽了海棠诗社的东道主一角,宝钗知道她手头不宽裕,便慷慨为她解难,从她家拿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连老太太王夫人等都请了来。宝钗此举,既慷慨,又周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过在贾母、贾政、王夫人、元春等人的眼中,薛姑娘宝钗即便不是个完人,至少也是个近乎完美的好孩子。
  第三十五回,宝玉这呆子当着王夫人薛姨妈的面,想用话勾起贾母表扬林妹妹几句,谁知“贾母道:‘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了,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这一段实在微妙,三位权威人士的态度,连同宝玉的憨态,宝钗的善藏,全都跃然纸上了。而且这“算起”,应是包括了所有的女孩,自然也包括了林黛玉。
  贾母对宝钗的好感是一贯的。至后面第八十四回,贾母在饭席上说:“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前日那小丫头子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他一会子。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作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公不疼、家里人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这里,已经提到“作媳妇儿”的事了。
  宝钗在贾母面前,处事之得体,有谁能比?贾母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晚上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老年人最喜欢的,就是投其所好。
  薛宝钗的口碑,不说贾府实权人物,就是在一般丫头媳妇婆子口中,也是好评如潮的。连贾环这样的人,宝姐姐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有他一份,这让赵姨娘在心里感激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贾环母子,是一对连丫头婆子都看不起的极讨嫌的人物,连他们的赞颂她都得到了,还能让人挑剔出什么不是来呢?故而宝钗给人的印象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而黛玉给人的印象却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如果说宝钗送东西给贾环有收买人心之嫌的话,第三十七回她替史湘云着想的一幕,便见出真心实意了。史湘云好动,揽了海棠诗社的东道主一角,宝钗知道她手头不宽裕,便慷慨为她解难,从她家拿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连老太太王夫人等都请了来。宝钗此举,既慷慨,又周全。
  曹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花的功夫并不比林黛玉少多少的。就宝钗本身的才华学问而言,那绝对是值得人称道。第三十五回,宝钗的贴身丫环莺儿不无自豪地向宝玉夸耀:“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正说着,宝钗来了。那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下文一直未见交代。曹公笔法奥妙常常就在这里,他相信读者自己能够梳理出来:

好孩子薛宝钗(2)
其一,诗才出众。大观园中的多次赛诗会上,宝钗的诗作与黛玉互为伯仲,制谜联句也难分甲乙。更可贵者,她的诗论也常让人耳目一新。第三十七回她对史湘云道:“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这实在是极内行的诗家高论。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古代美人的命运,写下《五美吟》。宝玉看了只知一味叫好,好在何处,半句也说不出来。一旁宝钗却说出一番“只要善翻古人之意”的道理,举了前人咏昭君诗为例,落俗套者多,而王安石、欧阳修二位的却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说的是有理有据,也很恳切。
  其二,精通戏曲。第二十二回,她生日点了一出《山门》,是水浒鲁智深的戏,这固然有讨好贾母之意。宝玉说他“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纠正他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说了种种奥妙,还把戏中最精彩的一曲《寄生草》全文背了出来。喜得宝玉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引得一旁的黛玉醋意大发。
  其三,画论高妙。第四十二回她对惜春及众人发表的那一番绘画要诀,从画面的疏密布局,到写生状物,到人物形态,到纸笔墨色,无不精当到位。
  其四,博闻强记,典故烂熟,还略通医道,简直是个全才。宝玉称她为“一字师”,探春称她是个“通人”。
  当然,好孩子也有她另外的一面。
  据宝钗自己对黛玉表白,她小时候也是调皮过来的,第四十二回她拉黛玉坐下吃茶,向她剖白,自己从小也是个淘气的,也怕看正经书。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读。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显然她是被正统力量扭过来的。接下来她对黛玉的说教,便是她的现身说法了,“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显然,她的意思是要扭一扭林黛玉的。
  宝钗一事当前,还有冷酷的一面。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逼死金钏,过后有些内疚,宝钗一味为王夫人开脱,竟说“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何其冷酷之至!后头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刎,柳湘莲不知所终,连呆霸王薛蟠都眼中流泪,宝钗那一番冷冰冰的话,情义上连她的混账哥哥都不如了。大观园她的居所装饰,简单得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女孩子的闺房,“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跟她的性情倒是吻合。
  对薛宝钗,贾政倒是有一个直觉,第二十七回,各人制谜,宝钗制的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取凉之器。贾政觉得她“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人的直觉,不能一概以迷信论之。有时候直觉倒是很准的。
  综观全书,她对宝玉,完全没有黛玉对宝玉的那种感情,“无事忙”、“不中用”就是她给宝玉下的定论。她对黛玉,实在也看不出有“拨乱其间”的小人举动。她处理所有人物的关系,只是按照她本人的性格逻辑行事。她深知,选择“宝二奶奶”的权利,不在她,也不在宝玉黛玉手上。只不过她的言行,符合权势者的标准,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而已。“封建卫道士”是后人扣在她在头上的大帽子。而她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后又立即陷入最后的失败时,人们眼睁睁看着封建势力毁灭了一双纯洁的恋人之后又葬送了一个他们公认的好孩子,这才是双重的震撼。薛宝钗这一形象的真正的终极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贾府曹操:乱世之奸雄(1)
王熙凤有一点特别像曹孟德,“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要干什么,要收拾谁,明着来,一旦确定,直奔目标,毫不手软。
  第十四回曹公对凤姐协理宁国府这一笔,可谓浓墨重彩。这一回又在全书的前半部,凤姐的“大内总管”地位,算是牢牢地立起来了。然而再读下去,便发现曹公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贬多褒少,乃至持否定态度的。即便在这一回中,固然尽情显露了凤姐才干,但也不忘在关键之处贬上两句,露一露她那奸雄面目。如凤姐初接受任务时,就说她“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干得初见成效时,又来一句“凤姐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可见,王熙凤的一切努力,主要是为了树立自己威信,巩固自己的贾府大奶奶地位,以便日后在宁荣两府颐指气使,号令一切。与后来在大观园兴利除宿弊的探春姑娘相比,两人行为效果相似,所不同者,探春无私心,凤姐为自己。她对探春的推荐与支持,动机也不那么纯洁,“趁着紧溜之中,他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咱们的恨暂可解了”。看看,她荐贤举才的目的,是要把探春推到风口浪尖上,代替她充当众矢之的。
  王熙凤贪财。其敛财不择手段的描写随处可见。她的敛财手段主要有二,一是挪用私钱放高利贷。第三十九回,平儿与袭人有一番对话,透出了凤姐之黑。不光是丫头们的月钱,连贾母和王夫人那份她都敢拿来放贷,每月要等别处的利钱收回来才能补发。一时收不回来,就不能按时关饷。本来,丫头们那点月例,老鼠尾巴长的疮,有多大点脓水?可凤姐有经济头脑,她明白“零钱怕整算”这个理。仅这一单,平儿说的,“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袭人对此颇为不平:“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呆等着。”王熙凤干这事的时候,连她老公贾琏都避着。怕他抽头。而后头贾琏求鸳鸯偷运贾母的一箱财宝救急,被王熙凤知道了,竟刮去一二百两。夫妻之间,雁过拔毛,互存私房,对外人可想而知。
  凤姐敛财手段之二,收贿索贿。人来求她,奉上钱物,人送什么,她收什么;人送多少,她收多少。若没见当时奉送,她竟红口白牙主动索要。秦可卿大殡之日,铁槛寺老尼求她帮摆平一桩退婚之事,凤姐发了兴头,毫不掩饰,狮子大开口:“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并且标榜:“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还真有一点彻底唯物的气派。凤姐这一鼓捣,酿成一桩命案。一对苦命鸳鸯,女的自缢,男的投河,“可怜张李二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安享了三千两。王夫人连一点消息也不知。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王熙凤大钱也要,小惠也贪,连自己本家小辈的蝇头小利,她都不肯放过。贾芸想在大观园谋个管理园林的位子,可谓煞费苦心。京门贾氏共有八房,贾芸属于贾家里面较远的房系,但毕竟也是王熙凤侄子一辈的后生。他先是去走贾琏的门子,结果不通,他这才摸清贾琏在家中只是二把手,说了不算。转过来拜王熙凤。他手头拮据,问街头的醉金刚倪二借了些银子,买了冰片麝香去孝敬凤姐,凤姐当时并不表态,第二日才不经意说:“那园子里要种花,我只想不出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给人的感觉,一码事归一码事,派差与受贿无关。一般来说,府内那些动辄万两进出的肥差,都让靠得比较近的本家子弟占了便宜去了。不过贾芸得了这个大观园种花的差事,也是有油水可捞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贾府曹操:乱世之奸雄(2)
王熙凤有一点特别像曹孟德,“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要干什么,要收拾谁,明着来,一旦确定,直奔目标,毫不手软。贾琏热孝在身,竟然背着王熙凤偷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