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那些人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那些人儿-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假如你家有个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这样的“异常人物、浪子才人”。倘若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苦闷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一抹亮光——革命圣地延安。不难设想,宝黛二位一个背着行囊,一个提着皮箱,或舟车,或徒步,日夜兼程,投向光明。此一去,不仅爱情有果,他们那挑战传统,反抗主流的性格,还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本文还有一个题目:俗眼看宝玉。毕竟喜欢红楼的有各个层面的读者,而且我们不能阻拦别人作多方联想。况且世上还有这样的说法:说抽象的容易,说具体的难;说远的容易,说身边的难;说书上的容易,说现实的难;说别人容易,说自己难。于是在这里我便要把这个俗到顶了的问题向各位家长摊出来了:假如你有个儿子像贾宝玉,你打算咋办?
  如果你一时还归纳不出你这个宝贝儿子的优缺点,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会告诉你。你儿子的优点是:一,人很聪明,有文学创作的天赋,有时还会突发奇想,写出一般人力所难及的诗歌、散文、小说,校园里的文学社团他是主力,墙报比赛什么的常能拿头奖。二,能平等对待女同学,甚至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尊重女同学,爱护女同学,乐于为女同学排忧解难。缺点吗,也主要是两条:一,不肯用功正经读书,或者说不肯用功读您和老师们认可的正经书,比如高考必学的教材、教辅读物,他一看就烦。老师同学劝他,说爱看杂书是好的,但必须学好课堂上教的基础科目,将来考个好学校,毕业后方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但不听,反倒对劝他的老师同学反感起来,说他们是“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将来打算报考公务员的同学,干脆就叫他们是“禄蠹”——专门想吃官饭的蛀虫。二,与班上男同学关系一般,跟女同学又亲密得有点过,用袭人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偷着吃人嘴上擦的胭脂”。还有两条,一时拿不准是优点还是缺点,或者说得看具体情况而定:一,喜欢自由,讨厌管束;二,好恶分明,坚持己见。
  我这里不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让家长们自己来判断吧。
  不知有谁能绕过这么个带规律性的问题,生活在任何社会,只要这个社会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年轻人不喜读书,厌恶考试,又没有起码的生产甚至生存技能,问题会一大堆的。
  王昆仑先生评说贾宝玉这样人物时,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很不少的天资优异、个性顽强却又抵触现实、憎恶现实的人生,当统治稳固的时候,既不愿当‘圣君’、‘贤臣’的‘肱股’、‘栋梁’,又不能断然逸出公子王孙的常轨,爆发成为‘叛逆’、‘贼子’,就只有形成通常‘善’、‘恶’范畴之外的异常人物、浪子才人。”
  贾宝玉就是这样的“异常人物、浪子才人”。若他处在当今社会,恐怕最多也是关在家里写写博客,画点小画,作点小曲,跟家长闹闹别扭,跟朋友发发牢骚,不时弄出点子声响来罢了。
  颇有意思的是,第二回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发了一通妙论。把世上两极顶尖之人,分为大仁和大恶两类,“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还说这大仁者所秉的是正气,大恶者所秉的是邪气。而两气剩余,搏击掀发,偶赋于人,或男或女,则又诞生了一批另类人物,既非大仁之人,又非大恶之辈,却是聪俊有才,又兼性情乖谬,生在不同的家庭,或为情痴情种,或为逸士高人,或为奇优名娼,总之不会是贩夫走卒芸芸众生。列出的名单更加丰富,包括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温飞卿、米南宫、秦少游、唐伯虎、祝枝山、李龟年等辈,与前面大仁大恶不同的是,其中还列了一串女流,如卓文君、红绋、薛涛、崔莺、朝云者流。
  大观园里以贾宝玉为首的一群男女,大抵便属于这样的另类人物了。
  这类人物生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其反叛现实挑战主流的性格,就未必容易有所作为。倒是生在风云变幻动荡变革的骨节关口,他们心中的种种想法,恕几能够成为现实。
  我们不妨来一番假设,倘若贾宝玉生在二十世纪初,那就好办得多,别的不说,至少他与心上人林黛玉的爱情能够结出幸福之果。那时封建王朝已分崩离析,西学东渐已成趋势,贾宝玉一定会从《天演论》《海国图志》等启蒙书籍中知道中土之外世界很大,大洋那边的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是可以自由恋爱的。以贾宝玉的智商、胆识,从家中收集金银细软,悄悄带着林妹妹,买张船票,远走高飞,那一定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倘若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就更加好办了。那时苦闷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一抹亮光——革命圣地延安。不难设想,他二位一个背着行囊,一个提着皮箱,或舟车,或徒步,日夜兼程,投向光明。此一去,不仅爱情有果,他们那挑战传统、反抗主流的性格,还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写诗歌,编剧本,出壁报,搞演出,哪样不是拿手?至于身上那一点自由主义,一点散漫作风,在革命大熔炉里,通过整风,学习《讲话》,还用得着担心他们不会成为齿轮和螺丝钉吗!
  显然,贾宝玉他是生不逢时。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同丁玲谈话,都说“贾宝玉是可以转弯成一个革命者的”。
  当然,这些说法全仗了假设。贾宝玉毕竟只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文学人物,尽管他身上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曾经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然而过分强调它的深远意义或者夸大它的实际作用,又好像都不着边际。明摆着,无数的革命前辈,他们在回忆自己最初参加革命的时候,大都说是读了鲁迅或者巴金的书,而没见谁说是读了《红楼梦》受了贾宝玉的启发而踏上征途的。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1)
后来作*诗时,黛玉作的三首,占了第一、第二、第三,冠、亚、季军她个人全包揽了。特别使人佩服而又学不到的是,别人在冥思苦想之时,唯独她一人在旁观云赏花,或者与丫头调笑,拿起笔时,一挥而就。这完全是一种天才的作派!
  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一段唱,把贾宝玉初见这仙人般的林妹妹时的惊喜抒发得淋漓尽致。林黛玉在书中第三回出场,从苏州老家来到贾府。曹公在前面只写她看别人如何如何,包括王熙凤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到宝玉回来时,才以重彩写她。林妹妹的形象是从贾宝玉眼中看出来的,只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种别样的美。
  曾听见两位朋友在玩恶作剧,一位问:“蒙娜丽莎美吗?”另一位答:“美!”“让你娶来做妻子干不干?”“不干!”彼此都笑了,不用作什么解释,大家心照不宣,这似乎涉及一个带一点哲理的问题,即艺术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的关系。这个问题若套到林妹妹身上,怕也脱不了这样的结果的。人们从书上得到的林妹妹的印象,美则美矣,却总离不了那“弱不禁风”四个字。若说某人“是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多半也是这个意思。
  林黛玉的身体委实太差。弱不禁风的形象,初来贾府就定了格:众人见她弱不胜衣,便知她有不足之症。黛玉倒是坦诚:“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一直靠人参养荣丸养着。后来长大一些了,但身体一直未见好转。冷风吹不得,日头晒不得,天气变化更不得。加上失眠,她对史湘云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一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这病若要见好,除了人参养荣丸,还得吃燕窝,又不能间断,年复一年的吃,不是贾府,谁有这个经济条件?
  除体弱外,林妹妹还有一样更让人受不了的,那就是凡事过敏,爱使小性子,说话尖酸刻薄。本来,寄人篱下的生活,多愁善感也免不了的。见到别人有兄弟姊妹,见到家乡的东西,甚至见花开花落,望月圆月缺,眼泪都不停地流。第八十三回,窗外一老婆子骂丫头:“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黛玉以为是骂她,大叫一声:“这里住不得了!”竟委屈得肝肠崩裂,哭得昏了过去。平日说话,冷笑在先。一有机会,就不忘酸刻一番。对宝姐姐也是这样,如宝玉挨打后,宝钗眼睛哭肿,其实那是被薛蟠的混账话呛得哭了一夜,黛玉便挖苦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一次看戏,宝玉不停地称赞宝钗读书多记性好,黛玉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一般来说,对黛玉的刻薄话,宝玉最受得,宝钗也能忍。遇着个忍不得的,便要嚷出来。那次宝玉在薛姨妈家喝酒,李嬷嬷出来阻拦,黛玉便揭她老底,说以往在老太太那里喝酒你不阻,今天见薛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一句话冲得李嬷嬷跳起来:“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2)
不过林妹妹纵有再多的不足,但她身上的两大长处,那是多少人都望尘莫及的。一是有才,二是真挚。
  在大观园里的多次比试,她的才华,那真是一级棒。比宝玉高出一筹那是没说的,元妃省亲之日,命各人以大观园之景为题作诗,宝玉作了三首,还差一首“杏帘在望”,黛玉悄悄帮了他一把,被元春评为“四首之冠”;宝玉也认为比自己那三首高出十倍。这倒有点像宋时李清照与她夫君赵明诚的故事了。李清照那阕《醉花阴》,末尾几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赵叹绝,却又不服,连写几十阕,将李清照的几阕混在其中,一并寄友人点评,友人评道,最佳者莫过那阕《醉花阴》,而末尾几句,又乃佳中之最也。有人把林黛玉比作李清照,不是没有道理的。
  海棠诗社成立初次赛诗,黛玉的诗被评了第二,在宝钗之下,宝玉也为她打抱不平。后来作*诗时,黛玉作的三首,占了第一、第二、第三,冠、亚、季军她个人全包揽了。特别使人佩服而又学不到的是,别人在冥思苦想之时,唯独她一人在旁观云赏花,或者与丫头调笑,拿起笔时,却一挥而就。这完全是一种天才的作派!她的《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诗,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因能抒发真情实感而为世人传诵。有资料说,林黛玉所有的诗,毛泽东都能背,还用毛笔抄了她的不少诗。
  黛玉身上最可宝贵的,是她对人对事的真情与执著。她的真诚和执著,发乎自然,出自良知。林黛玉心中自有她的天理人心。她的天理人心不是贾府中人一直强调的苦读圣贤之书求功名争出身,而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追求真爱崇尚高洁,是她藏在心中的宁肯化灰也不容玷污的一片净土。这也正是她与宝玉坚贞爱情的基石。
  对贾母,她做到了一个晚辈对长辈尊者的敬爱;不像王熙凤那样观颜察色,见缝插针,插科打诨,极尽奉承讨好之能事。也做不到宝钗那样的投其所好。从头至尾,没见她有过一次溜须拍马的举动或者故意设计的奉承之语。这无论在任何时代,能够做到的人不多,更何况她一个长期寄人篱下的孤女。
  对自己的情敌薛宝钗,防她归防她,刻薄也是真的,一旦受了感动,也会对她吐露心曲。第四十五回,她对宝钗作的那段自我批评,很是难得:“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这类心迹的剖白,对谁都不易,何况黛玉这个心高气傲的人。反观宝钗呢,她倒有一些事瞒着黛玉,包括关系人生命运的大事。这样一比,高下立判。
  对宝玉,她的那份真爱,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不是通常那种一见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