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折服的长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让世界折服的长安-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汉阳陵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东边,有一座座状如山丘般的陵墓,其中最东一座就是近两年来考古发掘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汉阳陵。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汉景帝刘启与其皇后王氏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距西安市区20公里,居咸阳塬上,北有泾河,南临渭河,东方恰泾渭汇合处。整个陵区呈葫芦状,东西长近6公里,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

  众所周知,汉景帝在位期间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实行“和亲”,稳固边防;对内“削藩”,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位仅十七年,而西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却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繁荣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据(汉书)记载,“太仓之粟,腐朽不可食,当师之戟,聚百聚万,贯朽不可矫,街头巷尾有马”,即描述了当年的景象。

  1998年江总书记参观汉阳陵后也感慨稳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主席曾在词里写道:“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

  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一代伟人对古代王者的评点。“汉武”即汉武帝,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凯撒”。汉朝真正强盛,威震四方,也正是汉武帝时期,然而汉武帝之所以有大作为,无不与景帝的基业有关。景帝在汉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阳陵主要由帝、后陵园、南北从葬坑、礼制建筑、东北区陪葬墓、刑徒墓地及阳陵邑是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区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

  局规整,结构严谨。从1990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对阳陵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发现了排列密集,内涵丰富的陵墓、建筑、从葬坑等遗址300余处(座),200多座陪葬墓园棋盘状排列,出土以彩绘裸体陶俑为代表的各类珍贵文物5万余件,是日前规模,形制,布局等掌握最清楚的西汉帝陵。帝后陵园,呈正方形,边长400余米,封土外貌呈覆斗形,四周有夯土围墙,墙宽4米,墙中央各修阙门一座。阳陵座西向东,正前一条笔直的司马道直通阳陵邑。帝陵周围呈放射状分布了81座从葬坑。从葬是指将陶佣和器物与墓主一同埋人地下,以供其在冥世役使的一种送葬形式。从葬坑即指埋葬这些的坑穴。现在能看到的许多文物皆出自于从葬坑,其中陶俑,最让人激动;其次是木制车马、金属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品等。

  考古工作者按照操作规程将坑体上部的现代耕土层,汉以后堆积层,回填土一层一层地揭开,露出了汉代文化层,在技术人员小心清理下,许多细微而复杂的遗迹现象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最上面是一层两侧稍高中向下凹了的木纹痕迹。根据这一判断,当时的坑体顶部覆有一层棚木。当考古队员依次清理完上部堆积,将从葬坑棚木层整个揭去之后,在未被盗洞破坏的部分露出了大批排列密集但却整齐有序的彩绘俑头,仿佛一支久已潜于水底的水军突然浮了水面,其场景其阵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队员们努力按捺住“发现”的惊喜,继续耐心而细致地向下清理。他们发现大多数俑头都有一道带有纺织品纹路的朱红色痕迹,另外,少数俑的头顶或两颊有纹路相对较粗的纺织品遗迹。在清理陶俑肩部以下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陶俑身上的那些已经腐朽了的有机质的文物遗迹现象,考古队员根据陶俑身旁土质土色的细微变化,用细小的竹签特别谨慎小心地将确认无任何遗迹的泥土一点一点地剥离。经过这些艰苦细致的工作,相对较为完整的一尊尊陶俑雕塑便展现在他们面前。根据陶俑身上的遗迹来看,当时的陶俑应当有木制的双臂,并戴帽著衣,擐甲摇篮盾,执戟佩剑,一幅军士装扮。这点与秦兵马俑不同,秦俑的包括衣服在内的所有部件均是烧制而成,足见汉的富庶。和秦兵马俑另一个不同是,这些汉陶俑形体较小,高约60多厘米,仅及真人的三分之一。但其整个造型比例适度,体形匀称,刻划细致,工艺精湛,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陶俑的面部表情丰富多样,颇具个性。有的面容清秀,稚气未脱,透出一股少年特有的率真坦诚之气;有的阔脸宽额,浓眉大眼,棱鼻厚唇,面情安祥沉稳,给人以憨厚老成之感;有的面庞圆朗,细眉风目,长相秀气,但却抿嘴不语,若有所思,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有的双眉紧蹙,眼含忧虑,也许是长年离乡戍守,又很久没有听到家人的音讯,浓郁的乡愁不由得使他愁眉苦脸;有的微微颌首;双目细眯,露出一丝略带羞涩的笑意,大概他正在回味与心上人相聚的美妙时刻,那种天使般纯洁而稚气的笑意不禁使人怦然心动,不忍去惊扰他的好梦。这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美好的情感,却尽在那些匠心独运的汉代工艺师们的生华妙手下被塑作了永恒,仅从这一点来讲,这批陶俑即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帝陵东侧的第13号从葬坑发现了动物陶俑群和木车马、彩绘大陶仓等。史载,汉葬制一般遵循“事死如事先”的原则,即皇帝死后陵区

  布局,葬法都要像他活着时一样,当时社会上有的,这里都要有。

  从大量的陶俑和其他文物,足可以看出当时汉代的人民生活殷实,国家空前强盛。但刑徒墓地却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秦始皇集70万人修陵,而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修建的汉阳陵,据估计葬于此地的用于建陵的刑徒也在万人以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汉长安城几被遗忘的古帝国之都
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与唐代都曾在西安建都,也都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后人也因为汉与唐的兴盛,也提出了“汉唐文化”的概念。然而汉与唐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是不同的。许多住在西安的人,不曾知道在西安的西北郊有着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的都城——汉长安城,尽管有一个行政区和一条路都以“未央”取名,但是人们还是很难把它与汉长安城的未央宫联系在一起。汉长安城好象被人遗忘一样,默默地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沉寂着。我也是一点一点了解到这其中的原因的,去了好多次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才慢慢揭开了这神秘发面纱的。

  从西安城里出来,向西北行进不到5公里,就进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即可看到一道不大规则的黄土墙横卧在碧绿的玉米地中,十分显眼。走近,一墙头前黑色铁栅栏中立有石碑,上书“汉长安城墙遗址”,下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许就是因为文物保护的需要,遗址内不能搞产业规划建设,以致城内城外居民的收入水平渐渐拉开差距。当人们的目光关注经济发展的时候,这里在人们的视野里模糊了。我们也期待着保护与开发能够使汉长安城像兵马俑一样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两千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方圆数公里的城池,满盖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那时一个年轻的帝国把自己的根基扎驻在这片黄土地上,然后,以它为中心,不断向外开拓,释放着一个朝气蓬勃的躯体所蕴藏的力量。两千年后,昔日的帝国之都早已荡然无存,眼前只有依然班立的夯土城墙和散落在漠漠秋田里的残缺基址,另外还有生生不息、繁衍直到今天的“汉”的子民。

  195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来到西安,开始对汉长安城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勘察、随着一个个考古挖掘的出现,两千年前那个汉帝国都城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这是一个略呈方形的都城,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现在西安城内面积的三倍。和现在的西安城一样,汉长安城也是四面围城,不一样的是,汉城墙并不平直,尤其是南墙和北墙曲折凹凸,犹如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形,所以汉长安城又有“斗城”之称。

  公元前201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何处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臣中,很多都是东部人,他们建议把都城定在洛阳。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叫娄敬的山东人却力排众议,建议把都城新址选在关中。娄敬的主张得到了张良的支持,他们认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同时又是“资甚美膏腆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用张良的话说就是:“阴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候。”不仅如此,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西汉王朝继秦而立,秦代开创的疆土东、南面已经面临大海,北面是茫茫草原,西部则是广阔无垠的疆域,定都关中将为开发西部奠定基础。

  对于一个从“攻”变为“守”的新王朝,都城所在地防御功能的自然地理条件更被看中是自然的,将长安作为西汉王朝的都城,正是考虑到关中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地理形势,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据说,当初刘邦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思想斗争就接受了此建议,当即就起驾人关,由此开始了西汉王朝长达200多年的历史。

  汉长安城的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汉长安城的宫殿

  未央宫是西汉皇帝听政和住宿的地方《西京杂记》记载:未央宫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其中有殿台观阁等建筑70多个,宫殿栉比鳞次,金碧辉煌,甚为壮观。西汉初年,未央宫在丞相萧何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后又经汉武帝不断增饰和重建。从惠帝开始,西汉诸帝移居未央宫听政,使其成为西汉时期的主要政治中心。

  龙首塬位于渭河之滨,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遥想当年,一层层宫殿依着龙首塬渐次抬高,直逼天宇,而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即城市的西南角。当年萧何利用地势,“斩龙首山而营之”,作为王朝政治中心的未央宫前殿理所当然地占据了全城的最高点,呼应着汉皇帝“君临天下”的威仪。

  萧何修建未央宫时西汉刚刚初建,他首先修建了东阙、西阙和前殿,但这个开端就已经很壮观。当刘邦从前线打仗回来,看见宫殿修得如此巍峨壮丽时,非常生气,责问萧何道:“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振振有辞地回答:“天下方未定,固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按照萧何的设想,这座宫殿要“壮丽无以重威”,让后来者“无以加”。一个满怀少年壮志的王朝就这样给自己定位了:最高,最大,最宏伟壮观,而这种前无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